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乡村伦理道德重塑探讨

2021-11-26马瑞珍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德治村民

马瑞珍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委党校,浙江 金华 3223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部分乡村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片面地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内容,从而忽视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村民伦理道德素质滑坡,并日益呈现出村庄公共精神的衰败。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风文明已经成为乡村社会重塑道德文明的时代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使乡村建设更具层次和灵魂。

一、乡村伦理道德失序的重要表现

(一)经济分化下乡村邻里关系日趋紧张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外来人口输入的冲击,使得部分乡村内部利益格局产生巨大调整,并引发诸多矛盾,动摇了村庄内部和谐邻里关系的根基。经济分化带来的思想观念剧变,使得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日益变质,从而导致传统乡村伦理道德面临解体的困境。

(二)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伦理关系日益淡漠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乡村地区发生翻天覆的变化,单一尊卑有序价值观念逐渐转向民主、自由、平等的多元化价值观念。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西方不良思想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不断消解着传统乡村家庭结构和功能认知,导致传统优良家庭伦理观念,如孝文化、亲情文化、家族共同体观念等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中分崩离析。

(三)环境伦理中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

进入现代社会后村民主要依靠技术手段实现农业产值增长,并且随着乡村社会的日益市场化、商品化,经济利益成为主要追求。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无节制使用工业化手段,对乡村社会环境造成一定损害。

(四)乡村治理进程中社会秩序趋于混乱

传统的德治方式在乡村建设发生巨大改变前提下已经无法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需求与矛盾诉求。在传统观念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礼”也开始受到人际关系与价值追求的冲突,农民群体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制度建设也在发生改变,这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乡村社会伦理道德失序原因探析

(一)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离土社会的转变与冲突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正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乡村社会也在逐渐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的离土社会转变,而这种剧烈的转变也决定着乡村伦理和道德行为的走向。

现代化进程打破了乡土社会的封闭性,村民为获取经济利益大规模流向城市,乡村地区由“乡土社会”转向“离土社会”,土地对村民的吸引力日渐降低,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乡村正在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当部分村民为获取个人利益违反公德良俗时,伦理道德规范作用不显,违反道德的成本趋于归零之时,不道德行为成为村民为人处世首选,传统伦理道德体制也就逐渐走向了它的没落。

(二)社会变革迅猛性与道德重构的滞后性

社会本身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在面临现代社会解构同时也会带来现代伦理道德的重构。然而,由于长期的落后,为追赶西方发展,国家权力主动介入社会加速改革,导致中国乡村社会在短短的四十年间“走”过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不可避免给乡村伦理道德体系的重构带来不利影响,致使传统伦理道德趋于解体,而现代道德却未能重构新生,给乡村社会伦理道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三)自治、法治与传统德治的冲突与消解

由于乡村社会长期处于封建时代,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带有较多的封建落后烙印,新文化运动后,国家和社会直接从西方引进现代治理方法,未能及时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进行适应性改造,导致传统道德资源与村民自治和现代法治有不少冲突之处,再加上村民个人对伦理道德的进行“选择性”和“个性化”阐述,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社会伦理道德的衰败。

三、理论道德之于乡村治理:相互需要

(一)理论需要:伦理道德对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政治离不开伦理道德,它总是以某种伦理道德观作为价值取向。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后逐渐形成文明,向善和崇善的伦理道德是历史文明的产物。乡村伦理源于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的表现,所以说它是指导和规范农民行为的准则,同时也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现实需要:乡村社会治理性与伦理性的双重危机

乡村社会治理就是国家宏大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由于税费负担的日益沉重以及计划生育力度不断加强,农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地区出现不少的负面影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部分群众形成仇富心理,因此产生各种犯罪活动,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越来越淡漠。

四、乡村治理展望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宣传,强化乡村文化认同

稳定的环境是乡村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而稳定环境的构建需要实现广大村民的文化认同。因此,推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要切实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化认同工作。一是结合村庄发展实际,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融入说书、戏曲、表演节目等。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乡村文化对广大村民的凝聚与认同,例如乡贤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三是加强乡村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下乡,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文化氛围,建设敬老爱幼、乡风文明、和谐互助的“精神家园”。

(二)完善政治参与途径,推动自治、法治与德治融合统一

制度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制度保障是道德规范体系发挥实效的重要基础,当然,制度的效用发挥同样需要道德伦理观点来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制度实行与否也直接反映出社会成员对道德准则的认可程度。因此,推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要逐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治理机制体系,丰富和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形式,为村民提供政治参与多元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体要求,一方面,表明国家对乡村社会高度重视,将乡村治理发展提升至战略层面,另一方面,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方式,即推动德治、自治和法治的合一。当然,德治在乡村地区处于弱势地位,在推动“三治合一”之时,应当通过自治和法治进一步为德治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三者平衡。

(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活富裕”目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古语也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一般来说伦理道德是上层建筑,需要牢固稳定经济基础的支撑。因此,推动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应以广大村民“生活富裕”为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不仅涉及个人和家庭,还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伦理道德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当村民实现对“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美好”的田园式生活时,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会加速伦理道德的重建。与此同时,道德失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乡村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一直以来,乡村社会经济都是处于弱势和落后地位,难以抵挡来自城市乃至国外的不良因素冲击,导致乡村社会呈现出一种衰败景象,伦理道德亦是如此。推动乡村社会“生活富裕”并非易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少乡村地区已经摸索出适合村庄自身的发展道路,例如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可以实现“生活富裕”目标,构建出伦理道德高尚的美好社会。

五、结语

乡村伦理道德重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然而在乡村伦理道德重塑过程中,仅仅依靠农村和农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努力,要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要立足实际,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道德重塑体制机制,开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德治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荷叶礼赞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