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性绘画创作与个人艺术语言的共生

2021-11-26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主题性艺术创作画家

□董 欣 鲁迅美术学院

一直以来,现代城市居住空间都是笔者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重点。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生存空间,其实是现实实际空间与新媒体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空间的一种融合与对抗。在新技术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居住空间其实是碎片化而断裂的,就像是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人道僭妄”“诸神隐匿”。在日常创作中,笔者多以窗为切入点,对人的生存空间进行观察与凝视。出发点并非源自猎奇、窥视,而是基于一种心理模糊的认知尝试。笔者认为,这是对社会、人性与自我的一种隐秘揭示,能够借此建立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联系,产生一种共生关系。

在笔者的绘画创作中,“窗”是一种载体,实现的是世界性维度的展开,向着存在性即生存、社会、神圣等世界性结构敞开,重新返回人与空间的多维存在性关联。当眼睛没有办法发挥创造性作用时,画家就是一个盲人。而通过对窗的思考与审视,笔者再次深入、认真地观察日常生活,并由此激起已经沉睡于心底的那些被忽视、被忘记的空间记忆。

笔者绘画主题的经验,主要来自个体的记忆及对江南文化底蕴的领悟。前者是笔者成长的记忆,是让笔者倍感亲切的家乡老宅,其是由新水泥砖瓦与旧土木结构所构建的一种居所形式,具有明显的错杂隐秘的空间形态。此种空间观感始终盘踞在笔者的内心及记忆深处。后者则是以山水为载体,通过参差的竹石、曲折的流水及蜿蜒的青山构建的空间,承载的是自然之道。而江南园林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审美的彰显,还是对隐藏于人身体中一种人性的呼唤。而个体经验与历史文化经验的彼此交错,也极大程度地完善了笔者对多维空间的认知,并成为笔者主题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让笔者对时代与空间的边界有了更好的切入视角,让表达有了新的途径。

在一次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因要求采用竖幅形式,笔者从中国传统立轴山水画中得到了灵感,利用山水画空间组合的特点,进行绘画空间布局的重构。在色彩配置上,笔者采用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绘画的特点,而空间布局则运用山水画高远的空间图式,如此结合,让整幅作品出现了明显的三段式构图格局,收到了较好的作品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绘画创作与考古不同,我们要避免教科书式的创作,要将自身对历史的思考融入绘画创作中,从而揭示深刻的历史主题。就绘画本体层面而言,主题性绘画不只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重现,更应是将画家生活体验与对历史的思考形成强情感链接的一种创作形式。主题性绘画要避免图片化与日常叙事化,要求画家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深切彰显自身的绘画语言,如此才能实现自身艺术特色与个性的挖掘与呈现。

柏拉图认为,艺术创作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假描摹和模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融入艺术家自身情感与经验的艺术创作,是对蕴含于事物中的理想形态的一种深入挖掘与再现,可以揭示出某种普遍真理。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非常认同艺术创作真实性的。对于历史的真实场景而言,绘画是无法实现真实再现与还原的,而影像技术所能呈现的效果远比绘画更好。故而,艺术创作具有一种不同于人的经验和生活的真实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制作极为简单且普遍,这导致图像无孔不入地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图像随处可见,我们已然进入读图时代。图片可以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随时记录,成为信息、时间得以被记录的重要载体。但就主题性绘画而言,即便画家的绘画作品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但也仅是对图像化层面的一种掌握。若想将图片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重新创造及挖掘,画家就要将自身思考及对世界的感性认知融入其中,进而将主题性绘画创作从图像化延伸为一种思想传达。

总之,主题性绘画并不要求完整而真实地呈现某个场景,而是将画家的个性化艺术语言融入其中,以此实现对过去场景的创建与重构,是对情境的一种个性化还原,这也是绘画本身独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主题性艺术创作画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酷炫小画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