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思考

2021-11-26黄燕婷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大湾价值观核心

黄燕婷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眼前的世界逐渐扁平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展现在青年面前的世界却趋于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国际秩序更是出现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提升面临着新的、更多的风险与挑战。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生力军、践行者,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素质、文化素养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内外挑战,是推动文化自信培育找准着力点,突破关键点、攻克难点的基本前提。

(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的国际环境

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错过了多次产业革命,东方落后于西方,虽然21 世纪之后东方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世界的总体格局还是西强东弱,西方世界利用他们的优势地位在世界范围内鼓吹、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我国不断挤压、弱化化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生存空间、社会地位与作用。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得原本还没有从2008 年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世界各国出现更严重的内顾倾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体系、发展模式、地缘政治、科技颠覆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黑天鹅”“灰犀牛”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国与国之间在各方面的相互信任愈发脆弱,从美国退回“封闭的孤岛”,各国在经济领域各自为战、相互指责甚至的互相拆台来看,二战以来所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失灵,世界已处于剧烈动荡的大变局之中。

(二)互联网时代国内的文化发展环境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外来文化快速、大量的进入中国提供了便利,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成为了当下中国青年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常态,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大湾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化交流交汇的地方,南北朝时期土著文化——岭南文化与多种中原文化交流交融,逐渐发展成为如今覆盖范围囊括大湾区“9+2”中大部分地区的广府文化;香港、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均要发挥重要的极点作用,但由于曾经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殖民,二者在文化的发展上又表现出了与大湾区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如,香港文化中随处可见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身影和痕迹,澳门文化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在文化呈现方式上更多地采用西方的表达方式。又由于与南洋文化圈自古以来存在着较为频繁的往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更是有着其他省、市、区不具备的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澳门与西方国家在各方面保持频繁往来等优势,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同一文化中的不同流派都可通过各种方式涌进大湾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在大湾区中抱着各种不同的目的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交融,大湾区存在的文化种类之多、交流之繁杂性远超人们的想象。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2018 年“00”后大学生开始登陆校园,“‘00 后’大学生被称为‘数媒土著’,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无不体现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一代’。[1]”00 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得00 后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体现出与80 后90 后完全不同的特点。绝大部分00 后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碎片化学习也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碎片化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等特点,但碎片化学习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内容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能够较快地习得知识,但不易获得真正的认知,同时碎片化的信息极易断章取义,造成学生形成片面的、非科学的认知。“如果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不能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那么个体很难建构整体化、复杂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扩散与学习的迁移。[2]”碎片化的信息因信息点集中、时长短、新奇等特点最能吸引00 后的眼球,显然,00 后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内容的质量要求更高,尝新猎奇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站在过世界潮流的顶端,亦曾跌落过发展的谷底。国人的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的发展有着一段过山车似的经历,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也有现在文化传播手段上的制约,同时也有大学身自身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随着近代的衰落,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一度被认为是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近代以来,国人尤其是先进分子将向西方学习,普及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作为推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中华传统文化被挤压至生活的角落。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力与日俱增,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对于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内容零散、方式陈旧等原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度不够的现象,任建东,苏泳睿曾撰文指出,当代青年学生对四大发明、民族精神、诗词曲赋等较为熟悉,对诸子百家、礼节礼仪、民间艺术、典藏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较为陌生[3]。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主张:“已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等的践行却不尽人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低践行的特点。

(二)部分大学生对国家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不清

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关于国家、国家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误区,比如,当问及如何看待“我爱国,但我不爱社会主义”“爱国不一定要爱党”等问题时,仍有学生表示赞同。这从一方面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颠覆取得的成效,反映了这部分大学生关于国家由于文化、国家制度等的错误、模糊认识。何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何尊的底部铸文提到周武王说要“宅兹中国”,指的是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但这个“中央”的标准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心,即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在现代社会,国家的概念更加复杂,包括多种要素。学者易建平指出说:“从词源上考察‘文明’与‘国家’两个概念的发生发展,从词源上看‘文明’即国家”[4]学者张禹认为,“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进入现代的,这里的统一既指领土的完整和文明的延续,又有民众在观念和文化层面的普遍认同之意。[5]”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古今关于国家的界定,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文化”这一元素,“文化”是国家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缺少了对文化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全面的了解一个国家。青年学生关于国家和文化之间关系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将直接导致其无法正确理解我国的发展道路、方向与性质,而这也必然导致青年学生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了解不深。

(三)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

在现代大众传媒的条件下,西方国家利用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对其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了打磨和包装,以其华丽的外表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眼球并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缺乏正确引导的环境下,大学生很难对外来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存在盲目崇拜的倾向。[6]”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背景下,蜂拥而至的资本主义文化产品却给仍处于价值观形成、塑造关键期的大学生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就读的学生对“圣诞节”持有高度热切的关注,每到平安夜校园中随处可见去给同伴赠送苹果的学生,是夜学生的朋友圈皆被“平安夜”“苹果”“圣诞”等内容刷屏,但若问及对“重阳节”“冬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印象,许多同学却不能说出个一二,可见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而对西方节日的过渡关注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对这类节日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持盲目认同的态度,如当前部分大学生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近年出现的“佛系”和最近出现的网络热词“躺平”其实也是当代大学生关于责任担当、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淡化以及对私欲、娱乐等的认可和追求。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举措

习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坚定不移朝着这个目标前进。[7]”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巨大冲击的背景下,需要充分弘扬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道义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引领作用,以使我们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保有坚定向前的精神状态。

(一)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故事,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它包含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具有独特且强烈的中国特色。“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万物各得其所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些便是古人所追求的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文化中这些超越时空的优秀基因,其所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又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2020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按下了暂停键,在巨大的世界性灾难面前各国均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各国所取得的战疫成效各不相同,以美国与中国为例,美国的真相是各州相互扯皮各自为战,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中国的现实是全国一体全民战疫,新冠肺炎治愈人数不断增加。从两国在疫情面前的不同举措与取得的不同效果来看,其中有制度上面的原因也有价值理念上的不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家国天下”等等思想体现的无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我们需通过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信心。

(二)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故事,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兴趣

习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当今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又为这一项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已深深蕴含在国家行动、社会变革和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中,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比如,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球球之时,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最危险的国家,武汉曾是全中国最危险的省份,但当全国各省纷纷拉起“中国加油,武汉挺住”“热干面加油”的横幅,当“最美逆行者”“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刷爆全网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公民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我们国家的价值底色。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讲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故事,方能让大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性,真正对其产生认同和自信。

(三)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故事,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辨别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真理的力量,还具备道义的力量,其道义力量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人民性中,体现在它谋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宣言》庄严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人民大众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是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运动为实践基础,人民性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我们需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民的故事,讲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奋斗着的青年学生的故事,讲好“一带一路”上发生的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以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观鲜明的人民性,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认证剖析西方精心包装的文化产品背后的腐朽本质及毒害我国大学生精神世界健康肌理的险恶用心,杜绝对其的盲目认同和追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大湾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