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高尚情操学生
——浅谈课程思政理念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与实施
2021-11-26张晓姜英
张晓 姜英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山东 济南 250002)
一、何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概念由习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大学的人文教育,更进一步地说,就大学的英语教育,势必承担着重塑学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结合,课程本身就有着思政教育的丰富素材,而思政教育的落地不能仅仅依靠思政教育课程,更应该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1],以达到所谓“文以载道”的目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自身思想端正、其次要善于挖掘日常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以达到教学中“水滴石穿”,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为何要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贯彻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教师,必须将学科知识学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学生思想塑造三者进行结合,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针对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学科,其本身就承担着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面对的学生群体刚刚经历高考的洗礼,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以知识学习为主。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掌握了大量的英语理论知识,如英语语法和词汇;忽视了学习过程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和其本身带有的思想观点及导向性。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及网络世界尤其是网上短视频泛滥所带来的冲击,大学新生在日常生活中吸收的信息中势必夹杂着些许错误的观点和不良思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始至终贯彻课程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定政治立场,在日常授课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的理念融入至学科教学中,以期达到学科知识与思想境界同步提升。
(三)由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
当代大学生多为二零零零年后出生、刚成年的年轻人。二零零零年后正是我国综合国力上升、与各国友好和平相处、人民安居乐业的黄金发展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通过网络交友软件、短视频软件及网络自媒体吸收海量信息,而这也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多变前卫却认知能力浅薄、处事灵活但做事毅力不足、喜欢外来新鲜事物排斥传统规则、接受能力强而抗压能力较弱等矛盾特征。同时,由于长时间浸染于网络世界、交流对象大多是同龄人,大学生群体也表现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低、自理能力差、不能换位思考等特点。网络文化中流行的例如“打Call”“佛系”“肥宅”“尬聊”“C 位”“大猪蹄子”等并不符合语言用于规范的用词,成为他们表达情绪和宣泄情感的主要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文化和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背道而驰的,网络热词的滥用使校园文化陷入低级、无序的状态。[3]在此种情况下,我国开设时长一般为一学年的大学公共课,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英语教师也会对刚入校、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大一学生有着较大影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如何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结合思政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紧密贴合
1.教师:坚持学习、坚定自我、引导学生
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的大学英语课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再加上大学英语属于公共必修课程,实践教学受到涉及面广、环节众多、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还处于盲目和随意状态。英语教学难以形成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行统一。[4]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抓起,一方面不断提高认识、深化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教师要做到思想过硬,爱国爱党,紧跟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并养成主动学习思政的习惯;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看报、为上课积累思政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做到“打铁自身硬”,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并不是如同疾风骤雨一般,匆匆来去,而是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2.学生:教师敦促、加强认识、学会思考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对大学开设公共课认识不足的问题。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上只是在学一门语言,多背英语单词、多学英语语法、多考几个英语类证书就是他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和目的,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学英语。英语作为一门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使用的语言,其涵盖的文化知识又承载着何种精神内涵、是否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的思想道德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学生几近无知也不愿深究。长此以往,学生更是丧失了在英语课程中主动学习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欲望。“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警惕,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课之外,还要承担扭转学生进行思想的责任,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领学生的三观及价值取向。
3.教材:去芜存菁,适当引入,善于反刍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都是以摘录对西方各国各方面正面报道的文章、介绍其先进文化为主,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结合课文将相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内容给学生补充。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心目中崇洋媚外、过分推崇外来事物的扭曲思想。与西方文化相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教师应根据现有教材内容,在授课中导入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中西文化的对比。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更易构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英美文化等课程,在教学时会涉及各个英美国家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的同时,也可穿插讲授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使学生横向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中西方文化各有的利与弊,去芜存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合理批判的好习惯。
(二)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学习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在线上和线下教学中一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一,英语沙龙。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座谈,针对近期发生的中外时事进行中英文双语讨论交流,提高其口语能力;二,英语广播站。教师倡导学生坚持每日收听英语新闻,如China Daily,在训练听力的同时达到引导学生关注本国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的建设及社会热点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三,善用网络媒体。学校也可以举办各类如“拍摄英语短剧大赛”“英语歌唱大赛”“最佳英语公众号评选”“美丽中国”等综合性跨学科活动,在全方位的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和素质。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涉及了对于英语国家,尤其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介绍。要想做到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至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中,还需各方积极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如今,年轻人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已经深入人民心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将课程思政融入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师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