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例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6练涛峰杜酉寅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肠管外科手术肠梗阻

练涛峰 樊 亮 杜酉寅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广东 惠州 516001)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阶段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发生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约为1/5000~1/2000[1]。目前有关先天性肠闭锁发病机制的阐述并不完全清晰,实验室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胚胎发育期肠管空化不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环境、免疫机制等因素相关[2]。该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使得其早期的诊断较为困难,外科手术干预是该病治疗的唯一有效措施[3]。研究显示,发达国家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存活率可高达90%及以上,但在发展中国家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存活率仅58.3%~71.5%[4]。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肠外营养和新生儿麻醉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新生儿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目前针对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5]。本文对120例新生儿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术后恢复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5年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rosfeld分型标准[4],先天性肠闭锁的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Ⅰ型肠闭锁,肠闭锁肠管外观的连续性没有改变,肠管内有隔膜引起的闭锁;Ⅱ型肠闭锁,肠管连续性发生改变,闭锁的两端为盲端,中间有一个索带连接,许多患儿的肠管肠系膜有一个V型的缺损;Ⅲ型肠闭锁,又分为两型,即Ⅲa型和Ⅲb型,Ⅲa型是指肠管两端是盲端,中间没有条状索带连接,Ⅲb型是指闭锁的肠管缺损的肠系膜比较多,远端闭锁的肠管如同用水果刀削下的苹果皮一样排列;Ⅳ型肠闭锁为多发闭锁,闭锁的肠段有多处,大部分肠管间有纤维索带连接,酷似一串香肠。

1.2 研究方法 收集该12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所有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体征表现、术前检查结果、手术方式、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分型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所得资料等,根据术后6个月时的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07对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一化管理,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描述性分析采用构成比用%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120例肠闭锁患儿中,男53例,女67例;双胞胎2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86例;入院年龄30min~30d;入院体重1420~4250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2500g)14例;通过产前超声发现23例;14例合并其它先天畸形,以消化道畸形为多,包括先天性肛门闭锁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肠源性囊肿2例,环状胰腺、孤立肾、四肢畸形各1例。

2.2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20例肠闭锁患儿术后6个月中因病情严重放弃治疗死亡14例,病死率11.7%。患儿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可见患儿性别和患儿胎粪性腹膜炎患病情况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低出生体重、闭锁部位、病理分型、短肠综合征、吻合口瘘、功能性肠梗阻和畸形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影响因素分析[n(%)]

3 讨 论

先天性肠闭锁是引起新生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按照闭锁部位不同,其发病率从1/5000到1/2000不等[6]。目前针对先天性肠闭锁的发病原因有两种理论,即宫内肠系膜血管意外理论和肠管形成过程中空泡化障碍学说,前者由Louw和Barnard共同提出,多见于空回结肠,后者由Tandler提出,多见于十二指肠[2]。先天性肠闭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和不排便,如新生儿出现上述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延迟诊断与处理会大大增加患儿肠穿孔的风险,从而额外增加患儿住院天数和术后瘘的发生。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先天性肠闭锁术后恢复的因素报道不尽相同[7-9],但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大体可归纳为早产、低出生体重患儿,合并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畸形、肺部感染、败血症等疾病患儿或术后有吻合口漏、肠梗阻、短肠综合征等的并发症患儿。目前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肠外营养和新生儿麻醉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改善,可以通过围手术期的合理护理,术前为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及电解质,提高患儿对外科手术的耐受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硬肿症、吻合口漏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的外科手术治愈率[5]。

本研究根据术后六个月预后情况将120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先天性肠闭锁患儿预后影响因素发现,存活组先天性肠闭锁部位主要发生在回结肠,病理分型主要集中在Ⅰ型,而死亡组患儿肠闭锁部位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病理分型主要集中在Ⅲa型,与夏仁鹏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差异性分析发现患儿性别和患儿胎粪性腹膜炎患病情况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低出生体重、闭锁部位、病理分型、短肠综合征、吻合口瘘、功能性肠梗阻和畸形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肠闭锁的唯一有效方法,术后吻合口瘘、功能性肠梗阻、短肠综合征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给予新生儿良好的监护和肠外营养支持是提高新生儿肠闭锁术后存活率的关键。

猜你喜欢

肠管外科手术肠梗阻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胎儿胎粪性肠梗阻合并肠套叠肠闭锁及肠扭转坏死致多处穿孔1例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误吞了枣核咋办?协和医生都慌了!
肠梗阻不手术有何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