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6张飞宇
张飞宇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要,医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逐渐深入,医学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的需要,从20 世纪中叶,开始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整合是教学模式,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尝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四门课程优化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一门课,为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一、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一)原有课程之间内容脱节
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早期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完全接触不到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疑问,而后续课程用的时候已经遗忘或记忆模糊,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即使基础课程内部也有类似的问题。如呼吸系统,人体解剖学中学习的大体结构,组织胚胎学中学习的微细结构、生理学中学习功能,到了病理学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学生的仍然没有建立知识体系。这种情况与我们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这种体系孤立地强调了“学科”中的问题,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导致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授课顺序不合理
当前专科学制,两年的校内学习加一年的医院实习,导致了基础医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同时开设,经常出现某一系统的结构还没学到,功能已经学完。且学科间知识内容存在大量重复讲授现象,无法适应当今医学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需要。
(三)专业特点不突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类专业中的一个小专业,很多课程内容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现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参照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护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影响。导致了有些检验专业工作要求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如内分泌系统各项指标的检测是检验专业工作的重点,但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均没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
二、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的实施过程
(一)学校与医院检验科深度合作,由授课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基础医学综合》课程开发小组,结合医学检验技术行业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需求,遵循能力为本、“必须”“够用”原则,反复论证,制订出整合后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以系统为中心,将其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整合为教学模块。共分为十个教学模块,分别是:模块一:细胞;模块二:基本组织;模块三:运动系统;模块四:神经系统;模块五:血液;模块六:脉管系统;模块七:呼吸系统;模块八:消化系统;模块九:生殖系统;模块十:内分泌系统。教学内容分两学期完成。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向导、检验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核心,突出教学内容与检验职业岗位的融合,制定出整合后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计划,考核方案、学习笔记、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各等。
(三)构建符合检验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
构建符合检验岗位需求的“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营造真实的职业岗位化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着力开展考核方法的改革,完成对学习评价体系的动态性构建
坚持与医院检验科全方位合作、以检验职业能力要求为考核标准,评价方式应同教学目的相适应,评价内容体现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做到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评与学评相结合,课堂学习评价(理论、实验)与课业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三、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四门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增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以“人体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解决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造成的教学内容逻辑关系混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四门基础课程的整合,突出检验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解决基础医学课程与检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课程的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间内容重复,加强课程内容的衔接和重组,,为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提供借鉴。
四、基础医学课程优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部分教师以被改革者的姿态进入整合课程,且教师本身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已习惯学科概念,知识边较局限,对课程优化整合的总体设计不明确,对整合的目标和教学体系缺乏认识。这要求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可采用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深入交流、加强沟通。
(二)模块知识体系的融合度不够紧密,有些模块的内容缺乏主线,拼凑感明显。负责人可进一步结合工作岗位要求、提炼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需的有机融合。
五、展望
医学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整合是医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为了适应学科之间交叉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尤其是职业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虽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教学实践的脚步不能停。因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也只有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整合课程的教师,才能为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