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鉴赏》课程研究
2021-11-26杨旭兰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杨旭兰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美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在实践教学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做到润物细无声,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有《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近年来,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投入及场馆建设不足等问题。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大部分高校专兼职艺术教师数量不够,专业不均衡。专职教师普遍较为年轻、缺乏经验,尚未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艺术教育需要。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受到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当前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公共艺术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其知识体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如中国古代绘画鉴赏、书法鉴赏、民间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古典音乐等内容。公共艺术课程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观念,也证明在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质和民族文化,是艺术领域的汇集和体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强调“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成了不可或缺的宣教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能补充和完善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又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发扬。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树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在成长成熟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历史的客观进程和发展的复杂性,在历史观上承认和还原客观事实,并且在国家观上持有承认和服从意识,坚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重和肯定[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很多励志的人物故事,真实的励志人物事件能很好地影响学生面对失败、困境时的心态,使其学会自我调节和反思,从而不断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提升,最终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理想。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观念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已深刻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及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着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瑰宝。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须在民族文化上加强自信和自觉观念的培养。在大学课程中有意识地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浇灌民族文化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文化自信和产生自豪感,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术鉴赏》课程的对策
(一)汲取儒家美育思想核心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其中,儒家所开创并得以继承和发展的诗教和“六艺”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儒家的美育思想能够实现人的个性丰富性和完整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蕴含的平等包容的伦理道德、诚实守信的交际原则、勤俭忍让的亲情理念,都是每位大学生需要继承的精神食粮。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学中国古代绘画鉴赏、中国近现代绘画鉴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蕴含儒家美育思想的经典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儒家美学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古人如何从形式和内容上将精神内涵体现在经典作品中,教会学生用儒学思想鉴赏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孔子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重视高尚完美人格的塑造,并通过塑造这样的人格范型引导社会群体攀登崇高的道德境界。这些美育思想在历朝历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2]。
(二)融入古诗词提升艺术作品鉴赏品位
古代文人为了表达心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通常喜欢利用古典诗词来表现画面,以此体现自己的心境。古诗词作为绘画元素之一加入绘画作品中,不仅起到了点缀画面的作用,还增加了画家的情感表现[3]。例如,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墨梅》就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创作形式,画面中诗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态度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鉴赏这幅梅花写意作品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画中古诗句,一是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提升鉴赏水平;二是诗画融为一体的形式让人形象地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丰富含义,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三)在美术实践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
《美术鉴赏》课程中的理论讲授和优秀作品欣赏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感化和陶冶作用,而美术实践的加入更能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实际感受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创作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作品,如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水墨画的临摹、古代线描人物画的临摹,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关注一些大型画展信息,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展或者创作作品参加比赛活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关于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讲座;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参加民间工艺美术社团、中国画工作坊、剪纸社团、篆刻社团、陶艺工作坊等,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将传统文化精髓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结 语
美术鉴赏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当前,我国提倡开展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因此,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应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