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
2021-11-26张俊丽焦雪洋
张俊丽 焦雪洋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河南 许昌 461100)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展开都能够通过课程思政表现出来,其实际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课程育人的隐性功能进行深入挖掘,以此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看作是战略和政治工程[1]。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其主体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否发挥出效果也和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高校公共课教师人员众多,其和学生的联系范围比较广泛,应当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培养[2]。
一、对思政工作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行学习落实,进一步提升高校公共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都和教育事业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崛起,也关乎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也做出强调,指出高校思政工作解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高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思政工作,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局面。强调思政理论课应当和不同的课程结合,进而打造出协同育人的效果。另外全国教育大会也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不单纯的只是思政理论课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同时更是高校全体教师都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3]。
新时期高校的办学理念应当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办学,重点对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力宣传中国复兴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四个自信得以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职责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首先是让学生们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这对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爱人民、爱国、爱党的认识和心理。在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进行培养[4]。另外也需要引导学生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为祖国报效和奉献的行为实践,将对人民和社会的爱转变为对社会和人民的服务。教育工作者也应当进一步坚定自身的四个自信,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关注学生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力践行。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与落实,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对四个服务积极践行,深入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能力
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就是思政理论课,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鉴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思政理论课的引领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对标杆课程进行有效打造,这是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得以发挥的有效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2016 年召开,明确指出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习总书记也指出,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应当深入改革思政理论课,保障思政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进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期待和需求得以满足。其他不同学科课程也应当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配合思政课,继而将协同效应发挥出来。全国教育大会在2018 年也针对思政教育的强化提出要求,强调思政教育工作不能等同于专业教育风格,应当遵循融入式、嵌入式的模式,紧密联系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如此才能将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理念方面的引领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针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思政理论课可以说是主阵地和主渠道,尤其在育人育德方面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鉴于此,应当将思政理论课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保障在实施思政理论课过程中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调研学生的实际需求并给予满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参与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5]。
另外,想要将思政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出来,也应当关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的关系。课程思政更加关注价值引领,强调在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充分将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而思政课程关注向学生们灌输思政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素养,是否能够让学生们坚定四个自信。而课程思政推动的出发点,就是让每一门学科课程都应当具备立德树人的功能。因此说,不能单纯地将课程和课程思政等同,也不能片面地将公共课教育转为思政课。当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公共课等课程知识的载体和元素是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所在,否则思政课就很容易成为一种比较空洞的说教。
不同高校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因此各高校的课程思政的启示借鉴和参考作用都各有特点,不能够完全的生抄硬搬。高校应当基于学校实际,有效将课程思政打造成为标杆示范课程,进而推动学校内部更好地建设课程思政。
三、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能力
对顶层设计进行强化,基于整体视角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构建。课程思政应当基于要求和实施目标,全面的考虑并合理的设计和实施。不能只是依赖教师自主发挥,应当基于全面、系统的视角去设计课程思政,避免随性地出现。地区相关部门应当基于国家整体培养人才的目标,遵循立德树人原则,给予高校建设课程思政必要的规划和引领,保障高校应当深入的认识课程思政理念,达成育人本质目标。各地高校应当构建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形成相应的领导改革小组,以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对不同部门的互助联动功能进行统筹协调,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思政在高校内有效展开。不同专业和学科应当基于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对课程思政培养人才方案进行有效落实,对顶层设计进行强化,基于整体视角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构建。相应的,对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增强和培养来说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育人先育己。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育人育德理念。假如说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势必会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应当对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能力进行提升,在教师素质评价中应当重点关注教师的师德。另外,应当对教师师德考核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保障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效和常态化。引导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结合自我修养和教书育人,应当真正地成为学生身心素养发展和专业素质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假如说教师存在师德失范,则以一票否定对其进行规范。
但就目前现状,很多高校针对教师师德建设方面所形成的考核评价机制可行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另外,考核评价机制在引导性方面较为缺乏,大部分都是惩罚,激励机制不足。鉴于此,应当针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构建起相应的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制度,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教育工作者有着怎样的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关乎到能否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全面发挥,也关乎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其引领作用,对课程思政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能力进行提升和培养,这也是对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有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