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联动测度与研究

2021-11-26靳龙娇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区域间测度产业结构

马 刚 张 露 靳龙娇

(新疆理工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

在产业分工日益加深和技术进步迅速地今天,在区域间区位、资源禀赋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区域间产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逐渐形成了从发达区域到欠发达区域的东、中、西三大产业经济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区域间产业的交流也在趋向于紧密联系化和复杂化,区域间产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成为主旋律。通过区域间产业联动,能加强区域间产业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减少区域间产业的竞争,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和通过产业间的互补来弥补自身产业劣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增值利润。因此,产业联动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1 产业联动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动因

1.1 东西部产业联动的优势互补性

东西部地区通过产业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能够弥补各自产业短板的、产业优势互补的紧密联系体,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东西部地区产业联动要素的优势互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自然资源上,西部可补给东部。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和矿产资源,能够提供大量的原材料。东部加工、制造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对原材料的需求大,但东部自然资源缺乏使得原材料供应不足,因此西部可以在自然资源方面支持东部。

(2)在技术水平上,东部可带动西部。西部普遍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欠缺,而东部不管是在技术储备量,还是在技术人才的储备上,都能够为西部提供充足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3)在资金支持上东部可帮扶西部。西部资金缺乏,各类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东部资金充裕,能够完全支撑西部地区各产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4)在市场经营上,西部可为东部提供市场。西部地域广阔,人口相对较多,发展相对落后,市场供求尚未饱和,开发潜力大,对产品的需求量高。而东部产业发达,产品生产过剩,但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优势恰恰是东部地区需求的,东部地区拥有的优势也恰恰是西部需求的。所以东西部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作用,这为东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联动提供了可能。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使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形成统一和合理配置,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快速流动,弥补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差异而产生的发展差距。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等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供应,使西部地区产品生产效率提升;相应的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自然资源、要素资源的输出向东部地区供应,东部地区获取了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广阔的市场[1]。

1.2 东西部产业联动的合作互利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东西部地区产业联动首在互利互惠,以利益为驱动力,更有利于区域间的产业的联动。所以,东西部产业联动是以合作互利为前提,目的是追求协同效应,让参与产业联动的各主体获得增值利益。

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广阔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无法直接转变成经济优势,而东部地区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迅速地把西部地区在资源上的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东部地区把资金、技术等投入到西部的产业中,西部相关产业获得大量资金投资、先进的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东部的相关产业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通过这个产业联动的过程,东西部地区在产业上的相互合作能实现互利互惠。

综上所述,产业联动使得地域、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突破了以往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和要素资源禀赋的空间分布形成的我国地域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的束缚,促进了区域间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和经济互利。通过产业联动的协调,市场竞争逐渐趋向于产业间的协同竞争,最终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 我国东西部产业联动测度

为了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国家先后提出了诸多的思路:宏观上,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区域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这些战略的实施对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观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联等重要理论,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

2.1 模型构建思路

产业联动依靠产业优势互补和经济互利,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可以借助东西部各省(市、区)产业竞争性关系和互补性关系分析测度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联动程度。东西部地区产业联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涉及行业与行业间的联动,也涉及行业中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联动。本文为了方便研究,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相似系数,对区域间产业联动做出测度。

相似系数越大,表明区域间产业结构越相似,产业结构竞争性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弱,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区域间各参与主体产业联动的形成;相似系数越小,表明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产业结构竞争性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强,合作大于竞争,有助于形成区域间产业联动,各参与主体可通过产业联动发挥产业优势互补和合作互利,协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产业联动测度模型

本文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相似系数指标进行分析[2-3]。计算公式如下:

2.3 产业联动测度结果

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分地区生产总值”统计表中九大产业部门(农林渔牧、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的增加值的数据作为产业联动测度模型分析数据来源,其判断标准以相似系数0.9为界限。产业联动测度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产业相似系数表

根据东部10省市与西部12省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度值,从整体上看,东西部之间产业表现出来的趋同性比较突出,多数省市间的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性(Sij>0.9),如西部省市重庆、四川、甘肃、青海、宁夏与东部省市(除北京、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大于0.9,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区域间各参与主体产业联动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各省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竞相抢夺区域内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市场,这将影响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从单个省份之间的相似系数来看,对于当前东西部产业结构现状,东部的北京与西部12省市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都小于0.9,其中北京与陕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小,为0.691 84;东部的上海与西部的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陕西、新疆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小于0.9,其中与西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小,为0.675 52;除了西部云南、广西,其余西部省市与东部海南的相似系数均小于0.9;西部西藏与东部8省市(除北京、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小于0.7,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最强。这都表明东西部产业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合作潜力,有助于区域间各参与主体通过产业联动发挥产业优势互补和合作互利,实现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和通过产业间的互补来弥补自身产业劣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最终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东西部产业联动测度结果分析可知,东西部区域产业间既存在竞争性(Sij>0.9)也有合作潜力(Sij<0.9),要形成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促使整个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首要目标就是要正确调整各省市间的产业结构,使各省市产业间形成产业联动关系,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合作的互利。东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联动涉及22个省市地区,协调难度大、覆盖面广、产业情况复杂,可行的办法是以宏观层面为抓手,扮演好“舵手”角色,通过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促使各省市间建立起紧密的产业联动关系,最终达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4]。

3 协调东西部产业联动建议

3.1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协调作用,避免“唯政绩”导致的重复建设

经济改革促使经济决策权和财政权下放,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同时,政绩考核以GDP指标为导向,使得地方政府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原则。各省市在竞争过程中产生了促使产业重复建设的动机和激励机制,以“什么产业赚钱,就建设什么产业”的思路为出发点,容易忽视本地区经济资源特点,整体表现出一种区域间产业竞争性的局面,各省市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各省市产业间竞争性表现明显。因此,要完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以产业优势互补和合作互利为基础,从宏观政策层面优化东西部地区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实现东西部产业联动,避免“唯政绩”导致的重复建设。

3.2 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实现东西部地区产业各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要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改革开放使得东部地区利用区位优势,获得大量外资投资,且较早地承接国际产业要素的转移红利,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在的东部地区主要任务是发展高端产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竞争,而传统的工业、服务产业已不是其重点发展方向。而西部地区可以借助东部充裕的资金、先进技术的支持,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各要素的转移,充分发挥其地域广阔、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储量高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更新,为东部地区提供充足的储备,缓解东部地区因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东部的产业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东西部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5]。

3.3 区域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重点是提高其要素利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大,区域内各地区借助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优势产业,重点提高其要素利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即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管理制度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的升级更新,实现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化,构建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区域间测度产业结构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