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的释义和读音考释
2021-11-26李飞宏
李飞宏
(河南地矿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这是“阿房宫”一词的最早出处,关于“阿房”一词的意思长久以来都有不同解释,到底哪种接近事实,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辨析。
一、“阿房”释义辨析
关于“阿房”一词的意思,比较流行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把“阿”字解释为地名,变为是把宫殿建造于阿地,故名阿房。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两种史料记载,其一是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秦惠文王造未就,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其二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百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人们根据这两种史料的记载,从而认为“阿”指的是地名,宫殿建造于此,故名阿城。
但笔者认为,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记载中,并看不出“阿”一定是地名这个意思;而《三辅黄图》这部书,是六朝时的旧书,而且又经过唐人的修补而成;《长安志》则是宋朝宋敏求所撰,它的出现更晚,二者去秦久远,都不能据以断定“阿”就一定是地名。
笔者认为,既然阿房宫的规模十分宏大,正如杜牧所描写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那么当时的人们望着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地方,而称之为“阿城”,这是很可能的。而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后,阿房宫已荡然无存,但是“阿城”的名称则从此流传了下来,这种情况应该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笔者认为接近于实际的情形应该是先有“阿房宫”,后有“阿城”,但却不能说在未修宫殿之时就先有这个“阿城”。
我们试看《三辅黄图》所说“阿房宫亦曰阿城”这句话,本来就没明确指出阿房宫建于“阿城”之上这个意思。至于更晚的《长安志》的说法,既然它产生于阿房宫“悉为民田”的时代,那就更不可靠,所以阿房宫是因地而得名这种说法,是根本不足置信的。
关于“阿”字意思的第二种说法,是认为“阿”字有距离近的意思,其依据是《括地志》一书,此书给“阿”字下了一个定义,说:“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故曰阿房。”但《括地志》是唐朝魏王李泰命萧德言等所撰,也同样是去古已远,而且提不出充足的理由,其为望文生义,也就不问可知了。
第三种说法,笔者认为也是最为可靠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司马贞《史记索引》中的两句话了,其原句是:“此以形名也,言其四阿旁广也。”我认为,这才是“阿房”二字的正确解释,下面试就此意做具体分析:
首先来看“阿”字。《仪礼·士昏礼》记载:“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注》曰:“阿,栋也。”据此可知“阿”即是栋,栋就是屋顶正中的梁,山东人叫它是“脊任”。那么“四阿”又是怎样的呢?《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记载:“四阿重屋。”《郑氏注》云:“四角设栋也。”一般来说,常见的普通建筑,都是一座宫殿安一枝栋,而此则在其四角又各安栋,这种建筑物可以说是规模相当宏大的了。
其次谈“房”字。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房,室在旁也。”段玉裁注:“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据此可知,则古时房字的意义与今日所说的房子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房,是房屋的统称,瓦房、楼房、厢房、厨房都可称为房;而古时则专指两旁的房,如《尚书·顾命》:“在西房”。《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用法都是专门指旁室而言。
最后,我们试据“四阿旁广”这句话,来想象一下阿房宫吧。仅仅它的前殿,除正殿外,四角各有巨栋,而每栋之下又分正室与左右两房,其规模之宏大,已可想见。至于整个的尚未完工而且尚未统一命名的巨大工程,岂不是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惊叹吗?
二、“阿房”读音辨析
关于“阿房”二字的读音,以前有的书上注明要读(ē’páng),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阿房”二字就应该依今音读为(à’fáng),究竟应该怎样读呢?下面笔者就谈谈个人的意见:
“阿”字本来是读(ō)的,原本为平声。自魏晋以后,用为发语词,如曹操的小名叫阿瞒,《木兰诗》中称父亲为阿耶等。梁代的沈约把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发语词的“阿”字被收入入声。入声的声调短促,收音急迫,(o)的入声读起来就近乎(e)音和(a)音,所以“阿”字就有了几种读法。
现在普通话里“阿”字的读音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阿附”“阿谀”“阿县”“山阿”等古义的“阿”读为(ē);
第二种:称呼前的衬字(发语词)以及译音中的“阿”读为(à);
第三种:感叹词(用如“啊”字)的“阿”读 为(ā)。
“阿房”的“阿”按其古义,是应该划入第一种的,所以以前的课本上注明要读(ē),好像是这样读才能保住它的本来面目。但实际上连这(ē)音也不是“阿”字本来的音调了。我的看法是,为了通俗起见,不如取消(ē)音,一律读(à),因为这样一来,既可减少识字的麻烦,也不至于使人动不动就将其读错。
“房”字的读法,在古代只有一个(páng)音,(fáng)音是后来才有的。我国古代的人是只发重唇音(b,p),而不发轻唇音(f)的,后来由于发音口型的变化,才从(b,p)音中,分化出一部分为(f)音。“房”字按其文字的结构方法是属于形声字的,“户”是义符,“方”是音符,而这个作为音符的“方”字古时就读为(pang),这从现存古书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痕迹,如《荀子》:“方皇周挟乎天下”,其中的“方皇”,就是我们现在所写的“彷徨”或“彷徨”。《汉书·司马相如传》:“彷徨乎海外”,“仿徨”亦即“彷徨”,可见“模仿”的“仿”字古代也读“旁”音。
由此可见,“房”字的(fáng)音是后世的转音,而(páng)音却是它的本音。“房子”“房屋”“瓦房”的“房”,我们现在既已都转读为(fáng),那么,“阿房宫”的“房”为什么偏要去保留那个读(páng)的“古音”呢?这正如姓叶的“叶”,本来读(shè),而现在姓叶的人都改读为(yè);山东费县的“费”,古时读(bì),而现在连费县的人都改读为(fèi)。所以,如果把“阿房”的“房”也改读为(fáng)是合乎语音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可以在识字与教学方面避免一些混乱和麻烦。
综合以上所述,对于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得出以下结论:
阿房宫本来是秦始皇所修宫殿中的一座前殿,因为除正殿外,四角都各有梁栋,而在这些梁栋之下,又各有正室与侧房,所以叫作“阿房”。“当时整个工程尚未完竣,也未统一命名,所以当时的人就用“阿房宫”这个局部的名称去称呼尚在修建中的整个宫殿了。
“阿房”二字的读法,当依今音读为(à’fáng),而不应机械地去保留“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