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教育探讨与教学方法
2021-11-26陈聪慧
陈聪慧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无论在经济上或是精神文明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提高。所以现实社会中人文关怀能力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者的关注点,本文旨在阐述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教育的现状,教育方法。为培养和提升医护人员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参考。
一、概述
关怀能力是指帮助人们建立关怀的人际关系或帮助人们关怀客观物体和形成关爱信念的能力,这种能力能改善他人的生存状况[1]。关怀又被称为关爱、关怀照护等。护理关怀指护理人员为了改善和促进人类健康,在工作中协助、支持以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治疗性,专业性行为[2]。护理人文关怀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护理。
二、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研究现状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 就提出了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并明确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精髓的新理论[3]。此后,关于护理关怀的研究不断发展深入。经过多位学者(Carper、Morse、Jensen)[2]等的努力,护理人文关怀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学者们对护理人文关怀的定义、内涵等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扩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理论,奥瑞姆(0rem)[2]指出护士通过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关怀需要而帮助,促进患者健康。华森(Watson)[2]把人性科学、人性关怀与护理理论相结合,指出护士护理患者时,需要注意患者的整体护理需求以提供全面的关怀照护,从而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国外护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怀能力展开测量、评估、编制了多种多样的评价工具。
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逐步对护理关怀能力展开研究。从患者及护理人员角度也自行研制了对护理关怀能力的评估工具。主要有:黄弋并通过对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量表[2]。刘于皛等人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进行研究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表[2]。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如王菊吾将234 各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编制了调查患者对护士关怀照护的需要问卷[2]。综上所述,国内外对护理关怀能力,从理论研究、工具测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2]。由此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之一。
三、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卫计委印发的《中国护理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明确指出: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4]。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但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在护理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缺失,并影响到后续的临床护理工作[5]。有学者指出,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和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成正相关,其中关怀实践在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6]。护理实践教育作为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文关怀实践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受带教老师学历、工作年限、自身人文关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不容乐观,因此,探索在护理教育中如何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教育十分有必要。
四、人文关怀能力教育不足,需强化人文关怀能力培训
由于我国在人文关怀教育方面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迄今研究成果不足。美国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开展的较早,有完整的人文课程体系,人文类研究也较成熟[7]。而我国在人文关怀课程设置方面,相关学者对我国22 所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人文课程占总的必修课程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6.8%,而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本科医学院校中,人文课程占总课程比例达到20-25%[8,9]。显然,我国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的缺位会直接导致护士人文知识缺乏。另外,受社会实用主义影响,专注于专业能力培养,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少,教育方式又单一,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知识不能有效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并不是人文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从人文知识出发,通过实践、体悟、思考等活动,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人文情怀。医院是护理工作者的舞台,由于现实人文关怀能力教育不足,医院护理人员关怀能力不容乐观,医管部门应找准不足,强化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培训,提升护士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五、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成为护理的核心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研究学者和内科专家恩格尔于1977年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整体医疗模式。整体医疗模式在沿用生物医学模式先进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元素,融入心理和社会两大因素,探究疾病之外的维度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在医学模式的带动下,护理模式也实现其转变。过去的小组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模式被整体护理模式代替,要求护士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各个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患者提供涵盖心理、社会、精神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其在医院不仅得到精湛的医疗服务,也能填补心灵上的空缺。那么护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来满足患者精神和心理需求。因此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工作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10]。
六、教学方法
在已明确了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该怎么办?首先在医疗事业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把人文关怀培训安排在日常工作中。组建护理关怀行为的具体考核和奖励机制。调动护士践行护理关怀能力的积极性。次之在医学护理专业学校授课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理论+实验课)基础上,增添“PBL”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的人文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PBL”教学法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上护理实践课时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效果更佳。
在实施PBL 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上大课”的教学方法使护生成为主体,提高了护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课堂气氛;更加深了护生对疾病的了解,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综合实训护理教学的质量,再者,PBL 教学法提高了护生的人文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PBL 教学模式下,鼓励护生在模拟练习时与“患者”交流,使用人文关怀用语、亲情用语、提高护生沟通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在PBL 教学模式下,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灵活和开放的,搜集的资料获取的信息也非常的多样,少了传统教学禁锢,可能会有一些创新出现,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探讨发现:由传统的(理论+实验课)教学方法加“PBL”教学法,形成多维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的人文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