彰显传统文化魅力,让小学语文更加精彩
2021-11-26张青
张青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小学阶段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技巧的重要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制定教学方案,同时还要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课堂上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11.003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语文教育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教学不再只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创新的教学思维。不断变换教学形式,让小学语文课堂既能突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详细介绍语文知识,共同彰显小学語文的课堂教学特色。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但是很多对人们学习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早已失传,很多经典的知识都被岁月消磨殆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知自身肩负的教学责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文学知识,还要为学生展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把教材中的知识恰当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小学生从小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这对以后弘扬传统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教育要趁早,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很多的诗歌和古代文章,内容中蕴含着大量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概念,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让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变得更深远。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小学生会不知不觉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见解,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都需要教师去指导。但是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由于教学习惯的原因,教学流程千篇一律,没有足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讲解古诗文时也没有对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深入探究的意识,对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认知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
2.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较为枯燥、乏味,长期在这种思想的制约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对小学生来说,语文学科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教师在讲课时,把大量的时间都运用在如何指导学生记忆上,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比较少,其教学的思想和模式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够重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单一
小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相关语文知识时,一般不会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特点,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大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并没有预留出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时间,古诗文的教学流程与现代文章的讲解流程相同,没有给学生吸收和了解的时间。单一化的讲解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的策略
1.深究教材实质感悟传统文化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制定详细的授课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思路清晰的思考问题,跟随教师探究文章的内涵。在新课改逐渐推行以后,语文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要想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对要讲解的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探究,制定一系列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流程,这样在教学时,学生自身的文化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比如,讲解“唐诗”、“古文”、《论语》等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在为学生讲解古诗文中内容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论语》中体现的尊师重道、谦卑和善等品质,还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一些神话故事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感悟才会更加深刻。
2.教学生活结合彰显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传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与教师的讲课进程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既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流传至今的文学知识,又有指导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在学习中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所以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
比如,教师讲解《父母之爱》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不同的场景,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小事,去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关爱。然后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三字经》中“香九龄 能温席”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孝道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身为人子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具备的品质。通过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指导,学生在学习感恩之情的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3.结合故事思想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突出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教学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充实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将思维聚焦到课堂上,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快速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编排语文知识的讲解顺序,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想都能得到培养和转化,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学习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在学习上才会更有自信心。
比如,教师讲解在《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其中的内容,在课堂上讨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不断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生的观点表达完毕之后,教师要分别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梳理,这样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才会更积极地学习。在《铁杵成针》的故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老人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乐观坚定的态度。在《囊萤映雪》的故事中,孙康桥在恶劣的环境下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品质也值得学生们学习,同时在孙康桥身上也表现出了其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讲解,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仅要学习表面的知识,还要逐步探究其蕴含的深层思想。
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形式在建立的初期,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中知识的内涵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在传播传统文化时,效果才会更明显。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学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建立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有效激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讲解传统文化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对文化的理解和重视,表现的是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运用不同的渗透形式,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己的见解,让传统文化不断在学生的思想上扎根。在教学上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增添语文课堂的色彩,促进小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萍、刘元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新课程》2021年第30期。
[2] 甄业虹《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第7期。
[3] 陈向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师》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