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与真实
——青年艺术家马琼作品解析

2021-11-26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现实

□梁 媛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一、人本立场上的生活化体验

艺术是一种表现作者情感的工具和途径,无数的艺术家们借助它来透射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或许狂妄,或许严肃,或许感伤,或许幽默[1]。他们多少有一点像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里的方枪枪,对现实生活有着正确的、透彻的、迥异于常人的认识,尽管有时候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

马琼就属于这一类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着一种对抗世俗的张力:坚定、执着、沉醉。她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脱离纷繁复杂的现实,一头扎进幻想的怀抱,游弋其中,进而突然听到一声戏谑的冷笑。于是顺着这声冷笑,我们会发现,这些表面的单纯美好下掩藏着对现实的焦虑。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着太多媚俗的成分,而这些不甘的年轻人便倔强地在黑暗中前行,也许固执得有些偏执,但这恰恰最能触动人心底深处的原始记忆[2]。

马琼的世界安稳而寂静,这里没有暴力、政治、卡通,没有吸引眼球的一切符号和内容,这里连世间常有的概念都没有,有的只是现实与想象之间无序的、短暂的瞬间。马琼刻画的看似是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想象,实则是在下意识地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在我看来,生活是复杂的、矛盾的,它处于极端中的夹缝,而我想表达的正是这缝隙中的真实,这种真实在生活的表象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它来自生活中的一个偶然场景,或者说是从中抽取出来的,这种真实不悲观,也不是简单的愉悦,它含蓄却也有坚硬的力量,是可以让人激动和感动的。”有深度象征和寓意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掉进画里,因为这样的感觉,我们若有似无地体会过,只是没有把它记录下来。

《放逐》中,阴郁的天空下,放羊的孩子行走在草坡上,动作显得有些潇洒;羊群在脚边,啃食着有些荒芜的草甸。灰蓝色深邃的天空下,分不清是黎明还是夜晚,孩子身上的光亮,自然成为画面的焦点,但焦点之中,是一张模糊而看不清表情的脸。一股苍凉的放逐感,由画面浸润内心,不禁有些悲凉。这虽是马琼对放逐的梦境、草甸的广袤与天空的深邃的刻画,但在一个对外界充满期待、对一成不变的农村生活感到迷惘的人心中,显得那样的憋屈与沉重。一种内心想要得到放逐的力量,在画面带来的压抑感中慢慢积攒,亟待爆发。

《无知思想者》和《放逐》有着相似的表达。画中,小孩子趴在黄土之上,在简陋的窝棚下,安心地入眠。周围或是稀稀拉拉的收割后的玉米地,或是正在颓败的小树林,透着深沉、诡异。远处昏黄的天空,带给人如沙尘暴来临前的压抑感。只有趴睡着的孩子的梦,也许还充满一丝阳光,但依旧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与沉闷,但确如梦境般让人想要去揣摩,或者是臆想着孩子的美梦。

在掌控压抑的视觉,与些许期望的观感的维度上,马琼以个人的经历与心境,幻化出了梦境般的场景。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切换,炉火纯青。

二、现实与幻想

马琼对童年的记忆表现在画面中,天马行空,恣意放纵。不论和谐的色彩搭配,还是激情奔放的笔触,抑或是精心营造的童年场景氛围,我们都体会到了她作品中运用的超现实主义的语言特征。“在一种极其平淡的环境里面,一些有趣味和不寻常的东西是可以让人感到兴奋的,发现它们就像是重新塑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状态。圈起来有一种气场,一种可以感受到但是说不清楚的东西,这就说明了我们文字语言的缺陷性,自然物或者说客观世界里的真实事物是可以感觉到它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真实只是相对的,精神上的感知虽然没有绝对的,但它在某个时刻,或者说是某时间段里面是永恒的,这样就生成了另一种空间,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生存的物的空间的运动规律。”[3]马琼描述的这种状态,很微妙也很熟悉。语言只能接近而不能到达的真实,局限就在于此。真实是沉默的,更是神秘和难以捕捉的,有时候,人们只能用感觉去发现。

《北极》黑白画面中的孩子,竟然能和白熊同枕一块雪地呼呼酣睡,也可以与企鹅窃窃私语,仿佛介于真实与虚幻之中。黑白两个世界,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昼夜。纯净的白会刺眼,就像曝光过度的色调,让你看不清真实的景象,在此时,作者已经埋下伏笔。白天的喧嚣世界中,人声鼎沸,眼花耳鸣后看到的景象,就像曝光后的白光布满了视线,声音在消减,视线在弱化,喧嚣开始退至宁静,仿佛已准备好迎接夜晚的到来。成像的画面,更像是真实的场景,没有过度的光与色,一切都柔和得不像话,只是那扑朔迷离的光晕,如浮光掠影,让你分不清哪里是真实,哪里是幻想,让人猜不透哪里是现实存在,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陷在这场视觉游戏里,马琼消解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画面中巨大的白熊有着温暖的、可靠的怀抱,是童年最安稳的梦乡;矮小的、可爱的企鹅是最好的玩伴,是童年最好的朋友。在这彼岸的森林里,童年犹如童话,这里只有幸福,这份幸福会随着成长慢慢消失殆尽,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人一生追求的终极幸福,长大后人们只能在梦里拥有,这份宁静让人眷念,更让人遗憾。

三、乡恋的追寻

马琼的作品中充满了乡恋和对童年生活的幻想。由于色彩纯度和笔触的丰富变换,以及真实与虚幻场景的交替,马琼的叙事变得更加神秘,给人说不清的视觉快感。画面中的美好往事我们已经遗忘,但曾经拥有,这些欢乐的时光色彩随着成人思想的重负而变得暗淡。从孩子们呆滞的眼神和阴霾的天气中不难看出,这种表面愉悦的快感还包含了一丝不安的焦躁。于是,在充满激情、愉悦、焦躁、不安的超现实主义画面中,马琼将内心深处对童年生活的体验和现实生活的烦躁经验不经意间设计成了画面,这是属于马琼个人的视觉化日记,是她在历史、现实、个人心灵之间关于记忆和日常经验的“写作”。马琼是在通过画面找感觉,找回童年逝去的纯真,找回现实生活中失去的真实,是在用自我的日常经验、个人化的叙事方式与具有相关经历的观者产生互动,这远远比纯粹的客观描绘更具意义[4]。

事实上,在马琼的绘画中,童年已经不再是原始的童年,而是现时的马琼在过往历史的文脉中找寻童年时代影子所产生的心理感触,强调的是成年人在复杂烦琐的心理压力下内心的挣扎与感伤,是关于成年人对逝去的那份原始纯真的沉思。

也许她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确确实实是在通过个体意识的呈现来进行自我的净化。如果要说艺术和马琼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工作与生活,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信仰。在兢兢业业的创作过程中,马琼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个体经验去思考生命的本源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她把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的思考和认识同她与童年经验和生存体验有关的潜意识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文化艺术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向实用迈进,使艺术家直面现实的激情不断被削弱。而马琼的难能可贵在于她也在历经这种物质与流行的诱惑,但天性的单纯和安静使她保持克制,保持一位真正艺术家的边缘态度。马琼秉承对主流社会形态及对社会现实反思的态度,通过对现实问题意识的介入和图像的处理,使作品表现出了一种焦虑,一种来自自身体验的视觉张力,而这体现的是一种批判的力量。

结 语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片净土。孩提时代的单纯是最能净化浮躁之气的原动力。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早就将内心的那一方净土遗忘,希望在春天的朝气之下,能够随着马琼的作品,在感伤之后将思绪畅游于童年的美好,犹如在平原上潇洒地骑着单车,在溪边欢快地听着水声,在草垛里安静地感受着微风拂面,在树荫下快乐地享受午后的阳光……

猜你喜欢

现实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BMW 325LI XDRIVE 向现实低头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让人民的向往照进现实
梦与现实
一半一半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