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园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2021-11-26韩元萃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课堂教学

韩元萃

(鲤城区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梨园戏作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在展现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面貌、传承当地人们传统美德和智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如今科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盛行,包括梨园戏在内的传统民族文化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伴随着很多人成长的戏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梨园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值得人们深思。基于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好自身教学载体和优势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在梨园戏文化与自身教学活动融合的具体策略,促进传统文化以及优秀思想的传播,音乐教学也得以全面、可持续的高效发展下去。

一、梨园戏的历史与当代地位

梨园戏在闽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与闽南地区第一次移民高潮相伴而生,还见证了唐宋时期泉州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在随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泉州因其自身卓越的地理位置及其日渐兴盛的海外贸易活动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带动并促进了当地歌曲、民俗戏曲文化的繁荣景象的出现。在这经济稳定、歌舞升平的盛世局面下,泉州的戏曲文化图景也就此打开,梨园戏也因此得到快速迅猛的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虽然梨园戏一度在经济衰退局面的影响下退出宫廷舞台中心,转而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广为流传,但其影响力并未有所衰微。并且随着同一时期泉州地区海外移民活动的开展梨园戏也随之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历史的舞台,在海外华侨聚集地广为流传。随后,梨园戏又经历了漫长的衰败、崛起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进程。尽管如此,它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仍促使其在闽南文化中广为流传,永不腐朽。

梨园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洗礼在现当代的戏曲艺术领域中仍旧占据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这不仅体现在国家行政和文化部门、地方政府,乃至专家学者、学术团体对其倍加重视并加大了投资力度,其他各类艺术团体以及梨园艺人还将梨园戏作为毕生事业进行深入探究。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支持以及梨园艺人的薪火相传是梨园戏得以延续不绝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它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内涵是值得广泛推崇以及传承发扬的。

二、梨园戏发展的困境分析

尽管梨园戏有着辉煌的历史,在近代或是现当代都备受推崇,然而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文化因素传播等方面因素的因素,梨园戏仍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困境中。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戏种受众人群的缺乏,剧种人才的匮乏以及梨园戏自身文化形式的局限等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过去以剧场、戏院为中心的娱乐中心已经被现如今的电影院、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取代。这些困境的产生导致梨园戏文化逐渐趋于边缘化,给梨园戏的长远、全面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直接影响着现代年轻人的就业理念乃至人生理想。以戏曲为首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眼中显得没有那么崇高,他们也很难乐于花费过多的心思对其进行深入探索。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梨园戏专业人才呈现日渐匮乏的发展趋势,难以梨园戏文化的发展难以有足够的支撑力量。除此之外,梨园戏本身很多的戏种是用方言演唱出来的,虽然会有相应的字幕提醒,但是方言之外的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听不懂而难以获得良好的听戏体验,进而对此失去兴趣。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是梨园戏在今后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承和创新梨园戏的重要性分析

尽管梨园戏在现如今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陷入发展瓶颈中,但是它作为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展现闽南民众优秀精神气质的文化载体,在传统文化中仍旧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不能被磨灭和遗忘的。因而从课堂教学活动入手,促进梨园戏等戏曲文化在课堂上的深入渗透和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小学音乐课堂是学生感知音乐知识起始阶段,注重梨园戏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从小接触到戏曲文化,认识到音乐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感受现代音乐与古典戏曲文化的不同,以及各自蕴含的独特魅力之处,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审美意识的提升以及音乐素养的发展。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有力载体。将梨园戏文化融合到课堂上能够增加其本身的受众面,促进其更为广泛地流传、传承和发扬。梨园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渗透戏曲背后的发展、变迁历史能够增强学生对这一古典艺术形式的认知,从中受到精神蕴藉,进而对促进自身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重要的促进意义。

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承和创新梨园戏的策略探究

(一)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文化内涵

现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的音乐学习素材和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不同形式的儿歌、民歌、流行歌曲之外,其中不乏戏曲类教学内容的存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将蕴含其中的梨园戏文化内涵或是与之相关的戏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并针对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价值、蕴含寓意等内容进行深入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典戏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对促进其深入发展和全面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四下第四单元“学戏曲”这部分内容为例,本单元介绍了戏曲角色的划分、京剧的腔调等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本课的知识内容为切入点引入梨园戏相关知识的介绍,介绍它的发源地、产生时期、语言特点、唱腔的特色以及代表作品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感受梨园戏与京剧的不同,增强学生对这一文化内涵的深刻感知和理解。如此,便充分挖掘了蕴含于音乐教材和课堂中的梨园戏文化因素,奠定了二者融合教学以及文化传承的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二)创编梨园戏内容,加深理解记忆

梨园戏作为以古典戏曲形式存在的艺术,在语言表达、思想传达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均与现代歌曲、艺术有着很大不同,对于年龄较小、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创编戏曲的形式进行教学,将与梨园戏有关的音乐教学内容或是梨园戏戏曲本身的内容编写为简单、容易传唱或表演且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简单歌谣、剧本等等,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种通俗易懂的学习感受梨园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基础上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陈三五娘》作为梨园经典剧目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它本身同时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教师在教学梨园戏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载体,通过对其中片段内容的摘取、录用,让学生深刻了解梨园戏。鉴于故事本身的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将其中一个片段或是情节的内容进行改编,改写成简单易读的故事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戏曲的取材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刻认识到戏曲内容的丰富性。如此,通过对戏曲内容的改编和再创造,增强了学生对单调、枯燥戏曲内容的理解,对提升梨园戏教学效果、促进其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开展梨园戏与小学音乐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采用,将学生喜欢的游戏法、情境法等方法积极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多样化情境以及丰富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梨园戏文化的深刻内涵,感受古典文化带给人的艺术熏陶,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二者融合教学的全面、深入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将情境法引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梨园戏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戏曲中都有哪些人物角色,不同角色的扮相有何不同,戏曲的语言特色有何特征等等,在直观情境中感受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如此,便将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与具象化、生动的课堂情境结合了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了梨园戏教学成果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感受梨园戏魅力

戏曲本身是一项表现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艺术,教师应在完成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余引领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推动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促进梨园戏文化的传播,学校教育可以与外界的民间艺术团体、学术研究中心等取得联系,在赢得他们支持的基础上共同开展、举办以弘扬梨园戏文化为主题的表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并利用岁时节庆、民间礼俗活动的契机对其进行全面宣传和弘扬,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透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感受到梨园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对促进其传承和发扬产生重要的促进意义。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表演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同时将梨园戏这一戏曲文化引入进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专门的艺术团体或是梨园戏爱好者参与进来,贡献出更多优秀的梨园文化曲艺作品,营造浓郁的艺术传播氛围,实现课堂内外教学的衔接以及课堂教学的拓展。

总之,开展以传承发扬梨园戏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应教学改革、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在充分把握自身学科优势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梨园戏曲文化与自身教学活动融合的具体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支撑和知识传播载体作用,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课堂教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音乐
音乐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