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机器制造局复建研究
2021-11-26张立洋
张立洋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天津机器局作为清末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多为洋务运动研究者所关注。庚子之变后,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为八国联军所毁,后又在德州复建。对于复建之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1)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简称德局,民国后改称德州(县)兵工厂。的研究,由于脱离了洋务运动研究的时段,不为洋务运动研究者所关注,研究成果寥寥。(2)有关德州北洋机器局研究的成果可见孟繁新、朱兴泉:《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略考》,《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陈瑞林:《德县兵工厂考略》,《德州文史》(第3辑),1985年版,第112页;马寿春整理:《德县兵工厂概述》,《德州文史》(第5辑),1987年版,第133页。但复建后的北洋机器制造局,作为清末北方军队重要军火供应来源,是清末新政军事改革中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调试的重要体现,是探索清末北洋军队军火供应的一个重要视角,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梳理津局的被毁与德局的复建过程,并对重建后德局的管理及军火生产与流向进行考察。
一、联军入侵与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的终结
北洋机器制造局,始名天津机器局,简称津局,由崇厚提议创办,后奕䜣等人以直隶练兵需用兵器为由奏请在天津设立。1866年12月,清廷正式批准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天津机器局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1896年,时任直隶总督的王文韶以“名实不符”(3)《王文韶奏天津机器局改为北洋机器局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为由,请将天津机器局改为北洋机器局。
天津北洋机器局分为机器局和制造局两个局厂,因此被合称为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至1899年,机器局主要制造“黑药、栗药、棉药、无烟药、毛瑟枪子、铜帽并各种后膛炮弹,兼造硫磺镪水、雷电器具、卷铜炼钢等项机器”,制造局则有“制造后膛炮子、哈乞开司枪子、云者士得枪子、三十七密里哈乞炮子”的机器,“又自行铸配四十七密里哈乞炮子、后膛抬枪、前膛抬枪及枪子等机器”。(4)《荣禄奏北洋机器局制造军械情形折》,《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三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442页。因此,津局是华北的主要军火来源,其军火供应范围包括“京城驻军、直隶淮练各军、北洋海军,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的防军以及江南一带的淮军”,(1)孙占元:《论天津机器局》,《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堪称“北洋海陆各军取给之源”。(2)《机器局请奖折》,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1900年八国联军为解租界之围进攻天津时,北洋机器制造局和天津各武库作为战略要地,是清军的重要阵地,遭到了联军的重点进攻。6月13日,联军“对西机器局经行了一次武装侦察”。(3)G·吉普斯著,许逸凡译:《华北作战记》(节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许逸凡等译:《八国联军在天津》,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9页。16日,义和团开始进攻租界,但是被美国士兵击退,这是在天津租界地的第一次战斗。16日夜,北炮台开始向联军巡逻的火车开炮,由于租界河岸完全在武备学堂的炮火控制下,联军决定攻击存有大量枪炮和弹药的武备学堂。17日,联军占领了大沽炮台,下午联军开始进攻武备学堂,但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因暂时无法攻占,便点火将武备学堂炸毁。同日,清军开始第一次向租界地进行炮击。18日,清军继续向租界地进行炮击,联军开始用大炮还击,同时在西机器局一边的织绒厂,清军和联军发生了战斗。19日至23日,清军与联军多次发生炮战,23日,联军的大量援兵赶到,天津战场局势发生逆转。
6月19日,聂士成军右路统领姚良才部进驻东机器局。自23日起,联军为打通大沽铁路,“连续四天猛攻东机器局,有八门野炮支援,势在必得,结果被聂军姚部击退”。(4)刘凤翰著:《武卫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版,第669页。6月27日,联军再次集中兵力攻击东机器局,“俄军在大约八百名英军、日军、德军和美军的支援下,攻打东局子”,(5)派伦著,许逸凡译:《天津海关一八九二——一九〇一十年调查报告》(节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许逸凡等译:《八国联军在天津》,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42页。下午三时,局内棉花药库中弹起火,聂军不能守卫,退至堤头。
6月24日,联军将支援来的十二磅炮拖到织绒厂,连同先前布置的六磅炮,“一同向西局子发炮”(6)G·吉普斯著,许逸凡译:《华北作战记》(节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许逸凡等译:《八国联军在天津》,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2页。,6月27日,联军炮轰海光寺旁机器局时,“炮子落入海光寺厨房,登时火起,烧及庙宇,延至局中木料场并厂房数十间”。(7)《荣禄奏洋兵攻击天津机器局等处情形折》,《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7月9日,联军开始围攻西机器局,日军福岛将军率领“有炮兵和骑兵支持的一千名步兵,并且在同等数量的俄军和英军——后来加上一小队美军——的支援下”攻占了西机器局,此后西机器局又被清军夺回。13日,联军将所有大炮向南城墙开炮,在“日军冲进西机器局,清除了里面的敌人”后,开始对天津城发起总攻,14日清晨,“日本人炸开外门,爬过城墙去开了里面的城门,终于进了天津城”。(8)派伦著,许逸凡译:《天津海关一八九二——一九〇一十年调查报告》(节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许逸凡等译:《八国联军在天津》,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43-444页。
由于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天津各府库遭到了八国联军和土匪的掠夺自此至1902年8月,天津城一直处于联军的控制之下。清军失去了拱卫北京的主要屏障和重要的军火供应基地。
八国联军在其他占领地区也对清军的军火库和其他军事措施进行了破坏。而接下来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又规定“两年内,将所有外洋军火及专为制造军火器料,一律不准贩运进口”。(9)《辛丑各国和约》,附件十一,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13页。这一来自清政府自身的“军火进口禁令”,限制了清政府向外获取军火的渠道,内供不足,外供受限,使得整个北方地区军队的军火供应变得匮乏。
二、尚武必先制器——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的复建
袁世凯在《辛丑各国和约》拟定之时,便有了重整武备的思想,并提出了“多设武备学堂,广储将才”“划一各省军政”“制造精械利器”等措施。(10)《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九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49页。其中“制造精械利器”便是制造军火,行伍出身的袁世凯深谙军火器械对军队的重要性,并考虑到《辛丑各国和约》签订后军火供应的困难,故而希望以一种“取法—仿造—推广”的方法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而德州北洋机器局就是其按此军备思想所付诸的实践。
袁世凯于1901年抵任直隶总督后以“练兵、制造二者相辅而行”(1)《陆军枪炮口径等项程式》,《清朝续文献统考》卷二三九,第5页。,议复设制造局于山东德州,称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简称德局。1902年,袁世凯派唐绍仪、杨宗濂、吴长纯等先期到达天津,8月8日,唐杨等人与各国驻津都统及各执事司员于接洽会晤,办理交还事务。8月15日,袁世凯到达天津,将所有地段及官场各产一一接受。(2)《天津交还前往接收情形折》,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十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10-411页。天津结束了八国联军长达两年的占领,也为袁世凯将原北洋机器制造局的残余机器运至德州,复建德州北洋机器局提供了条件。
1902年秋,天津道王仁宝奉袁世凯之命,“验收龚革道照玙经手买回东南两局残毁机器,即在天津租界内赁地自存,招募工匠,择要修理”。(3)《袁世凯就在德州设立北洋机器制造局情形及费用事致民政部之咨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同时袁世凯派员驰赴德州,相度地基,“旋经勘定西南城外花园地方,形势高旷,地居旧淤河之西岸,濒临运河,汲水利便”(4)《杨士骧奏销复设北洋机器制造局用款折(附清单)》,《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6页。,于此同地方官按照民价购地530余亩,后又在花园东南上码头购买民房41户,余地、空地28亩,作为机器局复建用地。
北洋机器局建造伊始,因“龚革道所收机器仅存笨重底座,其灵巧细件大半乌有”(5)《袁世凯就在德州设立北洋机器制造局情形及费用事致民政部之咨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修理旧机与安装新机同时进行。天津所余机器运至德州后进行修理,“于具缺者补之,实不能配造者,始行添购”,惟因需开办快枪子厂,向瑞记洋行订购快枪子机器全副。此时购买机器材料,皆有“回佣”(6)即购买货物时中间人所得的佣金。,王仁宝将“经营新局所得回用十余万金,皆归公家”(7)王季烈:《族祖榖卿廉访传》,《螾庐未定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96页。,省费很多。厂房建成后,即将机器安装布置,开工生产。库房、客厅、办公房暨员司、书弁、匠役等住室,以及围墙、桥梁、沟道、地井之属,节次增修,逐渐完善。
复建北洋机器制造局的目的即在为北洋军队提供枪炮子弹。北洋各军武器装备以小口径毛瑟步枪(7.92毫米)为主,曼利夏枪次之,又多新购日本新式六密里五(6.5毫米)枪支,机器局便以开办快枪子厂和仿造日本新枪子厂为基础。枪子制法尤重铜质,因立卷铜厂;因枪子所装无烟火药由棉药酝酿而成,所制棉花药胚需镪水,而制镪又以淋硝为尚,此设无烟药、棉花药、镪水、淋硝四厂;同时设立机器厂修理各厂机器,又设木样、锅炉、铸铁、熟铁四厂为各厂辅助,共十二厂。
自1903年1月开工起,至1904年10月止,机器局复建工程大致完成,总计建造十二厂,大小房屋425间,烟通(囱)13座,建造库房、住房264间,加之购买新旧机器、器具,采办内地、外洋材料并修配机器,购买厂基、轮船水脚运费等项,共花费库平银689 897两有奇(8)《杨士骧奏销复设北洋机器制造局用款折(附清单)》,《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7页。,由度支部、陆军部、民政部三部分类核销。
三、清末军事改革下的德局管理(1903—1911)
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自建立以来,其管理权一直掌握在直隶总督手中,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复建之后,仍由直隶总督负责管理。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以考察监督各省练兵情形。练兵处成立后,拟定章程,管理各省军械局,“各省原设制造军械各局厂,本系专供军实,为各军命脉所关,应统由臣处督饬办妥,随时委员考察整顿,并明定赏罚,分别奏请惩劝”。(9)《练兵处奏拟定练兵处办事简要章程折(附章程)》,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十一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17页。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改革官制,将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太仆寺等并入其中,德局等军械制造局厂皆归陆军部统辖。
1911年3月,陆军部订立暂行新官制,实行陆军大臣制,下设承政、军制、军衡、军需、军医、军法六司与陆军审计处。全国陆军一切军械制造事宜都由军制司掌握,军制司下设炮兵科核办“各处军械、军火机器局厂、兵工各厂之建设、制造、保储各项事宜”;全国陆军营队、学堂、局厂的出纳、会计事宜则由军需司掌握,军需司下设统计科掌握“本部直辖各镇、各学堂、局厂经费等事宜”;陆军审计处掌握“监督陆军部署军队、学堂、局厂等处所用军费确数,实行会计监察,并覆核各项预算、决算”。(1)《陆军部奏请陆军部暂定官制折》,《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362页。
各省新军由于建立时间不同,军火又分多批由国外进口,枪械种类繁杂,各省兵工厂所生产军火也各不相同。1909年7月,奕劻等人上奏派员调查各兵工厂,提出解决各省军械制造分歧的解决办法。清政府为此“旨朱恩绂著赏给三品卿衔,前往各省制造军械各局厂,切实考察,筹拟办法”。(2)《清实录·大清宣统政纪(附录)》卷十四,第25页。1911年1月,朱恩绂上奏以“规定全国局厂、划一军械制式、统一各厂财政、按镇核计械数、分拨布置经费、分年筹备进行”(3)《清实录·大清宣统政纪(附录)》卷四六,第27-32页。六条办法,作为军械制造局厂整顿的措施。同时,陆军部军谘处将沪、鄂、川、粤、德五厂总办咨调北京,筹议各省制造军械办法。将各军械局收归陆军部管理、统一军械制式、统一各厂财政是清政府将兵权由各省集中至中央,削弱地方军事权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德局的第一任总办是天津道王仁宝,为原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总办,德局复建诸事宜都由其领导。1905年7月,王仁宝升为浙江按察使,在王即将入京觐见时,袁世凯以“德州机器制造据规模宏大”“未完事件尚多”(4)《袁世凯奏王仁宝未完事件清理就绪后再行入觐片》,《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2页。为由将其暂留。继王仁宝接任德局总办的是刘冠雄,1910年刘冠雄调任海军部科长离开此职,此后德局总办先后为言敦源和魏允恭。从德局历任总办的出身来看,除在津局时期就担任总办的王仁宝外,刘冠雄、言敦源皆由袁世凯一手提携。由此看来,袁世凯不仅控制着北洋各镇的新军,各军的军火供给也在其控制之中。
德局每年将本年经费分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造呈《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总单》,由直隶总督咨文至所管部门以年度为单位核销。自1904年9月起,德州机器制造局的开办经费仍依原天津北洋机器制造局的旧制,来源于江海关、津海关、东海关洋税项下解交的制造经费,即江海关每年解交洋税项下六成,东海关和津海关每年解交洋税项下四成,此外还有本局司员薪水扣存平余若干。1907年5月,北洋大臣饬知德局,“每年试造枪子一千万粒,经费四十四万两,遇闰照加。此外,如添购机器、续建工程一切等项,归另案请款”。(5)《北洋机器制造局造报光绪三十四年收支银两情形折》,《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3页。自1908年起,每年制造经费改由海防支应局供给。1910年起,海防支应局改为直隶财政总汇处海防支应股,德局经费也由其拨发。
在清末由各省编练新军的背景下,清政府中央军事权力遭到进一步削弱。为此,清政府开始了中央层面的军事改革,先是练兵处的设立,后是陆军部的组建。在清政府集中军权时,对各省军械局厂的管理也成为重要的一个措施。德局作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也是清政府军工规划的重要目标,虽然德局统辖于中央,但掌握管理权的总办一职始终为袁世凯的亲信所担任。而具体到德局的经费管理,德局每年制作《收支银两大数四柱报销总单》向中央所管部门核销。德局经费拨给变化是一个从波动到定额变化的过程,并且开始由专门机构拨给,这可看作清末军工企业管理的进步。
四、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的军火生产与流向考察(1905—1910)
北洋新军编练初期,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尚在复建中,尚不能为其提供枪弹,因此军火装备几乎全部进口自国外。1903年,北洋创练常备京旗各兵一镇(即北洋陆军第一镇),1904年购备日本制造厂所产6.5毫米口径新式步快枪12 000杆、主马快枪2 000杆、无烟子弹700万粒、75毫米半陆路炮48尊、过山炮16尊及随炮器具若干、各种炮弹25 856颗和手枪及子弹若干。(1)《会奏北洋筹拨专款订购军火折》,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十一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08页。1905年3月,北洋续练第二、三镇陆军成队,袁世凯向瑞记、泰来、地亚士等洋行订购德国八十八年式7.9毫米口径带刀头毛瑟枪15 130杆,包镍钢子头无烟快枪子(子弹)1 000万粒及相应配件;并向义信洋行订购克鹿卜厂75毫米十四倍口径长新式过山管退快炮和75毫米陆路过山两项管退快炮及子弹与配件。(2)《筹购陆军二三镇军火折》,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十三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55页。1905年5月,练兵处将武卫右军及自强军合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山东境内武卫右军先锋队则改编为第五镇,并相继购置枪炮杂械子弹等(3)《练兵处奏再添练北洋常备军两大镇折》,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第十三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79-480页。,但购买数量未见明确记载。
通过北洋各镇购买的军火数量,各镇的人数和军火配置可窥其一斑。北洋第一镇约有兵14 000人,主要装备6.5毫米口径日本步枪新式步快枪和马快枪,炮则为75毫米陆炮与过山炮。第二、三镇有兵共计15 130人,主要装备德式7.9毫米毛瑟枪,炮为克鹿卜厂75毫米快炮。仅从此三镇来看,北洋各军的各种装备差异就已很大。而根据《北洋陆军史料》对民初陆军各师武器状况的记载,不仅各师之间装备差别极大,各师内部所有枪炮也是纷繁复杂。以陆军第五师(前身为第五镇)为例,仅其步枪种类便有“套筒毛瑟步枪,单筒毛瑟步枪,三十年步枪,俄国式步枪,套筒毛瑟马枪,单筒毛瑟马枪”等。(4)张侠等编:《北洋陆军史料 1912—191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北洋六镇陆军尚且如此,其他新练军队的武器装备就更是“万国牌”了。
德局恢复生产之后,其主要任务是修复各地送来的坏损枪械,并生产7.9毫米带箭子弹和少量无箭子弹。1906年起,7.9毫米枪子生产形成一定规模,达到年产500万粒左右,同时开始试制6.5毫米子弹,1907年6.5毫米子弹年产量也在500万粒左右。德局也制造各种炮弹底火与其他物件,以满足北洋各镇的需要。以北洋各镇所购买枪炮种类与德局所制造枪炮弹种类相对比,几乎其所需的所有枪炮子弹,德局都有制造,且生产线的发展顺序与北洋各镇枪炮装备顺序大致相同。
随着军火制造数量与种类的不断增加,德局军火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也不断增加。1906年,德州机器制造局的军火除本局各厂自用及试放外,供应对象只有保定军械局和北洋左翼。自1907年起,德局开始向陆军第五镇和热河等地供应炸药和子弹。1908年起,德局的供应对象开始包括奉天军械局。1909年,德局的供应对象有陆军第五镇、保定军械局、奉天军械局、热河都统、禁卫军、近畿军械局、滦州矿务局及东三省各处。至此,德局的军火覆盖范围已基本覆盖华北、东北各地,恢复到天津北洋机器局全盛时军火供应的范围。
德局所供应的军火只占其生产军火的一小部分,且供应枪弹数量远低于生产数量。究其原因,一方面1905年以后,华北地区几无战乱,地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客观上减少了军火需求;另一方面北洋六镇练成之际,曾大量采购外国军火,按照北洋第一、二、三镇的军火购买数量,每支步枪配弹在500粒以上,短时间内,北洋各镇并不完全依赖德局的供给。
德局生产军火的大量储存,成为一个庞大的军火存储机构,截至1910年,德局所管的7.9毫米子弹存量达到1 852万余粒,6.5毫米子弹存量达到1 257万余粒。(5)《北洋机器制造局宣统元年制成军火收发四柱清单》,宣统二年十一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503页。由此可见,德局既是清政府北方的主要的军火生产机关,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军火存储机关。此时,陆军部认为在德局每日弹药产量5万粒的基础上,“就此整顿,加以现存厂中三千万颗,两年以后,约可敷北省各军队之用”。(6)《陆军部筹拟各省制造军械局厂接收后办法大纲》,宣统二年,《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册),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页。根据德局军火年产量与储存量,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末,德局枪弹存量至少可达4 000万粒,如此大量的军火储备亦成为北洋军队与南方军队作战时的保障。
五、结语
北洋机器制造局,1866年创办于天津,是清末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北方军队的主要军火来源。庚子之变时,天津成为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主战场,作为战略要地,制造局为八国联军的炮火所毁。津局的被毁使得北方军队的军火供应变得匮乏,加之庚子之后匪患严重,新军的编练使得军火供求出现问题。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以“练兵必先制械”为由,将北洋机器制造局在德州复建。至1904年10月,德局复建初步完成,开始投产。
各省编练新军使得清政府中央军事权力遭到进一步削弱,为此,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试图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对各省军械局厂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措施。作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工业的德局,虽然统辖于中央,但掌握管理权的总办一职始终为袁世凯的亲信所担任。德局的复建与北洋新军的建立是紧密相关的,在北洋各镇成军的过程中,清政府试图将德局建设为与北洋军队相配套的枪弹供应机构。随着军火制造数量与种类的不断增加,德局军火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也不断增加,至1909年,德局的军火供应范围覆盖了华北、东北各地。虽然德局枪弹大量生产,但其供应的军火只占其生产的一小部分,其所生产军火大量储存使其成为清末北方重要的军火储存机关,并似乎有备战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