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2021-11-26郭艳琴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寄语思政大学

郭艳琴

(云南大学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已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提出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多项措施。外语能力既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无论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都需要培养一批卓越的外语复合型人才。所以,高质量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也必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早在2016 年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曾强调,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部于2020 年6 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中再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把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势在必行。

一、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总书记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以及教育部文件中强调的“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的响应,也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来说,“传道”应该是第一位的。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应始终以“传道”为第一使命。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是可行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学英语课程所具备的隐性和显性思政教育的优势。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全校性必修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大,教学周期长,而且面对的是大一大二这些思想处于极易塑造年龄的学生,隐性思政教育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在于,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承载英语语言教学功能的同时,也为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题材。

二、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进大学英语课堂

要把思政元素融入进大学英语的课堂,必须深度挖掘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同时还要做到潜移默化,顺其自然,不能“硬凹”。以英语读写(四)的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

首先,了解所教授单元的主题和结构。第一单元的标题是“朝九晚五(Nive to Five)”,整个单元围绕“大学生或者年轻人毕业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个话题展开。整个单元包括两篇课文,课文1(AR1)讲述了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要么在家待业,要么随便找一份工作瞎混。课文2(AR2)讲述了一位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迫辍学后在一家酒吧打工的年轻人是怎样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成功后,仍不忘报答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在传统教学中,AR1 是教师在课堂上须精讲的部分,而AR2不做过多处理,以学生自学为主。

其次,深度挖掘,确定可以与本单元主题及内容相耦合的思政元素。AR1 的内容无疑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相关,可以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及2020 年连续两年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后简称“寄语”)。而AR2 的主题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和“友善”等词汇相关联。

再次,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教师迅速、准确且大量地向学生进行信息输入,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并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出。为了有效地实现思政元素的输入与输出,教师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法。所谓任务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它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三个环节。

最后,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在英语思政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以AR1 的内容为主。但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忽视AR2 的做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篇课文中的思政元素。所以,可以考虑以AR2 的思政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AR1 的内容,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整个单元的思政主题。

依据任务型教学法,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

在前任务环节,进行课程的导入,即进行思政元素的输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6 人左右一组),布置学生分组查阅有关“诚信”或“友善”的英文小故事,并找出和标注故事中的重点词汇。

在任务环环节,各个小组先展示各自的小故事,老师对各自的展示进行当场点评,动员学生一起对每组的重点词汇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如“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引出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英文表述。然后,教师对AR1 的课文结构进行梳理,对课文中所使用的写作方法进行讲解,并抽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及句型,以提问或造句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后任务环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在课堂上,教师对“寄语”中的相关词汇和句型的英译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对标“寄语”中的期望,思考自己“达到了哪些要求,没达到哪些期望,要怎么做才能离这些期望更近些”等等问题。其二,布置课后翻译练习。各组认领一段“习近平2020 年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中的表述,课后进行英译汉的翻译。

三、大学英语思政课堂的评估与反思

在2018 年11 月所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中国大学要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两性一度”指的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因此,教师在评估这次英语读写思政课的效果时,所遵循的标准应该是“两性一度”。首先,评估该堂课是否具备“高阶性”。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在前任务环节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在后任务环节思考对标“寄语”的期望,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锻炼了阅读和筛选相关英文故事的综合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其次,评估该堂课是否具备“创新性”。这门课程对AR2 的处理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完全依赖学生的自学,而且以AR2 的思政主题为切入点,又以其为落脚点,贯穿整堂课程的环节,实现了前后呼应的整体效果。此外,课程所引用的“寄语”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合,反映了前沿性和时代性。与此同时,在讨论对标“寄语”的期望时,学生们也更容易有代入感和获得感。最后,评估该堂课是否具备“挑战度”。寻找有关“诚信”或“友善”的英文小故事,对这些故事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总结,思考与“寄语”中的期望的差距及如何努力才能所学差距等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目标都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和精力方能达成的。同时,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自然而非僵硬地融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更是一大挑战。教师既需要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教师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密切关注与学习中央相关文件,把眼光放在国内国际两大层面,把握国内国际局势,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流。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小组展示成果,课堂上讨论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

总之,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进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艺术,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值得终生探索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应牢记促学与“立德树人”两大目标,还应做到方法模式的巧融合,更重要地是要及时持续且不懈地进行改进。

猜你喜欢

寄语思政大学
寄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特约主编寄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年寄语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