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写作基本技法例谈

2021-11-26郇存瑞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题目

郇存瑞

(山东省高密市融媒体中心,山东 高密 261500)

笔者在长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中,对新闻写作一些基本技法作了深入思考,积累了一些做法和体会,现不揣浅陋,奉献大家。

一、写什么

写什么,这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搞各种各样的创城工作,像创国家卫生城,这样的稿子写什么?如果只是写大家到街上捡拾垃圾,清扫死角,忙得汗流浃背,这样写,实在没有多少新闻价值,也没有多少看头,第一个人这样写了可以勉强发个简讯,第二个再这样写就绝对无再发之可能。新闻不能重复。新闻大家范敬宜说,“文不求同,求同则世上无可读之章”。

写法当然有好多,不妨从党建这个角度写上几篇:一是某某“志愿服务队”开展“创城当先锋主题党日”活动,二是某某单位创城一线党旗红,三是某单位“让党徽在创城一线闪光”。再举一例:植树年年搞,如果仅仅满足于弄个大呼隆的植树场面,那就没多少新闻价值,总得有点经验性的东西呈献给读者,引领舆论。你像:某某县种好“三棵树”:种好资源变屏障的“生态树”、种好青山变金山的“摇钱树”、种好盆景变风景的“观光树”。这样就把种树提升到一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高度上去。好的形式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可以用“旧瓶”装“新酒”。

选题选材的方向与原则。

记者写什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原来的制片人梁建增对于深度报道的曝光性新闻选材有个要求:政府关注、百姓关心、普遍存在。我们要服从中央提出的“坚持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宣传方针。

如何找线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采写有三个过程,找米,淘米,蒸米。“找米”其实就是找新闻素材也就是去采访,“淘米”就是筛选也就是围绕立意选材,“蒸米”就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进行创作。“找米”要方向明确,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人无我有,二是人有我优,三是形式创新。很多时候,全国各地上下一盘棋,大家的工作都差不多,今年与去年的也差不哪去,内容上不容易创新就在形式上创新。在新提法、新题目、新导语、新角度方面进行创新,这就成了新闻。

线索从哪里找?

其一从领导讲话上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你可以按图索骥,找个创业创新典型,像高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周燕宇。省、市、单位重要大会上领导讲话,往往有些新鲜事、新思路,可根据领导材料从中发现新闻。《走马胶河看担当》,就是记者看了高密原市委书记杨建华对胶河拆违建绿工作批示后,重新采访另写的新闻述评。

其二从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上找。别人怎么干,我们可以借鉴。上级的新闻可以实施二次落地,来个本土化。外地的新闻也能触动我们的灵感,可借鉴进行新闻采写。中国每个行业都有行业报,这是部门企业通讯员找线索、学习写稿的重要阵地。有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住房补贴贷款。首次就是新鲜事,有新闻价值。怎么把中央精神落到本地?通过打听得知,高密市康庄信用社给农民发放了第一笔住房贷款,跟上采访,于是有了《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送来大礼包--我市农民领到首批住房贷款》。

其三从基层一线上找。用心观察,深入思考,处处留心,深处开掘,发现新闻。这是采访的功夫。

二、怎么写

新闻写作有无规律?对这个问题,自古就有争论,有人说,文无定体;有人说,文有定体,比较公允的说法是清朝刘熙载所说的“文无定体,贵在得体”。大文学家曹丕指出,“文章本同而末异”。后来也有“定体则无,大体则有”的说法,也就是完全固定的写法是不存在的,但大体上还是要遵循规律可循。

对于刚入门者,要坚持文有定体,照规矩写。对于登堂入室的老笔杆子要突破传统,学会创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迈之外。”创新得有相当的成就之后,不然领导不认可你。

老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写什么固然重要,而怎么写尤其重要。”万事开头难,写好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语就是新闻的开头,就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开头,然后以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对内容进行倒叙。

消息导语的写法类型。导语,形式很多,有概述型、描述型、述评型、橱窗型等。概述型: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成功实现了大江截流。描述型:就是现场描写。然后简要点明事件的地点、什么人、什么事。提问型:如,当你为你垫资购买彩票中了500 万元的大奖后,对于这个奖金你是给垫资人还是自己留着,还是对半分?请看记者最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经典型: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主要是报道金融新闻,各种指数理论高深,而借人物说事就把一些抽象难懂的金融新闻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和可读性。国外经常用老大妈炒股来说股市,既生动形象,又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好的新闻必须见人见事。为什么要这样?人是故事的主角,也是世界最美的风景,以人为本,必须写人。并且,一篇新闻当中不用管有多少人,总要有个主人翁。我国新闻媒体借鉴国外的做法,在报道一个省的或者一个市的经验做法,很少一上来就报道整体状况,而往往是从一个人物入手。要报道一个省的两学一做,如何报道?人民日报发表的《四川:一个党员也不能掉队》,从给老党员王举成送党课引申到全省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帮助给行动不便的党员“居家学习”,从而做到组织全覆盖、学习不脱钩。有点有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不应该有的开头: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我们最近在哪里打了疫苗。“为了”这个词在英语中是将来时,新闻是完成时的,因此删去“为了”这句。

通讯的开头。有开门见山型,有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阅读欲望型,如:“一壶茶多少钱?三星级龙泉宾馆的歌厅,一壶茶要价75 元,喝茶喝了一千元。”还有直接引语型:如《临沂出了个王某某。江泽民总书记说,这个农民了不起!》也有现场铺垫型,等等。

三、注意的问题

新闻写作中最常见几大毛病:

其一是“空”。就是空话套话连篇,不见人不见事,只见满篇形容词。像写单位的一位先进,总是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成绩卓著,这是签定语而非新闻语,空洞无物。还是要用事实说话,如,他一年拿出上万元救济贫困户,一坚持就是好几年。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在新闻报道中堆砌形容词。多用动词和名词。

其二是“大”。“大处着眼”,却要从“小处落笔”,一滴水见太阳,小事上见精神,从一件小新闻上反映时代。我们要反映全国全市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十几亿人全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要挑选一个典型家庭、一个村、一座城、一个人的一天就够了。这就是马克思说的,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像要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主题重大,但表现切口却要小。我市有一记者写了一篇《火烧财神爷》,老百姓不再把生财的希望寄托在神仙的保佑上,由此歌颂党的富民好政策。

其三是“长”。新闻讲究短平快,篇幅不能长,太长既不合规,又鲜有人阅读。

其四是“全”。面面俱到是总结不是新闻。凡文章就有主题,就需要取舍。而新闻在选材上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像向上级发稿写高密,一般不要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写,可写高密在市中心拿出黄金地段建成24 个街头游园,体现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

其五是思维不辩证。不辩证表现之一:骨肉分离,虚实脱节。有些人写文章要么是事实的罗列,没有理论的高度;要么就是纯理论的空述,没有用事实支撑;只见骨头不见肉,或只见肉不见骨头。表现之二:群岭少峰,只见群体不见典型;表现之三,点面分离。在人物写作中存在“有人无魂”、高度不够;“有魂无人”,缺乏事例;“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褒一贬百”,不写“全人”等不辩证现象。

四、努力的方向

一是语言要活。新闻学的核心是什么?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认为是讲故事的艺术,是描写,描写,再描写!真正的好新闻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化,新闻可视化。优秀的新闻通讯是拒绝说教的,它要求直接把公众带到现场听故事。1997年,我写了一篇《天喜卖牛》,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天喜卖牛了,天喜卖牛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东姚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第二段介绍东姚之落后:“东姚岭上石头多,庄稼种上难成活,种一碗来收半瓢,兔子见了也挪窝。”然后再写支书卖自家牛换钱给村里修水利的故事,后来作品在省及全国中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结构要匀称。文章一般结构都是三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古人讲,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要求:头要小巧,主体要丰满,尾要精干。古人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绕梁”。我在实践中体现到,通讯中,“一三一”的结构最完美,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三个小故事。

三是题目要美。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读报看题,读书看皮。好题目就是引人阅读的通行证。像水面拍卖,有记者就写了《水面飘起拍卖槌》,形象生动。我市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笔者写了《“田保姆”帮增收“店小二”助提效》,高密水业公司成立50 周年工作,笔者写了《一泓清流润万家》,胶河生态发展区的生态绿化走在全省前列,笔者采写了《绿满南山路 路通千万家 家园变花园--人居环境整治的“胶河路径”带给百姓满满获得感》。推广新型材料,实施外墙保温给市带来巨大社会效益,于是笔者采写了《我市一年墙上节地439 亩》。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很重视题目草拟。如:《西海固盐池县这样诠释“两山论”白了滩羊 绿了草原 红了日子》,就把理论具象化,色彩很迷人。《山西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王天翔711次实验 只为0.002毫米》,用事实说话,表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市有个盲人按摩师叫陈培然,娶了漂亮高挑的健全姑娘,引起轰动。当时我们有个记者起了个题目叫:《盲人按摩师和他美丽的妻子》 题目平平。后来,有个高手做了修改,《你是我的眼睛,我是你的天空!》,在大众日报发表。有一年,某镇派出所破获了一起骗婚骗财案件,笔者是这样起的题目《假红娘假莺莺双簧戏张生 真警察真厉害戳穿诈骗局》,题目有章回小说的韵味,有文采而不难懂,能从题目中看出主旨来,上边的大报也发了此稿。在我市的三里庄,有姊妹五个都嫁给了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大众日报起的题目《绣球抛给兵哥哥》,生动,传神、亲切。

四是综合素质要高。采访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新闻行业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记者:“老鹰的眼,兔子的腿,骆驼的肚子,穿山甲的嘴”,要求记者需要敏锐的眼光,行动要快,肚子里有货还要有忍饥耐劳的能力,有无孔不入的坚毅精神。

五是注重厚积薄发。技艺在修辞,功夫在练字。通讯的语言不要求字字珠玑,但应当像项链、手镯,不应当浑身都是珠光宝气,但总得有点叫人拍案惊奇的话语在。修改就像打磨,去其粗糙,令其生辉。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从语法、逻辑、修辞、事实真伪等方面去反复推敲。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执着,语不惊人死不休。写完了先不要急着交上,挂那儿再看一遍,再看一遍,修改几次,力求完美无误。

猜你喜欢

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踏阶梯
追根求源
“曲线运动”测试题(B)
“曲线运动”测试题(A)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