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11-26霍曙光董明章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高技能民办高校校企合作

霍曙光 董明章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为了应对社会和市场的竞争,民办高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可以在共同利益、专业实践、信息共享等“双赢”模式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企业和高校的优势资源,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企业、高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一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养。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通过实践上的教学,促进学生向专业化、素质化方向发展,以此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

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 万,同比增加35 万,面对数量增长的趋势,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具备突出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对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在深入企业生产、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在适应企业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可以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企业的相关文化,并且对企业的岗位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良好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达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目标,克服校企双方在人才供求方面的结构性差异,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做保障。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政策要求,提供实践平台,留住优质的高技能人才。

(三)促进校企合作育人的新途径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就业环境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专业建设的转型发展,为学生开展就业提供良好的渠道,开拓高校育人的新方式。校企合作可以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共同承担培养责任,促进双方在时代背景下加强合作、沟通和交流,并能及时调整校企合作的融合度,实现育人方面的转变。企业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文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学校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促进学生深入理论,在共同培养学生以及育人效果上具有双重影响。

二、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校企合作缺乏持续性

校企合作应该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具有临时性、阶段性等特征,缺乏一定的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在合作上受到企业管理、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无法实现长久性,有待于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同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实施细则,而民办高校大多数情况需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加上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则会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处于被动的地位。从企业的发展来看,目的是为了经济效益,如果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双方持续性的合作,不仅会增加过企业的负担,同时对学校的教学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与学校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性

新常态下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民办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专业水平、专业人才标准制定上具有差异性。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会影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存在误差,导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缺乏方向性,预期效果不佳,难免使得企业和民办高校无法协调发展。企业诉求与民办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矛盾无法实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满足企业的选择,容易造成了二者之间的不平衡性。

(三)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岗位的需求,在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适应自身不同能力方面的培养技能。但是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科建设为主,在理论、专业、技能等相关的课程上开设的课程较少,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由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需要民办高校的学生增长自己的实践技能,这就学校在合理配置学生课程的过程中,增加选修课的课外学分,由于不同学生的能力基础、学习进度的不同,造成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容易产生迷茫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参与企业学习的机会,面对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教学的安排,教师大量的时间应用于教学管理,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培训,造成教师对于企业了解的深度不够,只停留在浅显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课程实践的效果。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学校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划等方面不能够与企业相互对接,就无法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更好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民办高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任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办高校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同时密切加高校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合理的对策开展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缓解民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一)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的转型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校企合作模式逐渐成为双方共赢的内在需求,也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了条件。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机构,可以培养高质量、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社会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因此,学校、社会、企业要加强通力合作,在实现共生共赢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和人才的支持,通过相应的培训,变革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建立合理的培养方案,科学、有效地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

(二)围绕企业生产确立课程设置

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理念以及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学的基本内容要仅仅围绕企业生产确定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在课程培养和开发中要注重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内容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得教学的培养目标由知识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打造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实践课程内容的比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在可能设置中增加课外、实习的环节和内容,使得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更好地了解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此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三)加强实训项目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民办高校培养高技能的人才,需要加强对实训项目的合作。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民办高校需要转变学生的思维,通过市场调研以及企业岗位的需求,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意识。通过民办高校以及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实训项目,借助企业的技能培训硬件设施和资源,提高民办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第二,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双向培养模式,通过实训项目以及实践基地的合作,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教学理念与市场理念相结合,共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同时,拓展高校的就业范围,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强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四)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建设适应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师资队伍,需要加强教师发展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并促进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转变人才培养的思维。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实施“教师到企(行)业实践锻炼计划”,直接参与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研究及改造,通过产品转化成为科研成果,促进教师从教学型人才向教学实践“双师双能型”人才发展方向转变,增加教师对高技能人才的关注程度。

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地调整知识结构、改革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以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自觉地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形成奖罚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发挥学校与社会的双重功能,在增加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改善和加大学校的具备技能培训力量,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离职学习、在职学习、定岗实习等形式,学习最新、最专业的知识,深入企业,了解前沿技术,熟知技能要求,以此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促进民办高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高技能民办高校校企合作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