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提高策略
2021-11-26谭俊
谭俊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现阶段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整体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对法律信仰意识不够是其主要表现。具体来看,大学生人体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独立社会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为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活动做一定的准备。所以,高等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就显得十分必要。从实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确实随着普法教育的提高有了细微的提高,但绝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浅显,他们往往表现十分感性的态度,对法律的认知以及自身权利的保护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法治时代的大背景下,树立我国学生的法制观念以及法律意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其次,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不足他们的这种排斥心理直接导致了一些极端思想的出现,比如只迷信权力而不相信法律等;有的部分大学生则是欠缺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律观念,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知识都有待加强。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虽然已经开设专业法律课程,但是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和课时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理论严重的脱离了实际,致使学生对的法律认识仅停留于记忆层面和应付考试为目的,对法治社会的认识也是存在误区的,与法律的实际应用相差较远。所以,高校应注重将本专业教学与法律专业课程教育的相互衔接,既要学好专业课程也要着重培养学生知法、用法的基本能力,才能便当代大学生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法律的功能与价值。可以说对于绝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来讲他们从未脱离过象牙塔,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校内活动为中心,对外界社会和周边环境的认知也是十分粗浅与模糊的,这种社会生活的经验上极度缺乏加上相对封闭的生活与学习模式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都较为单纯,常常以弱势地位认识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这种弱势地位的形成其实都是当代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的体现。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并没有高度关注国家法律、社会发展与时事政治,平日往往都只关注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的认知,而忽略了对社会的关切与了解,不会深入的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即便有的大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了解,也只是一听而过。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未能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是由于对法律当中的权利义务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认知。其次,体现在缺乏对法律基础知识全面的体系化的掌握的,大部分学生只了解法律一点皮毛知识,一些高等院校也认为学生只需要掌握皮毛知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只开设一些最为简单的法律常识课程,,其实这些远远不足以应付真实的法律纠纷与法律问题。因此,不仅是由于其自身原因导致了学生对法律意识的不足与浅薄。高校的课程设置问题与法律意识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淅明确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法律思维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这样一类特殊群体的法律信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当其冲,作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人才,法律信仰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意,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法律意识人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功能的系统工程。只有坚定法律信仰、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法律信仰的重视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所有社会公民真正体会到法治社会以“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为内核的法律权威,而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与法治发展水平,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思想和行为规范。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应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此同时,培育法律素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单纯靠某一时间段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学的教育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所以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升从很大意义上看也是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具有法治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因此务必要深化法学的本科教学改革,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只靠采用一味灌输的方式来培育,也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短期的学习,从内心深处确立对法律信仰也是一项对当代教育提出的挑战与难题,我们的教育应当深化课堂教学,打破以往传统错误的思想,适时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法律教学方法,除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条文的讲解,还应当在对法律条文讲解的过程中尤其突出在立法思想、法律价值与法律精神方面的引导,最终达到让大学生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对法律。
高校要定期举办法律讲座,由法学专业教师讲解经典案例,例如典型的贪污腐败案件、扫黑除恶案件和网络诈骗等案件,运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开展法律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在个人维权、国家建设和公共安全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法律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法律纠纷案例,例如虚假管道、网络暴力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案例,指导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优化普法教育的有效措施。
三、高等院校法律教育的改革策略
结合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学法学教育的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将通识教育与法学教育相结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本科教学的必修课,保障学生有参与司法实践的机会,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要与相关法律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建设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操守、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够把握基础的知识和理论,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模拟法庭开展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被告人、起诉人和双方律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辩护,对案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让法学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提升学生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提升法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以在知识要求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应当要求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法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法律运用能力的提高上应当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法律分析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