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及防范策略

2021-11-26孙浩

魅力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假新闻专业

孙浩

(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 年开始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旨在揭露虚假新闻的危害以期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捍卫新闻真实性专业性。2010 年开始“年度十大假新闻”更名为《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但其对虚假新闻的鞭挞没有停止。《2019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收录的虚假新闻包括辟谣“易会满或任证监会主席”、部分字词改读音、中美贸易战停火、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孙小果等9 人恶势力犯罪集团被逮捕、百度新闻发布章子欣父亲感言、中国建筑师巴黎圣母院重建方案夺冠、送避孕套晚了8 分钟,徐州女子状告外卖小哥、荷兰改名为尼德兰[1]。

一、虚假新闻的特点

(一)虚假新闻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专业媒体和门户网站的不实报道才可以称为虚假新闻,那些由个人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布帖子所引发的不实信息并不能算是虚假新闻。但事实上,随着数字移动终端的普及,那些在各种新媒体、社交媒体平台散布的虚假信息已经对传播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成都七中实验中学问题食材事件、寒门状元之死等等,都曾一度被认为是“新闻”大肆传播。现今传媒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越来越是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普通用户也越来越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主体,专业媒体过去唯一的新闻生产者的身份已经改变。这必然会导致新闻的边界变得模糊的现状,当然与之相对的虚假新闻的边界也变得更为模糊。

(二)自媒体越来越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渠道

如今新闻信息传播环境正在急速变迁,传统媒体逐渐认识到新媒体渠道的重要性,纷纷开通“两微一端”打造传播矩阵,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通道。事实上绝大部分平台并不具备新闻采访与发布资质,但他们的确客观上履行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功能。通过研究《2019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自媒体确实是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密集高发区。这些虚假新闻中包括新闻生产者未能核实信息真实性道听途说的错误信息,比如辟谣“易会满或任证监会主席”、孙小果等9 人恶势力犯罪集团被逮捕。也包括信息生产者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蓄意制造的错误信息,比如百度新闻发布章子欣父亲感言、送避孕套晚了8 分钟,徐州女子状告外卖小哥。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给予了我们每个人极大地表达空间,但总有部分用户不加鉴别有意无意地生产传播虚假新闻,更有甚者会出于个人利益刻意制造虚假新闻。其结果就是,自媒体越来越成为虚假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渠道。

(三)虚假新闻的生产削弱了专业媒体的公信力

现今,媒体环境竞争异常激烈,专业媒体在受到门户网站的竞争的同时还受到自媒体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媒体更应该发挥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真实可靠的优势,在与自媒体鱼龙混杂的内容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在《2019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的案例中,依旧有新华社、南方周末等专业媒体的身影。因为自身的职业伦理和专业素养,专业媒体还是较少出现捏造新闻或蓄意扭曲事实的情况,但是其无意中散布传播的错误信息,会对其自身公信力造成极大地损害。专业媒体一般所发布的虚假新闻多有事实来源,只是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偏差,包括旧闻重发、曲解原意等,例如中美贸易战停火、荷兰改名为尼德兰。归根结底,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些专业媒体为了生存一味求快,对于要发布内容的核实和审查把关环节有所疏忽,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削弱了其自身公信力。

二、虚假新闻成因浅析

(一)惩罚机制缺失,生产虚假新闻成本过低

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形成或者逐渐在强化对假新闻的惩处机制,包括政府立法与行政手段、企业平台的自我治理、媒体事实核查等。例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已经发布《反假新闻法》,传播假新闻会受到巨额罚款甚至严重者会面临牢狱之灾。我国的虚假新闻现状到没有严重到需要立法来制约,但是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的惩罚落不到实处也是事实。通过分析《2019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的相关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发布和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他们也没有对于自己传播的虚假新闻做出任何解释道歉。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需要抢发新闻,另一方面媒体发布了虚假新闻没有惩罚,这必然导致生产虚假新闻成本过低的现状,这也是对媒体的公信力的极大损害。

(二)迫于生存压力,媒体专业理念愈发单薄

当前媒体环境竞争激烈,专业媒体迫于生存压力一味求快抢发新导致了虚假新闻的频发,也暴露了其专业理念愈发单薄的问题。专业媒体的专业理念淡薄体现对新闻来源不核实审查,新闻制作过程中不亲自采访断章取义,盲目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抢发新闻等等方面。究其根本专业媒体为求生存,选择了减少了新闻把关环节,牺牲一定的专业理念,以最快的速度抢发新闻,试图以此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和其他新媒体相比,专业媒体的优势不正在于其专业性和可靠性方面,这种一味求快丧失专业理念的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如果专业媒体在公信力方面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它又怎么和新媒体竞争,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传播主体多元,加剧虚假新闻的散布

目前,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是在一个新闻生态系统里进行的,是一个包括生产、分发、传播、消费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完整过程。因此,将虚假新闻泛滥的责任归咎于专业媒体机构是不合适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过去传统媒体时代只能被动接受新闻的受众如今越来越成为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主体。借助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但很明显,多数受众并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他们没有核实新闻是否真实的意识和能力,客观上加剧了虚假新闻的扩散传播。

三、虚假新闻的防范策略

(一)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法制和体制,用制度立规矩

学者唐远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防治虚假新闻,关键在于“尽快建构起制度化的来自传媒外部的新闻监管体系”[2]。目前我国的新闻法规还不够完善,要早日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法规政策。任何类型的媒体,只要参与了虚假新闻的制造过程,必须受到相应政策的惩罚。从《2019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虚假新闻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甚至近乎没有。因此我们更要做到以政策做保障,用制度立规矩。制度的建立并不是终点而只是起点,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惩罚措施切实的执行,才会让新闻从业者和普通民众心生畏惧,使其“不敢造假”,降低虚假新闻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整个传播环境“风清气正”。

(二)媒体组织及从业人员要提升专业水平

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内容审核和发稿制度,但是在《2019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依旧看到了新华社和南方周末这样的传统媒体的身影。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媒体,都应该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做好把关工作,对要发送的新闻反复核实认真审查,防止虚假新闻的泛滥。网络社会,新闻信息日益纷繁复杂,媒体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感知和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媒体从业人员应多参加行业内和单位内定期举办的预防虚假新闻的座谈会,分析总结虚假新闻的典型特征,提高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要媒体从业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认真反复核对新闻的真实性,做社会公众信任的把关人。

(三)广大受众要提高媒介素养,自觉抵制虚假新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普及,现今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广大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他们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主体。因此广大受众更要提高媒介素养,批判地看待新闻、敢于质疑新闻的真实性。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遵守相关法律政策,不制造不传播虚假新闻。对于某些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情况,受众也应立刻向新闻主管部门检举、反映。只要我们每一位用户都能自觉抵制虚假新闻,那么虚假新闻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自从新闻诞生的那一刻,虚假新闻就和新闻形影不离了。虚假新闻的防治问题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相关行业部门、媒体单位及新闻从业者、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小结

虚假新闻历来就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顽疾。在移动通信工具高度普及的今天,虚假新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要有效治理假新闻,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新闻行业法制和体制,用制度立规矩;媒体组织及从业人员应提升专业水平;广大受众也应题号媒介素养,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和机制,方能有效抑制、治理假新闻,让社会公众享有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假新闻专业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马其顿 韦莱斯靠炮制假新闻获利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