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面对免疫检测灰区?
2021-11-26李晓颖成都市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 李晓颖 (成都市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不要着急,也不要担心。这种情况其实在医学实践中很常见,为此特别引入了“灰区”的概念。顾名思义,灰区是介于黑(异常)白(正常)之间的过渡区域,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正常还是异常。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灰区呢?接下来,以免疫检测为例,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灰区?面对灰区,我们应该怎么办?
免疫检测产生灰区的原因
方法学因素
免疫检验方法众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技术、荧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流式细胞术等。而每个大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的方法,比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包括夹心法、直接法、间接法、竞争法、捕获法、ABSELISA法等,化学发光技术包含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等。不同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同,对结果的影响不同,产生灰区的概率也不同。
试剂因素
试剂应用的检测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但在实际的反应过程中,容易受到试剂的影响,比如,基质效应,而出现试验结果误差。因此在引进新项目前,需要对试剂进行严格评估,才能降低因试剂因素带来的影响。在实际评估时,首先要确定项目开展的必要性,了解检测方法以及原理,选择多家试剂盒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试剂盒,定期对检测结果进行反馈。比如HIV抗体检测试剂的选择,可以参考国家CDC发布的全国艾滋病病毒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报告,优先选择敏感性、特异性皆排名靠前的试剂。
样本因素
内源性干扰因素:包括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溶菌酶等。避免内源性因素的干扰,应重视试剂盒的合理选择。在遇到疑难病例时,也应优先考虑内源性干扰因素的存在,才能避免因素影响,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外源性干扰因素:包括样本溶血、严重脂血、样本污染、样本储存时间过长、样本反复冻融等。这些因素可造成非特异性显色致结果偏高、抗体效价降低致结果偏低等等后果。外源性干扰因素可以通过规范采样流程、严格收样把关、对样本进行过滤、离心等操作方式,提高样本的合格率。
自身因素:有部分早期感染,因感染时间短,体内抗体未达到一定水平,能检测出部分抗体的存在,但又不能达到阳性标准。有部分疾病晚期,因机体免疫水平极低,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也有可能导致检出但达不到阳性标准而成为灰区。
操作因素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才能有效避免操作因素带来的影响。以ELISA为例,测定操作步骤复杂,各步骤操作不当,均可能导致误差。ELISA测定中加样时,通常使用移液器。移液器长时间使用会产生磨损,严重磨损会导致移液器吸取液体的量不准确,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须定期对移液器进行维护和校准。检测过程中,每次加不同样本时,若不按要求更换吸头,容易发生交叉污染。吸样速度过快,容易吸入空气,导致取样量过少。加样速度过快,容易产生气泡,使样本与预包埋的抗原/抗体无法充分接触。样品量大时,操作时差也大,通常使用96孔板,从第一个样开始到最后一个样加完,前后相差几十分钟,而之后整板同时孵育,导致每孔反应时间不一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面对免疫检测灰区结果,我们该怎么办?
灰区之所以让人忐忑,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若是异常,那明确诊断,好好治疗;若是正常,便可排除或放下。模棱两可、不上不下,反倒让人心忧。其实不用紧张,知道了灰区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是方法学因素导致,那就换特异性更强的方法检测,甚至可以多用几种方法一起检测。例如,HIV抗体筛查结果可疑,可以做WB确证实验,如果结果是不确定,可以再检测核酸。如果是试剂因素导致,那就换更好的试剂,或者几种不同试剂做平行检测。如果是样本因素或操作因素,就重新采样检测或定期复查,甚至去上级医院检测。
从长期随访结果来看,最初的灰区结果,到最后多数确定为正常/阴性。但也有部分患者最终进展为异常/阳性。因此,拿到灰区结果,不必太过紧张,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放平心态,遵医嘱定期随访复查,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