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协同与新闻编辑工作的延展
——以“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为例

2021-11-26贾萌北京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火星广播

贾萌 北京广播电视台

“网络协同”源于美国创新思想家《金融时报》编辑查尔斯·李德彼特的观察和发现。他对依托网络开展协同,从事创造和创新活动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网络时代,大众参与是创造和创新的重要源泉[1]。曾任阿里巴巴战略顾问的曾鸣则在《智能商业》一书中阐述,“网”指的是结网,意为人类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开始用网络的方式加以实现……只有随着连接的不断发展,信息和人都已基本实现在线化,人和人、人和信息之间的互动才会越来越丰富,最后交织成越来越紧密的网络,可以用更高效的方法——网络协同——去完成原本看起来难以实现的很多事情”[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协同在生产、生活、商业、科研、管理及文化领域得以应用。北京新闻广播尝试采用网络协同方式报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使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得到了延展。

一、以网络协同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北京新闻广播“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的探索

2020 年7 月23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实施。北京新闻广播尝试采用网络协同方式,与全国17 家省级广播电台和1 家省会城市广播电台合作,同时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阅读季、知乎平台、京东图书、中国最大的有声书版权机构——悦库时光,以及全国20 多家出版社,共同发起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活动邀请科普作家瘦驼、中南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和中国科学院天文台行星研究员郑永春分别出任科普顾问、科幻顾问和科学顾问,借助广播频率资源和新浪微博、知乎、京东图书和快手等网络平台传播,以“火星探测器发射”的科技新闻为由头,以“科学经典”为落点,将新闻报道拓展到科学传播和图书阅读。活动还邀请热播网剧《隐秘的角落》主演荣梓杉录制主题短视频,通过信息跨界聚合,使科技新闻成功“破圈”:科普工作者、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流行文化热点人物以及全体网友,与广播电台的新闻工作者结成新闻传播网络,共同完成了一次网络科普传播活动。

北京新闻广播“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在大规模“结网”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突破了“选题策划——稿件的选择、修改——标题制作——栏目编排——节目录制播出/直播导播——通联”的广播新闻常规编辑流程。作为网络协同中的重要节点,编辑不仅需要整合发布文字消息、录音新闻、专题报道,参与音频直播,还要编发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文章,与多方协同制作短视频、视频专题片和网络视频直播并完成发布,与专家、网友互动生成微评论、网络知识问答和主题书单,并且可以和全体参与者一同对初步策划方案进行创新、迭代、演化。使编辑工作在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中得以延展。

二、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工作的延展

以北京新闻广播“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为例,网络协同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使编辑工作在四个方面得以延展:

(一)网络协同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时间维度上,使编辑的工作时点突破了采访前选题和采访后编排的局限,延展到传播活动的整个流程

一方面,在“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中,编辑需要在协同合作的网络中随时响应合作方的需求,适时在多个平台切换工作,及时适应和应对舆论热点及公众关注点的变化。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虽然是重大新闻事件,但如果单就新闻报道而言,随着发射结束,容易被新的热点覆盖,因此在北京新闻广播“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中,编辑通过积极发现和建构新闻热点与社会生活的连接,把可能成为传播“易碎品”的新闻报道沉淀成了可以持续发酵的话题和生活方式,在科普/科幻阅读爱好者、科普纪录片/科幻电影爱好者中促成了可持续的传播活动。

(二)网络协同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在空间维度上,使编辑的工作地点突破了所处地域和新闻编辑室的局限,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以及网络空间

根据新浪微博提供的数据统计,“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的前10 位“核心传播媒体”如表1 所示:

表1

而活动在新浪微博开设的话题#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的累计阅读量达到了2833 万,并通过网友转发,覆盖到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湖北、福建、陕西、四川、江西、黑龙江、甘肃、广西、重庆、贵州、宁夏以及我国台湾省等地,超越了任何一家省级或省会广播媒体单独运作可能产生的传播效果。网络协同产生的跨地域合作,使编辑的工作对更广阔空间的用户产生了意义。

不仅如此,网络协同还使编辑成为专家、学者、网友互动过程中的重要联络者。编辑在网络协同中对于话题的设置和引导、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对于科普图书和科幻作品的筛选以及在网络空间与各方互动的方式,赋予了编辑更强的影响力。

(三)网络协同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使编辑的工作范畴不再局限于音频生产,而是拓展到了全媒体内容的设计、制作与发布

在“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中,北京新闻广播引入了视频创作团队,为编辑的策划和创意赋能。编辑在与视频创作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掘信息的传播潜力,并通过拆分、组合、重新剪辑、音视频及图文转换等方式,促成信息的多次传播。

北京新闻广播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当天进行了100 分钟的音视频现场直播,在直播过程中分别与在海南发射现场的果壳网频道主编虞骏、北京交通广播主持人嘉佳做了视频连线。直播结束后,编辑团队拆分了两次连线中的精彩段落,将其精编为4 段短视频,配上精心创作的文案,在新浪微博、快手平台分发,4 段短视频合计带来阅读量216.8 万,加上社交传播中的关注度,产生了可观的传播效果。

(四)网络协同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活动,还使编辑的工作与其他产业发生了关联

在广播电台传统的内容生产活动中,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同本台记者沟通交流,加工和处理记者采制的稿件,为节目主持人播报和阐释新闻提供智力支持。虽然也承担部分通联职能,但总的来说,编辑与台外的联络较为有限。而在网络协同条件下,在从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编辑作为“联络者”的节点功能得到彰显。以“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网络传播活动为例,在活动中,编辑通过邀请专家打分、组织网友投票推荐,产生了太空主题十大经典科普图书和十大经典科幻图书的候选书单。在书单决选阶段,北京新闻广播编辑团队与候选图书的出版社取得联系,邀请相关出版社参与到图书推介活动中,使新闻传播活动与图书出版业进行融合,还联合广告经营部门,与京东图书达成合作,在京东开设了《遥望火星,致敬科学经典》专题页面,使读者可以按需购买活动中推荐的经典图书,并享受折扣价格,形成了图书销售的商业闭环。这使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在与整个社会融合协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价值。

三、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对编辑工作的要求

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使编辑工作得到延展,在为编辑赋能的同时,也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广播新闻由以组织方式进行工作的专业人员采制和传播,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工作者遵循机构规范生产的产品。传统广播的新闻生产具有地理边界化、组织专门化和部门分工化的特点,编辑工作被纳入新闻生产框架中,把“本来具有个性特点充满偶然性的事件,转化为可以常规加工和传播的原料”[3]。但网络协同新闻传播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连接和互动,进而可以突破地理的边界和部门的分工,让编辑工作具备更多的灵活性,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及时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选题,并借助网络协同方式、调动多方资源进行传播。

当广播电台从“以我为主的新闻采集和播出机构”,逐渐向“与社会融合协作推动信息传播的网络节点”转化,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仅是对记者稿件的组织、统合、修补,也不再仅是对新闻本体进行深度加工,而是要统筹资源、提前策划,以新闻为基点,促成所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多维度连接。新闻编辑不仅要为所在媒体发布的新闻把关,还要积极发现社会流行文化现象与新闻热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且要积极拓展业务联系,增强所在媒体机构与社会的可连接性。这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在深入钻研新闻业务的基础上,具备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执行力,能够与整个社会协同创新,推进新闻选题在演化中传播。

在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中,编辑工作的任务不再是代表媒体机构为受众建构出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框架,而是与公众共同探寻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编辑突破传统广播业务带来的线性思维,强化互动传播的意识。在此过程中,编辑沟通、组织和协调、引导的能力必不可少。

四、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更加强调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广播新闻编辑只有不断提升新闻素养,适应动态化的工作模式,才能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准确、清晰和迅速,在网络协同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出重要节点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火星广播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新闻广播基于全媒体时代影响的改变与创新
提升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探析
爸爸也爱听广播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