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研究
——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
2021-11-26程钢
程钢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一、前言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视程度在进一步提升,就其发展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强调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明确指出要将其放在更为突出的实际位置上。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味地做好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从事专业化实践技能的人才服务于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早日将人才输入到社会中发光发热成为了教育的重点。为了做好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多层次教育模式的落实,实现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非常有助于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早日就业。
二、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探索意义
当下我国教育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基本点,并要求在实际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提升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确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和就业基地,对学生的实践意识提升和专业素质增强有促进性意义[1]。而且我国教育界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面,不仅仅要培养出大量的行业的理论精英,更是要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极强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一些创新性不足、实践性较差的问题,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岗位,造成了学校和社会两方面都面临人才输送困境的局面。为了更高效率地解决“校内人才出不去,校外人才无处寻”的人才输送困境,信息技术类专业近些年来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落实,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解决了实际的困难问题,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适合自己,且对以后生活有所保障的岗位。信息技术类专业在解决发展和人才之间矛盾的时候,积极尝试了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这样的办学形式,将国内的院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业结合起来,共同创建相应的办学机制,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然而,现阶段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双方合作的实习就业模式已经逐步深入,对于人才供需矛盾的缓解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就目前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和应用还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在办学方面做得还不够深、不够远、没有衍生出稳定性和时效性的培养机制,因此所培养出来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想要促进整个校企合作专业实习一体化模式中学生质量的优化,从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和道德素质的塑造等层面,培养出大量具备实力的应用型人才[2]。
三、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十分重视,虽然推行这一理念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政策约束、资金制约、安全保障等因素的存在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个显著问题是时间问题,企业要求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短时间实习容易打破教学规划,但是长期实习又会耽误课程学习,使得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中产生两难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管理问题,基于企业特色的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实习成本管理等问题已经完全暴露出来,走集约化的原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四、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优化措施
(一)岗位锻炼和技能训练的提升
想要加强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要注重对其岗位锻炼和技能训练的巩固[3]。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和技能的提升一般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来完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操作让学生对职业知识的架构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后期做到认知、最后做到完全了解,才能够实现基础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而且对于信息技术类专业职业技能训练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急速地强化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相应的要求,但是要做好、做细、实现精细化的熟练操作则是一个不断需要长时间锻炼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巩固和加强以及时间上的付出,学生才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所需要具备的实际知识。就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说,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帮助其在日后工作过程中提升职业技巧的重要方式,一旦出现技术不稳定、基础不扎实的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会遇到层层阻拦,从而呈现出上升空间有限的消极现象[4]。因此,信息技术类专业必须要加强校内和校外之间的合作管理,依托校内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企业合作来产生大量的生产实践性岗位,帮助学生实现岗位锻炼生活化和技能训练常态化的基本标准,并在长期的雪鞋过程中将该理念渗透成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机制,促使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二)校内校外结合实践机制
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工作还需要做好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机制落实,以校内实践岗位挖掘为主,以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机制为辅助,能够帮助促进双方的合作交流。首先,是要做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大量的学习调研。对于现如今“就业难”这样的一个形式,学校、家长、社会、企业等多方都在进行思考[5]。对于企业来说,他们认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不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而家长抱怨孩子通过了这么多年的学习,最终选择的专业不能够很好的就业;而对于学生来说,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消极感;而学校也会抱怨学生的就业率不高,影响自己来年的招生名额。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校始终肩负着具有教育引领的作用,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了解决当下校内校外人才的互通难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学习调研,积极引入企业岗位的管理机制,帮助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和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让信息技术类课程对接信息技术岗位、让信息技术类知识对接信息技术智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基础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
(三)企业管理机制的引入
挖掘校内信息技术专业实践实训岗位,借助企业管理理念和机制为学生提供实战的场地,引入线上教学实训平台和项目众包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提供专业性的实践岗位,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工作,重点搭建真实的校内实训体系,重在模拟企业环境,采用真实工程项目、项目过程管理、仿真的工作压力和就业机会。另外,还需要积极的模拟企业研发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熟悉软件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依托合作企业研发过程中积累的项目作为实训项目,使学生按照真实开发流程完成项目开发体验,促进学生在实训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分解任务,对项目做好全面的跟踪管理,体验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压力,对任务分配奖惩分明,实现最优化的层次考核和分析。学生只有通过全面化的校内实习实训,才能够积累更多实战经验,增加就业砝码和机会,借助企业的管理机制进行工作打分和绩效考核,让学生体会到进入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些真实环境,增加学生的就业技能。
(四)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校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研究和探索,必须要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来进行辅助。这是因为校企双方构建起“项目驱动教学、工程带动管理、让企业导师带队、让学生到真实企业去实习和就业”的培养机制,能够有效地帮助信息专业类的学生更好、更熟练地掌握科学技术要求下的专业技能,使其具备较强的工程化意识[6]。当这些具有一定项目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他们所负责的部分工作效率高。因此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度提升,让优秀的老师或者企业内工程师将专业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通过视频、PPT、文档等进行记载,借助在线平台发布,让学生随时随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该教学模式的创新化让学生和老师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的随时交流,而且学生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两者之间通过引导性的讨论和针对性的答疑,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线下模式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去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并鼓励企业的产品进行创新和改变,让学生在线下的过程中自主投入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积累项目合作经验,从而给学校的创业孵化一定的支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技术类专业来说,在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技能和实践培养为主,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建立起“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甚至多方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理念的植入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来说,教育效果十分显著,老师教的容易,学生学的明白,企业用的合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将得到保障。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学校和企业也应当给予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