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困境和出路
2021-11-26杨雪
杨雪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基础教学部,贵州 惠水 563000)
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树立爱国主义的意识和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激励中华儿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既要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也要担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还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概念内涵
爱国主义是贯穿历朝历代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拥有5000 多年的灿烂历史,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用信仰、灵魂和行动铸就了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形成了与国家依存的附属关系。通俗的说,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昭示个体对出生地国家的依恋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昭示了自己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具体化为对民族国家的道德和法律的依从,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知,对国家政权的合理认同。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对国家领土主权和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自己民族骨肉同胞的强烈认同,对民族灿烂文化的高度热爱,对捍卫国家利益、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等四个方面。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较强的系统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接续过往的爱国主义核心,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包含新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道德性是指在道德层面要遵守国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这是源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需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治性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于爱国主义行为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历史性是指在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比如“天下大同”的“和”思想,在今天都有借鉴意义。时代性是指在面对新形势下,坚持改革创新,去糟粕取精华,挖掘爱国主义的新内涵,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把历史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于大学生教育上,在充分挖掘历史底蕴文化的基础上,汲取时代营养,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价值。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理论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有力帮手,从更深层次、更高高度来看待问题,对于爱国主义有更好、更深、更广的认识。实践性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现实问题,容易形成正确的爱国认知,从而形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自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就是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两面。一方面,结合现实国情对相关理论进行阐释,降低理论接受的难度;另一方面,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困境,促进理论的升华。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过程,由于存在认知有误区、教育方式方法等问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重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对大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估计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设置和规划。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设置趋同,教材内容千篇一律,没有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特性。在教育对象上,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内容差别不大,缺乏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引导,教育效果反响一般。
(二)教育载体单一化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描述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多元的教育载体更具有说服力。但是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存在单一化现象,与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和成长不相匹配,缺乏创新,教育载体没有突出新时代特征,仅是靠原有的惯性思维和教学模式来强化对爱国主义的教育。大多数的思政课堂仍然采取“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模式可能会出现“逆向激励”,存在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排斥的负面情绪。思政课堂没有“走出去”,爱国主义教育只是泛泛而谈,缺少实践操作,大学生的获得感不强烈,影响教育效果。
(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节日等资源都被闲置在角落里,没有发挥出其最大的教育优势。这些资源一部分具有唯一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引导大学生参观,可以有效增强其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愫,将爱国主义外化为具体的行动。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大学的思政课堂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唯一性的资源,课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导致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的过程中,迟滞了爱国主义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造成的。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已成为“地球村”,各个领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态势,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均被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给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巨大的挑战,使国家、民族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3]意识形态领域也不例外,随着技术的升级、资本的流动和人员往来的强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已成常态,从而形成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和效率,不可避免会给以“集体优先”的爱国主义带来一定冲击,加之大学生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五)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政课程的存在感较低,思政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仍然注重理论教学,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育理念,较少关注学生主体,没有遵循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规律,片面认为在教室里只要把理论学扎实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忽略了实践课程对理论课程的反馈调节作用。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专业课学习,更看重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在团日活动、党日主题活动中仅是在学校完成,没有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导致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没有得到系统培养。
(六)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一方面,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型的阶段,知识有限,思考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干涉,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说教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满足不了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好奇感。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是整体上处于半成熟的阶段,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爱国主义仅停留在表面,对于错综复杂的事物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系统、科学、统一的认识,自身的局限也是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出路
爱国主义的培养既需要深厚的爱国情感,也需要理性的认知,还需要实际的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物,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存在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始终。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承担历史使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
(一)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把握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之间关系的内在联系。在教育主体上,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差异性,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因人施教,把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熔铸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知识储备和性格特点,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嵌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环节、全链条,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培育大学生热爱祖国,认同社会主义的情怀。
(二)丰富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载体和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一方面,是借助于传统的佳节,通过参与活动、议题设置等形式,把“知、情、意、行”融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讨论,强化对传统佳节等的认识,并从中了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坚持正确的大历史观、民族义利观、国家发展观、优秀文化观教育为价值归旨,[5]增加思政课堂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声、电、光等系统性的现代技术手段,呈现立体式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教学课堂中。
(三)深耕课外教育
爱国主义的培养和教育既要注重形式也要注重结果,两者不可偏废,要辩证来看待。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情感和灵魂的课程,是大学生进入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阶段,更要通过思政课程以外的事物来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深耕课外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爱国主义不但要刻意的去培养,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与现实中汲取知识,增强爱国的厚重感和对历史的尊重感。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改变传统思政课堂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去”是开设“大思政课”,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和途径,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繁荣经济、丰富文化等内容,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进来”是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专家学者、红军后代等亲身言传身教,更好了解鲜为人知的爱国故事,增强大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