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椰胡与板胡的渊源

2021-11-26王丹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板胡潮剧胡琴

□王丹丹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从我国弓弦乐器的发展演变进行探寻

(一)我国弓弦乐器起源于击弦乐器

筑,是中国先秦时期唯一明确记载的一种击弦乐器,《战国策•齐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1)《战国策•燕策》中有高渐离击筑刺秦王的故事,在《史记》中更有详细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2)

(二)击弦向轧弦的过渡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筑”这种击弦乐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后,完成了从击弦向轧弦的过渡,于是在唐代开始以轧筝的形象出现。明代莆田人姚旅所撰的《露书》中这样记载:“蓁形似筝,筝十四弦,蓁九弦。筝长今尺五尺,蓁三尺五寸,以文梓为之。俗云:‘筑也。’但筑旧云:‘以竹击之。’今用桃枝擦松香,以右手锯之稍似击形耳。”(3)说明了轧筝和筑的嫡传关系。据了解,山东青州的民间艺人们直到20 世纪仍然称轧筝为“筑琴”。《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4)宋代陈旸所著《乐书》也写道:“唐有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5)

(三)胡琴与奚琴的登场

项阳在《中国弓弦乐器史》中说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胡琴”是指弹弦类乐器,如琵琶、忽雷等。而到了唐宋时期的“胡琴”则指弹弦与拉弦两类乐器,既包括琵琶、忽雷等乐器,又包括奚琴类乐器。“胡琴”专指弓弦乐器,最早记载于《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以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6)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马尾胡琴随汉车”的记载。宋代陈旸所著《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系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轧之,至今民间用焉。”(7)现今,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中就有一尊乐伎手持奚琴的塑像,另外,甘肃省榆林石窟中也有手持奚琴的乐伎壁画。宋元时期,胡琴的称谓、形制、奏法等逐渐完善,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助推了多种弓弦乐器的衍生[1]。

(四)多种胡琴的衍生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一种总结时期的特征,各类文化精髓历经无数的洗礼与调和,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展现出来。这一时期的胡琴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分支越来越明显,形成了我国弓弦乐器的两大体系:以皮膜震动发音和以木板震动发音。同时,许多胡琴种类衍生出来并趋向成熟,如椰胡、二股弦、板胡等[2]。

二、从戏曲源流进行探寻

(一)广东戏曲中的椰胡

广东地方戏曲的产生,源于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戏曲文化从北方流入南方。明清时期,先后传入广东的声腔有弋阳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它们与当地音乐文化相互吸收借鉴、相互交流衍变,逐步形成了广东的地方戏曲剧种,如粤剧、潮剧、广东汉剧、正字戏、白字戏等,这些都具有综合性与独特性。潮剧的特色乐器有椰胡、二弦等,二弦俗称“头弦”,是潮剧文场的主奏乐器,椰胡又称“辅弦”,中音声质淳厚,拉奏起来嗡嗡作响,俗称“翁弦”[3]。

(二)梆子戏中的板胡

明清时期的戏曲类活动空前繁荣,“或亦以教导不及,欢以声音感人”(张小山小令序)。(8)明末清初,秦腔诞生,又称“秦声”“梆子腔”等。各地商业贸易高度发展,梆子腔跟随戏班子、商贾迅速流传到了其他地方,同时与各地的语言、音乐和民俗风情相融合,形成了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梆子声腔剧种[4]。

最早的梆子戏都是用二股弦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二股弦也叫“二弦子”,琴杆较短,用乌木制作,琴筒则用桐木或杉木制作,筒下装有底托,全长约52 厘米;使用马尾琴弓、两轴两弦,琴弦用牛筋制成。演奏时,左手触弦手指都要带铁皮指套,是早期秦腔文场的主奏乐器,后被板胡所取代。《中华乐器大典》一书中记载:“它(板胡)是梆子腔戏曲的主奏乐器,最初用于河北梆子伴奏,之后逐渐流行开来。”这说明用板胡代替二股弦,是从河北梆子开始的[5]。

(三)椰胡与板胡的先后诞生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是由唱腔命名;潮州戏则由地域命名。南北曲是潮州戏的来源,泉潮雅调是用潮州话唱南北曲,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地方特色。康雍年间,蓝鼎元(鹿州)所著《鹿州初集十四•潮州风俗考》中记载:“也好酣歌,新声度曲,灯宵月夜,博粉嬉游,咿咿呜呜,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迥别。”(9)这表明潮州戏是有管弦乐器和锣鼓伴奏的,也体现了泉州南音对潮州戏的影响。

虽然潮泉二部相融合,但是潮剧中的二弦与泉州南音中的二弦并不相同。福建南音的二弦是在琴筒蒙薄桐木板,属于木板震动发音;而潮剧的二弦则用蛇蟒皮蒙琴筒,属于皮膜震动发音。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与陈旸所著《乐书》中的奚琴极其相似,大约在宋代由北方传入泉州并保留至今。南音二弦对潮剧的影响可追溯到宋代,椰胡、潮剧二弦的衍生也与之息息相关,加之明清时期外来戏曲的传入,更加助推了椰胡等乐器的发展。据明代余怀的《板桥杂记》记载,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在明代中期就已出现,清朝乾隆年间得到蓬勃发展,而十番音乐起初的拉弦乐器只有椰胡。梆子腔剧种产生于明末清初,起初的主奏乐器二股弦也在这一时期诞生,约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而板胡类乐器出现于清咸丰(1850——1861)年间。因此,椰胡先于板胡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从乐器的形制构造进行探寻

椰胡与板胡都是由琴筒、琴杆、弦轴、琴码、琴徽、琴弓等部件组成,椰胡广泛用于潮剧、闽剧、福州十番、福州曲艺等,由于不同种类音乐的需要,制作上也有细微的差别。笔者此前拜访了福州老天华乐器行第六代传承人王增鑫先生。下面主要以福州十番音乐中的椰胡为例探寻其形制构造。

(一)椰壳的选材

椰胡与板胡都需要材质较老且没有开裂的椰壳,内部质地松弛、外壳坚硬的椰壳有利于提高高音的穿透力。椰胡需用的椰子比较大,街市上买到的椰子或许可以用来做板胡,却不能用来做椰胡。福州、潮州自古与东南亚往来频繁,更是有一大批潮人移居东南亚,福州椰胡、潮州椰胡需要用的椰子都源于东南亚,而板胡所流传的地区,与椰子产地相距甚远。早期的板胡琴筒采用木制,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流,板胡在探索中借鉴了椰胡的琴筒,从而拥有了高亢嘹亮、更具穿透力的音色,这种音色更加符合梆子腔音乐的审美需求。

(二)椰壳的切法

板胡与福州椰胡都使用横切法,而广东粤剧、汉剧、潮剧的椰胡则使用纵切法。纵切的琴筒较扁,产生的音色较为细腻,恰恰符合广东戏曲音乐的审美。福州椰胡要求有更大的音量,因此,需要更大的传声筒,琴筒面板直径约15~17厘米,拉奏出来的音色比广东椰胡更加亮一些。而板胡较之椰胡属于高音乐器,面板直径约8~10 厘米,因此,拉奏出来的音色较之椰胡更加高亢清亮。

(三)琴弦的选用

早期弓弦乐器的琴弦都使用丝弦,用牛筋等制作而成。丝弦的制作非常复杂、烦琐,各个乐器对丝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丝弦音色淳厚,但是音量较小。椰胡与板胡早期都使用丝弦,之后的发展中都选用了金属弦。

(四)琴杆、弦轴、琴码的选用

板胡的琴杆大多采用圆杆,福州椰胡的琴杆起初是圆杆,现已改为扁杆。福州椰胡的弦轴起初采用跟二弦、二胡一样的方向,现已借鉴板胡的弦轴,改为侧轴方向。琴码虽小,在胡琴中的作用却很大,琴码可以控制有效弦长,直接参与音箱的共振,因此琴码的选材非常重要。板胡的琴码与广东椰胡的琴码一样,多采用梧桐木,而福州椰胡却用纸卷,纸卷琴码会使音色更加圆润、淳厚一些。

结 语

椰胡与板胡都是由奚琴衍生出来的胡琴种类,板胡借鉴了椰胡的椰壳琴筒,从而拥有了更加高亢明亮的音色;现今椰胡又借鉴板胡的弦轴方向,从而拥有了更加科学美观的形制特征。板胡在发展中逐步登上独奏舞台,而椰胡依然是伴奏、辅助乐器。在时代更替与发展的长河里,它们既保留了自己的特性,又不断创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共同创造出精彩纷呈的中国音乐文化。

注释:

(1)刘向(西汉末)编:《战国策•齐策》;

(2)刘向(西汉末)编:《战国策•燕策》;

(3)姚旅(明):《露书》;

(4)刘眴、赵莹(后晋)编:《旧唐书•音乐志》;

(5)陈旸(宋):《乐书》;

(6)濂、王袆(元):《元史》;

(7)陈旸(宋):《乐书》;

(8)张小山(清):《张小山小令序》;

(9)蓝鼎元(清):《鹿州初集十四•潮州风俗考》。

猜你喜欢

板胡潮剧胡琴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
板胡演奏技术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非遗项目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探究板胡在豫剧中的主导作用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
板胡在戏曲演奏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