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基础、动力与路径
2021-11-26王军
王 军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图书馆,北京 100102)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无论是重点地区还是重点领域,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和帮扶方面,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三地区高校图书馆已有的资源和组织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服务创新,激活资源、深化服务,建立起区域协同的发展机制,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入探讨三地协同发展可行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基础
1.1 研究现状
早在1997年《部属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思考》一文[1],就已经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讨,至今已有3389篇研究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文献。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后,相关探讨更是不断涌入人们视野,有33篇文献研究了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事业,以下是笔者对发文情况的统计,见图1。其中,以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高校图书馆联盟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占比较高,详见图2。
图1 中国知网“高校图书馆+京津冀”文献年度分布
图2 中国知网“高校图书馆+京津冀”文献研究主题分布
从以上统计情况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地之后,图书馆学的研究没有及时跟上;高质量的成果不多;三地的研究分布不均衡。
1.2 协同发展现状
1.2.1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概况
京津冀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1所,其中,北京市92所,天津市56所,河北省123所[2]。
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战略主要有“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和“985工程”使学校整体条件迈上新台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水平显著提升。高校图书馆从基础设施、馆藏、人员、管理等各方面有了大的改观。2017年“双一流”建设启动后,京津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为10所、36所,约占全国的24%和38%。详见表1,数据来自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表1 京津冀高校双一流建设分布
总体来说,271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队伍建设卓有成效。这些资源的体量是巨大的。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目前在78647平方米的馆舍中共有实体馆藏548.64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22.24万册、期刊合订本60.84万册,有缩微资料2.82万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6.82万篇、数据库913个、电子期刊17.16万种、电子图书696.84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252.04万篇[3]。由于271所高校图书馆分属不同的管理系统,处于不同的管理层级,发展是参差不齐的。
表2 京津冀三地211高校图书馆基本情况表
1.2.2 京津冀现有高校图书馆协作机制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仿照教育部设立图工委的模式,设立了本省的图工委[4],北京、天津、河北也不例外。同时,1985年9月还成立了华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简称华北图协[5]。
在图工委系统之外,图书馆联盟也在不断发展。京津冀三地各自拥有地域属性分明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还有以北京高校为主的跨地域联盟,即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图书馆。
北京是国内较早开展图书馆联盟研究与实践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多个以高校图书馆为中心的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以及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eijing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BALIS)。“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由原“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管理中心”改建成立,天津市19所高校图书馆全部都是成员馆,共用一个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Unicorn),资源高度共建共享。河北全省已有54家高校使用“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Hebei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简称HBADLA)资源,初步实现了全省高校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三地高校共同参与的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始出现。2016年5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三地四校图书馆成立京津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与共享协同创新联盟[6]。6月,CALIS管理中心与河北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京津冀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7],开启京冀两地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
2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动力与目标
2.1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动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交流、协作、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同样,高校图书馆事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走整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为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京津冀高校图书馆也要跟上协同发展大势,努力实现区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趋向均衡,同时这也是现实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是难得地发展机遇,也是自身需求的动力。
高校图书馆自身的需求是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师生的不断多样化、个性化地需求,以及图书馆自身满足师生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地追求,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经济社会开放度、办馆成本不断提高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高校图书馆之间合作的意愿性不断增大。高校图书馆更加期望通过资源共享扩大规模效益: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资源的适用范围,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分工,在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发展具有明显的水平落差和不尽相同的薄弱之处,仅靠高校一己之力必然要耗费较多的财力与精力,协同发展可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以己之长应他人之需。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可以避免有关资源独立建设造成的低水平重复,从而以更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区域高校图书馆发展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高。而且,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协同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力。
国家战略既是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外部动力。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在国家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引下,严格执行国家安排,顺应国家发展要求,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和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利益,这体现在经费或政策的倾斜上。在这种外部力量推动下,围绕鼓励政策受益范围开展合作,京津冀高校图书馆会得到快速发展。
2.2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目标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整体目标分为外部目标和内部目标。
外部目标:通过协同发展,使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系统能够适应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创新跨省市行政区高校图书馆合作与发展模式;在区域内开展跨类型的图书馆合作;服务能力在质和量上倍增,提升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实现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内部目标:通过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均衡、协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事业总体规划,达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路径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要志同道合,统筹三地资源、挖掘合作潜力,强化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特色,建立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三地高校图书馆在统筹中协同、在协同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辐射力、影响力、引导力,为京津冀各行业协同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
3.1 华北图协统筹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体制问题,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可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赋予华北图协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的职责。保留五省市图工委轮值负责年会的传统,在天津市或北京市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三地高校图工委抽调人员联合办公,建立三地高校图工委定期例会制度、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事宜。
3.2 发挥好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作用
在推进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依托全国性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创新局面,充分发挥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联盟作用,推动联盟功能不断完善,让图书馆联盟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将有效提升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协同发展,发挥合力效应。
3.2.1 依托全国性高校图书馆联盟开创新局面
除前述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联盟外,京津冀还有全国性高校图书馆联盟,主要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CALIS是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第一个较为完备、成功的全国性解决方案。经过20多年的建设,CALIS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巨大,建成“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保障体系,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有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均设在北京)、七个地区中心以及15个省级文献信息中心,前述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和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中心先后于2004年和2005年成为省级文献中心。和CALIS类似,CASHL服务体系由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学科重点中心组成,80多所院校图书馆统一以CASHL的名义对外开展服务。
在推进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CALIS、CASHL作用。借助CALIS、CASHL二者完备的保障体系和强大的辐射力,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协调采集、特色数据库、联合目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与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CALIS的协作与协调功能,实现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自身的突破。
3.2.2 京津冀高校图书馆联盟建立优势互补的关系
在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发挥现有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和作用。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比较成功的京津冀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盟,它们模式灵活,功能各异,均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持续的配套资金,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合作协议、联盟章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合法合同的形式明确加盟馆的权利和义务,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今后,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资源、技术和人力优势,遵循互补不重构、配合不重合的原则,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强强合作,形成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的资源、技术链条。
3.2.3 开展跨类型图书馆合作
在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过程中,联盟的合作、融合以及联盟个体的新生、发展、消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不断出现的动态变化,赋予高校图书馆联盟以持久的生命力。
在现实的发展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联盟活动的持续深入,一些图书馆联盟转向与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相互融合,或者扩大联盟成员范围,吸收其他类型的成员馆。如,美国的许多基于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联盟现在都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他们的服务范围,Ohio LINK的成员既有大学图书馆,也有公共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基本涵盖了全州图书馆系统[8]。国内也有成功将不同类型图书馆整合在一起的案例,如,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由上海市高校、科研、情报、公共四种类型图书情报单位组成,已发展成为以上海市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的新型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9]。
京津冀区域内有着为数众多的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图书馆,以及图书馆联盟,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京津冀图书馆联盟、首都图书馆联盟、天津图书馆联盟等。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有力带动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促使图书馆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上海相比,京津冀地域范围广,各类型图书馆隶属关系复杂,协同主体数量多,协同难度大。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协同发展过程中,也要积极与公共图书馆和中科院系列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文献信息机构展开合作,可先在较小范围尝试跨类型协同发展,逐步向扩大协同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3.3 鼓励京津冀高校图书馆馆际和人际的自主合作
图书馆之间普遍存在着未由政府主导、引导,自主形成的无契约约束的松散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主要是以某个项目、问题为基础,找到合作的结合点。目前这种合作主要是业务交流、经验共享、人员培训和联合研究。这种方式在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应鼓励、支持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积极展开馆际和人际自主合作,自由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通过不定期召集会议、建立新媒体交互动平台(包括学科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不定期组织活动等方式实现。馆际的自主合作有可能发展成为契约型的合作。人际自主合作目的在于探讨、研究某些问题,无固定组织形式,无定期活动计划,花费少,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