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11-26谢晓娇
谢晓娇
(成都市师大一中,四川 成都 610103)
一、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全球村”概念的普及,各国联系的紧密程度前所未有。各国间的竞争也逐渐从生产经济等硬性资源竞争,转向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软实力竞争。当然,各国间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不仅是竞争者关系,还是合作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各国对合作者关系的认识。合作不仅限于自然资源领域,甚至涉及到聚合了人文的建筑、文化、思想等层面,各类文化都不再只局限在各民族、各地域内部发展,它们走出了族群界限、地域壁垒,融入其他民族地域文化,凝结为世界的瑰宝。
文化永流传。如何做到“永”?如何做到“流传”?我国亟需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传承人,薪火相传地向下接力。作为教育的“基层”奠基者,初中政治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处在学生文化奠基的初级阶段,如何吸引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习惯,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嵌入他们的骨髓,如何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政治教学工作者们的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充分整合了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历久弥新。学习历史,可以看懂成败、鉴别得失、知晓兴替;学习诗文,可以纵情飞扬、高昂明志、灵秀修身;学习伦理,可以明知廉耻、晓懂荣辱、辨别是非。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延续血脉,铸就新辉煌。
不过,随着“全球一体化”观念的植入,各地域不同成分文化接踵而至。如何疏导青少年在眼花缭乱的文化观点中,精准识别出有益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从而在芜杂局面中坚定文化立场,培育文化自信是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人民。譬如,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下,尚未固基的青少年在市场的诱导下崇尚西方文化,钟爱洋快餐、外国影视;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青少年更倾向于追求流于表面的“快餐式”音乐、速写速成的“商品式”文学等。叹为观止的名胜古迹,字字珠玑的古文家书,传统经典的古籍名著等,受到青少年的疏离。部分青少年对历史文化认知浅薄,对民族英雄知之甚少,对传统节日置若罔闻,在严峻形势下必须注重厚植文化“根”。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随处可见青少年人手一台联网机器,他们“扎根”网络,“发扬”网络,流连于信息流中,却鲜有青少年保持清醒认知,从繁杂中抽离出来研习中华文化。
面对上述困境,政治教学工作者任重道远。站在讲台面对尚处清醒与懵懂边缘的学子,应当义不容辞地接过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初中政治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举措探析
初中政治教学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建设,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初中政治课堂为依托展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凝魂聚气。实现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动可以从多个维度着力。
(一)迎古诗文入栏,创古境文化氛围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古往今来,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夜泊水村》;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扬子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离骚》;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南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白马篇》等等。诸如此类,教人宠辱不惊,山河当先,一身气魄,英勇无畏。历史名人爱国事迹,爱国诗词凝聚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将爱国古诗文融入政治教学能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志,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
(二)引名典故入课,启学生崇敬榜样
教师可从故事入手,引入历史典故,再通过故事案例细致讲解其中细微知识点。即通过典故背后的家国历史,扩展历史知识,最后由浅入深,参透其中饱含的思想。这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更通过文学阅读领会了我国传统文化、礼节习俗与古代文人雅客们的思想境界。通过史上优秀经典人物事例给学生树立优秀榜样。典故的应用陶冶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并践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运新时代技术,展信息教学式样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通过课件、视频等方式将政治理论多样化处理、形象化展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直观通过多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寓教于乐,使得学生高效地吸收知识。所以教学工作者可在学习现代科技,借助科技手段等方向上着力,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工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内,能够对政治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好的认知,以便衍生出更佳的学习效果,以提升教学效率。
(四)合日常化生活,贴课堂实际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贤们长期奋战和坚守所凝练出来的符合中国社会行稳致远的智慧。归根结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回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因此,政治教学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局限在教室内。走出校园,看山看海,读史读报,结合课堂内外红色教育基地,用课堂间的所学知识,去课堂外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每一个人的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感悟认知。在此过程中,借由教学工作者们的监督引导,及时纠正不合理或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倾向,做好价值导向,培育好每一位学生。
(五)众师互通有无,促交流常态常新
不同的教师对如何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将政治课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之间交换意见,促进教学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多方联动的共同进步。政治理论常读常新,不同的政治教师有不同的思想见解,原因在于社会阅历的不同,对社会的感知也不同。同样的,教师所教学生虽然都是相仿的年龄段,却由于各自成长环境而使得认知有所不同。是故倘使教学工作者固步自封,结果也将不尽人意。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资历深厚的教师因其长年经验形成自成体系的归纳理论,故可以成其新,教导新进教师尽快适应环境。相反,新入教师以其与学生间的代际较小,更贴近时代精神,或能创新出受欢迎的新型教学方式。各个教师受所受教育,所历人生不同,对于理论的感知不同。常态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开拓彼此的认知方向,形成多角度、多元化思维,更可以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探讨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
结语
当今社会波涛汹涌,如何在风起云涌的环境中扎稳脚跟,立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各界人士凝聚合力,更需要新兴力量接承衣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抵御外界“风雨”的中心支柱,初中学生是接承衣钵的新兴力量,因此,初中政治教学工作者的作用不言而喻。把握住初中阶段这个夯实奠基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中学生,使其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是初中政治教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的重点突破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