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及优化探析
2021-11-26罗冬梅
罗冬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大气环境的监测布点,不仅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获知当前阶段的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还能够从环境保护层面对工业生产发展模式进行较为先进的理论指导。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进行大气环境科学合理的监测布点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控制,使得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首先,大气环境监测成为人们获取大气质量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可以有效分析出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种类、浓度、分布趋势,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及时掌握大气污染情况,并基于监测数据编写环境质量报告。第二,根据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其相关数据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提供数据支撑,为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第三,如果监测跟不上会为环境安全留下众多隐患,通过长时间的数据可以分析大气质量变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使相关部门做出相应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
二、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工业企业排污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相对滞后等历史原因,大气环境污染欠账太多,部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时缺乏对大气环境保护的通盘考虑,加之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缺失,偷排、漏排现象严重,导致大气污染加剧。
(二)汽车尾气排放
随着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颗粒物、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物质易与空气中的扬尘、煤烟发生反应,造成大气的混合型污染,不仅让大气环境持续恶化,也增加了保护治理的难度。
三、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准则
(一)全面准则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结合被监测区域的污染程度,兼顾不同功能区状况,在高、中、低等各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布设一定数量的点位,并在工业集中、污染严重、人口密集等重点区域增设相应的监测点位,尽可能全面收集反映被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二)典型准则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首先考虑所选取的监测点位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同时避免无效布点的出现,以确保采集的数据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如设置监测点位应避开污染源和障碍物,主导风向上风口应适当减少布点,下风向适当增设监测点位。
(三)可比准则
由于大气环境监测需要通过比较较长时间段的监测数据,用以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故在监测布点时,要充分考虑到采样条件的一致性,避免因条件不同产生干扰,以确保获得具有可比性的监测数据,一旦监测点位确定后,不可随意改动。
(四)科学准则
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要科学合理。需要根据被监测区域大气污染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对布点的高度和位置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布点高度选择1.5 米到2 米之间,因为这个高度最能真实反映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若要监测其对植物的影响,则应在植物叶面中心部位等高处设置监测点位。同时,布点位置要开阔平坦,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夹角不超过30 度,这样定位才更加具有科学性。
四、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
(一)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需要对大气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保障网格划分的均匀性。其将监测区域的地面按地理坐标划分成若干均匀方格,采样点可设在方格中心。人们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环境污染情况、人口流动情况和具体污染源等,清楚了解网格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终保障网格选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数据分析结果准确。
(二)使用功能区布点
所谓的功能区布点法,指的是以功能区划分来进行布点密度以及布点力度的改善。对于目标区域内重度污染的区块,相关技术研究者需要加大布点密度以及布点力度,由此来获得更为详细与精确的信息。而对于污染程度较小的区块,可以适当减小布点密度与布点力度,这样一来,不仅经济成本的投入能够获得节约,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也能有所下降。但正如前面所说,想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布点,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在进行布点之前就需要对目标区域内的功能分区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只有在准确的了解的目标区域内,哪些区块为重度污染区块,哪些区块为轻度污染区块之后,才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功能区布点方式,对相应的区块进行布点力度与密度有所区别的监测布点。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功能区布点方式进行布点之前,对有关区域内的功能区块划分并不了解,那么相关布点很有可能误差,这样一来,目标区域内的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精准性就有待商榷。
(三)同心圆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是指确定污染源后,以此污染源为圆心后画出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然后画出不同的轴线,轴线与同心圆的交点即为布设点位。这种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的地区,能够对多个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但同心圆布点法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对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较为适用。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考虑风向问题,比如,上风少、下风多的地区就比较适用。
(四)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在监测单个污染源时有着不错的应用效果。其中,扇形布点法中的采样点多布置在下风向,数量不宜过多,建议布点数量为5 个左右。在运用扇形布点法时,监测人员应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合理的选择布设点位与布点数量,并对扩散系数、季节以及风向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以此来提升扇形布点法的监测精准度,同时也可降低监测成本投入。
五、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优化措施
(一)对气象条件进行仔细分析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过程中缺少对季节因素和气象因素的分析,因为随着季节不断变化,受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影响往往会降低布设点检测的准确性。例如在风速较小的情况下污染物扩散较慢,那么检测也就相对稳定;反之,若在春季大风季节会造成污染物扩散较快,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因此要积极使用动态贴近度法模型,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计算,不断提高监测点准确性。
(二)注意避开污染源
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设置时,应尽量避开污染源,综合各方面因素设置合理的监测距离。若处在污染源处可能导致监测数据大于实际结果,所得出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与可信性。另外,布点设置时应该减少障碍物的影响,通过避开污染源与障碍物,尽量增加监测结果的精确度。
(三)布设优化流程
首先根据大气质量监测布点目的,制定大气监测项目及范围,执行具体的评价范围和标准。其次是要调查需要被监测区域的环境现状,掌握被监测区域的历史、现实大气主要污染物分布、产业结构及资源分布等;再次是选择合适的监测分布方法,以网格布点法为例,对被监测区域的大气质量现状设置一定范围大小的网格区域,相对应的人口密度较小的设置范围适当扩大。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模拟网格浓度分布特点及规律。第四是要进行监测点位分布数量优化,经过数据分析及被监测区域的现状调查,计算出所需的最少监测点数量。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监测点位,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后期要对监测区域的监测情况进行评估,在持续的优化处理。
总结:人类的繁衍生存与大气环境质量有着紧密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成了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而言,要认真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不断优化采样点的布设,确保大气环境监测结果可以如实的反映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后续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