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

2021-11-26刘小玉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道德观伦理道德人格

刘小玉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半个世纪以前,我国教育家就已经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性,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构筑人格长城”的构想,希望能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应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指导者——教师入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基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道德人格进行培养和完善。具体而言,基于当前教育背景,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加以培养,必须坚持在批判中继承的原则,借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的积极思想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起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实现个人发展,并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加以继承的道德人格。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非常丰富,对实现道德社会中道德教育思想有独特修身之道。在战国时期,孔子以自己政治理念形成道德思想。我国传统道德指儒家道德,“悌”“信"形成中国最早学说。“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主义阶级政权得到巩固,社会安定是统治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孔子道德教义,提出了“三纲”、“五常”,把儒家的道德观念提升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高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是在长期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地调整更新其内容的道德规范。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规范非常独特。

张岱年在其《道德与文明》文章中在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简称为“九德”具体包括:仁爱、礼让、诚信、孝慈、公忠、廉耻、勇敢、勤俭、刚直。罗国杰在其《中国传统道德》一文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基本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伦理规范和文明礼仪规范四个部分。这些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中国的道德规范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道德文明上所付出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一)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的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思想中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以“仁义”为主、以社会道德风气为主要表现。如顾炎武“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主要普遍遵守社会性利益的整体意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核心规范即公忠,指的是要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忠诚。强调了要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为社会尽力、为天下尽忠献身精神。

(二)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道德教化以政为基础,社会每个成员的道德自觉则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基础。孟子继承了孔子“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比较重视执政者道德示范力量对保持政治廉明的重要意义,国家政权决策者和各级官吏品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三)德教为先

不仅以道德教育为先,表明道德在儒家政治核心地位,把道德作为立国之本。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认为人与禽兽之间差别不大,是因为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标志,“德教”是人成为人的基础。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后天的教化却可以成善,人必须“有教”,人也可以通过“教化"而为善第四,修身为本。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特别的概述,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许多的知识分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及前提,把实现自己政治和道德 思想作为基础和前提,不断地去实践、去追求。他们这种修身的道德方式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原始社会末期尧舜时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时期过渡。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最高道德境界,道德学即“孝”、“悌”、等被孟子所继承和发扬。秦始皇统一中国直到汉武帝时期,孔子和孟子思想道德观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接纳认可。董仲舒提出“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伦理道德关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统治阶级利益需要。中国封建社会到宋代发展时期走下坡趋势,开始走向了禁欲主义。

(二)要紧密结合社会政治,服务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分为两个制度:一个是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等级制度。宗法等级制度是为自己服务的伦理道德,强调个体利益服从家庭、乐族和国家利益,要遵循整体主义的利益原则,绝不允许把个人利益放在宗族和国家利益之上。董仲舒所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孝悌忠信”体现宗法等级制度服务性质。

(三)入世尚仁,重义轻利的社会规范

孟子坚持了孔子的入世原则,强调要爱自己的亲人、爱百姓、爱万物。孟子把孔子的道德规范提升为伦理原则,并提出“五伦”。通过“五伦”有效地达到调和人际关系,在这样传统伦理道德中具有合理现实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坚持入世同时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我们既不能重义轻利,也不能见利忘义,应该在义和利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其保持必要张力,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积极的作用。

四、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融入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策略

(一)培养大学生“仁爱”作为道德理想,坚守人道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倡导对中国仁人志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一大批英雄人物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到首要的位置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出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开展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儒家仁爱思想引入到为人民服务精神培养当中,促使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保证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也能够坚持仁爱之心。简言之,借助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人格教育和培养,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对大众的博爱情怀,对其良好道德人格的最终确立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重义轻利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义”主要指君子所应该自觉履行的社会道德义务以及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而“利”则代表个人的私利和私欲等,孔子重义轻利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对利的完全排斥,而是希望倡导公利,反对私利,并重点强调利的合理性,即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须以坚守正义为前提。在孔子的思想中行义的最高境界是对“仁”的追求,因此他认为为了实现“仁”,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主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原则出现冲突时应该坚守社会道德原则。同时,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义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道德理想追求以及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认为精神生活的价值应该远高于物质生活,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而取义”,即应坚守人格的尊严,实现人的精神价值追求。

在将“重义轻利”思想引入到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思想,在强调其个人的集体道德义务、注重个人人格和操守培养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思想的消极性,其否认了社会大众的现实利益需求。由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一思想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人格教育,应该让其明确合理利益追求的正确性以及其在奉献社会方面的责任,进而将这一思想融入到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中,促使大学生逐渐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知行统一的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高度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并提出了“修身”和“养性”等思想,认为人应该自觉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在孔子的思想中存在两点重要的论述,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个体应该注意整饬自身言行,使其与社会道德规则相符合。而针对“修身”的方法问题,古人也提出了应该立志、内省、克己,其中立志简单地说就是确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理想、内省重点强调了人在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自觉性、克己即指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证自身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才能够实现“修身”的目标,获得理想的精神境界。

(四)以刚健自强的精神培养大学生坚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方面认为人是天地所生,另一方面又对人在个人发展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能动性加以肯定,《易传》中就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古代社会的古代儒学家也坚持这一经典思想,孔子就曾提倡在学习中应该“发奋忘食”,勤奋治学。可见,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充分肯定人性,认为人要想获得理想的发展就应该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刚健自强思想与同主德论存在紧密的联系,认为受教育者应该借助修身和正心,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进而实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的刚健自强精神对当今社会大学生教育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艰苦奋斗。

我国步入到21 世纪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革命的出现,人类生存问题愈加凸显,人才竞争也更为激烈,这都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对人才艰苦奋斗精神以及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五、结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在不同时代都影响着不同价值观。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国道德建设进行买践,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借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引导大学生确立理想的道德及人格,不仅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充分分析,在批判中继承,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建设和理想人格做出正确的指引,在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为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道德观伦理道德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