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2021-11-26邓芳芳
邓芳芳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便江镇碧塘中心学校,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教师一直对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颇为重视,只注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由于语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语文知识的传输上,反而忽略了学生对阅读锻炼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语文教师会使学生在课前进行简单的语文阅读,但这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进行枯燥且单调的朗读。学生没有教师正确的指导,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由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重视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忽视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没有进行提高。同时,教师并不清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再有,小学生的年龄对于其兴趣爱好并不明确,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心爱的书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教师只能做到在课上或课下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回家多阅读哦!”但教师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以及阅读种类上并没有明确指出,所以学生在这种没有良好阅读的氛围中也很难坚持下去。反观课堂教学的情况,由于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使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中提出的问题过于死板,不能使学生良好地打开思维,导致学生在面对教师提问时思维被固定,更有甚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普遍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年纪尚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夸赞就会使学生的兴趣有所提高,其实不然,简单式的敷衍会使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不重视对阅读课程的学习。
二、小学阅读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是否获得了更多的语文知识以及课堂是否讲的精彩有趣,为此教师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部分的拓展与延伸。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做只会物极必反,学生不能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很好地吸收,也不能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的无效提问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必要的课堂教学环节。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提问与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让学生进行思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提出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学生对学习的思维与兴趣。部分教师考虑到太难的问题会影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在进行提问时选择了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只要答出“是”或“不是”就能进行回答并得到教师的称赞,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充分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的思维能力非常具有局限性。
(三)教师的评价太宽泛
由于新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一直强调将学生看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为此,大部分教师为倡导这一改革,完全忽略了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例如,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一直都是“好”“非常好”。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盲目肯定,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体会阅读的有趣之处,使其主动投入到阅读的学习中且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多组织阅读活动。面对年级较低的学生,教师在课程中不要设置过难的问题,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阅读教学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段或一句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话将其翻译过来,随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夸奖与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会使其进行默读。默读的阅读方法较适用于具有一定语言积累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培养低年级的小学生时应让其进行大声朗读,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经常性地大声朗读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表达能力与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断思考、不断推进、不断质疑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培养阅读能力时,会不断形成阅读思维。因此,教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不断使学生感到阅读的有趣之处,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良好的开发阅读思维,从而热爱阅读与学习。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若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也关乎着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