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强化“后疫情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为例

2021-11-26马莎海琛杨雪楠

魅力中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爱国爱国主义

马莎 海琛 杨雪楠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问题:“疫情中我们将创造怎样的世界?”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所有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时至今日,病毒仍在国门之外肆虐,世界由此变得不同,太多的变化、太多的新闻每天充斥于媒体之上……我们正在经历“后疫情时代”,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我们需要了解它、适应它、把握它。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2020 年上半年开始延续至今最大的转变恐怕就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往教师们在教室里与学生共处于同一时空的教学互动模式,变成了在线教学、在线互动,有教师做起了“十八线主播”,也有教师推荐学生学习各大“慕课”平台上的“国家精品课程”辅以在线答疑,总之“在教室上课”不得不成了“在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隐忧莫过于“学生有没有认真学”,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种顾虑更甚。怎样让学生自觉认真地“在线学习”成了每一名教师都关心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同样也陷入了这样的思考,而“实践教学”让我找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切入点。

2018 年,习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曾经说过“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如何让学生们在这门思政课中深刻地领悟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地下功夫、花心思。“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历来为承担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所重视,而如何“寓理论于实例”是很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的重要考量。此次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难”的性质形成了一种相似,从而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此获得了一个生动的切入点。

“实践教学”重在让大学生参与实践,突出教学活动对思想理论的“实证性”功能,它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真正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提升了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参与感,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收获感性的情怀,而教师的因势利导还能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不仅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感,还能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切实实现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育天然具有时代性特征,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弘扬中国精神”知识的讲解更加突出了新时代对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与内涵。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爱国?这是这一代大学生必须思考、必须面对的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这无疑也是对“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爱国?”这一问题最全面的回答。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必须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去思考在国家、民族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作为大学生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关注些什么……

2020 年的“实践教学”注定与以往不同,我们的党和国家以非凡的魄力及能力及时妥善处置了“新冠肺炎”的疫情危机,我们的学生作为时代的亲历者真切感受到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随后到来的全球疫情,也让这些校园中的“00”后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的伟大。一批批“抗疫”勇士的英雄事迹把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出来,个别学生还参与到了“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没有比这更生动、更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了。我们的“实践教学”也把握了这一契机,让每个学生通过手中的手机等电子设备,拍摄、记录下“新冠”疫情下的身边人、身边事,并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皆是学生用心撷取;一句句文字、一段段感悟皆是学生点滴心语……这样的“实践教学”无疑让学生对“爱国”有了非比寻常的认识与感悟。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时代精神”?2020 年的“抗疫”之战无疑给了每一个大学生最真切的答案!

“后疫情时代”,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局势大波动无疑是注定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又将引出新的内容。“新媒体已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单向灌输式教育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重度依赖手机已成普遍现象。”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也许可以鼓励学生拿起手机,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利用好“自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动作用

提起“自媒体”,大多数教师就联想到了学生上课“玩手机”这一现象。“微博”“微信”“QQ”……这些时刻在更新的“自媒体”似乎成了和教师抢夺学生学习注意力的“程咬金”,在教室课堂教学中尤其突出,“如何让学生上课不玩手机?”一度成为高校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手机已成为很多人学习、生活之必备工具,大禹治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宜疏不宜堵”。手机等网络工具的使用在“后疫情时代”只会更加蓬勃,而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工作也越来越全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媒体”关注“爱国”、表达“爱国”,恐怕是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更好选择。首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广阔的网络空间里为学生选取出适宜的网络资源,通过教育输出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讲好“别人的爱国故事”。其次,鼓励我们的学生利用“自媒体”晒出“我的爱国心”“我身边的爱国故事”。“每位自媒体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等因素的限制,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以及鼓励学生们“晒爱国”、表达“爱国”是我们能实现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

二、以“布置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善思明辨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布置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观察“疫情”期间的“身边人”“身边事”,并用手机记录下来,结合教师传导给他们的“爱国主义”理念,完成属于他们的“爱国主义作品”,让“爱国”具体而生动,不只停留于理论之中、书本之上,更真实流动在同学的心中。“后疫情时代”,这样的方式鼓励着学生去关注国家、关注社会……

“爱国”不是抽象的,“爱国”是具体的,“大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亲民、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希望能通过切身经历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相关性。”而这样的“作业”无疑能让学生们在“后疫情时代”的实践教学中展示自己、领悟“爱国”。

三、“多齐下”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爱国”的“正确姿势”

1.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时候,作为思政课教师需把握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边界,使学生懂得“理性爱国”的价值和意义,切忌踏入“极端民族主义”的误区。2.善用成绩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例如前文提到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方式晒出“我的爱国心”就可以纳入“平时分”成绩评价中;又或者把学生“爱国主义作品”的展示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3.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展示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赛事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进而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实践教学”在“后疫情时代”绽放出不一样的姿彩,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更多充满质感的内容。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我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最终“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后疫情时代”,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声浪中,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都将成为必然,而我们的思政课永远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把这个主阵地守好,我们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