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1-11-26张振宇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欣赏课课程内容美育

◎张振宇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8月给8位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说道:“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生“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上要下功夫,才能够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现实困境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效果不仅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验证,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审美意识培养的引导,教学活动互动不足和缺乏课程督导,初中生接受审美知识碎片化、审美情感主观化等特点导致了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作品作出主动判断赏析,缺乏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认知、欣赏、评价的相关教育,是导致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审美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

(一)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堂效果不强

从课程内容设置上看,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师以课程大纲为依据来制定教案课程,部分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细化与增设使得讲述内容过多,对于需要根据学生的欣赏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教材内容等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升级式”课程少之又少,因此在课堂上大多课程内容不合学生口味,致使学生也缺乏对于欣赏课积极的探究意识。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考虑“学前感受——学中认识——学后思得”的过程,而我们在做教学方案时往往忽略了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层次设计,导致课程缺乏对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学习意识积极,联动效应不足

美术欣赏课通过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精神物质等形式,给人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以起到美化言行举止,提高学生智慧、人格、道德的目的,这就促使学生提高对于自身的阶段性要求,但是欣赏课作为对于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求师生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教师在课程中强化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情感的调动,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学生在接受知识中予以情感共鸣,达成对课程内容的共识。

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体,以课本为中心”美术欣赏课授课方式延续存在,审美教学传统化。在课程思路设计上,学生在既定的思路范畴下的被动学习,这样的局限性学习让学生形成了一种“看图说话”的学习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单向性弊端,学生对于课程的消化是接受性的学习。例如:在课程开展模式上,欣赏课程的新媒体技术应用程度不强,部分老师对课件的制作过于“平面化”,没有凸显新媒体在美术课程上的教学功能优势,甚至忽略其交互性功能在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作用,没有达到“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去挖掘欣赏课的趣味与全新的思路。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教案可能一用就是几年,没有针对性的、实时性的创新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审美精神需求。教师应该注重在授课方式方法需求上新的突破,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优化,避免学生形成审美情趣被动化。

二是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审美情感主观化。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其审美情感主观化通常是在对事物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而是依赖于教师的长时间引导,一旦失去教师的有效引导,一些学生可能易发主观意愿对事物做出判断,使得学生在欣赏课上对美的认知易于“表象化”。

三是美术欣赏中师生交流互动效能缺乏,审美意识机械化。欣赏课是一种对于美的感受的教育,强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由教育,注重对学生行为变化、语言组织、感性解放的生成与培养,激发初中生对于美术欣赏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好氛围,美术欣赏课就是轻松有趣、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课堂,老师不注重观察学生,不迎合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有效反馈,不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缺乏有效互动情节的欣赏课是很难提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同志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此次清华之行,首先到清华美术学院,再次凸显了习近平同志对美育的高度重视。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活力。从详细的角度来看,美育可以引导青少年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使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关乎青少年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关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美育的美术教育,同样需要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这样就对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构建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美术欣赏课作为必修课程,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的最直接的方式。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杜卫对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众所周知,艺术是审美的集中、典型形态,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当然也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但是,美育与艺术教育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它们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着不同的部分。”他又进一步指出:“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就必须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紧扣美育的目标”。

审美知识的接收相对初中生而言分为两种,一是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审美知识的直接途径,二是以课程为依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审美知识的间接途径,在这两种途径的具体运行中都包含着美学知识。所谓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综合。如何在欣赏课中加强学生对美学知识的汲取提升,那就需要在改变传统美术欣赏课教学方式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去领会作品的创作思想,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转化应用能力——欣赏能力,而后在持续从作品的创作中挖掘对生活的美的感受和追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以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研究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思路,以教学生动引导课堂,以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从而达到对学生审美素质有效培养的教育目标。

(一)为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奠定文化基础

美术欣赏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是基于对文化的追求和自我的认知,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在培养文化基础的教育中,学校审美教育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自身的统整意识,初中生在对这种意识的完善的过程中,势必要提升感知、欣赏、鉴别、评论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其体现在欣赏课中可以通过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具体的艺术境界,从而让学生去理解、分析、描述和评价艺术家如何在既定的环境、技术条件下创作美术作品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在这种对于作品各种文化信息的分析汲取过程中,来了解多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逐步积累起审美经验,从而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艺术形象的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

为人师表,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课程文化内涵的设计,使得课程内容有意境,学生获取知识有路径,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理解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艺术价值,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学会在多变的世界中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可能性,获得审美情趣的升华。

(二)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观念

观念是一个人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知的集合。如何在欣赏课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背景下,通过教师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初中美术欣赏课更具创造性以及基础性,逐渐形成有效性和独特性的审美观念。正确引导初中生认知美,培养初中生审美情趣、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有效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以达到在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课中强调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美术作品中所涵盖的历史、地域、文化等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不断拓展学生自身眼界,并在学习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感,学会协调自己的行动、思想和心灵对世界进行探索,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革新与创意思维、批判性思考与感知效应。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课的开展,是将认知、情感和感觉进行内在联系的结合,通过欣赏课程启发学生的对于美的精神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审美价值、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用,对于初中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正确审美观念的树立做到高效的引导。

三、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教育的优化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在关于“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文中提到:在充分认识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革新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突破美术学习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表达能力的目标体系,构建实现美育的全面育人价值与凸显社会创新目的的美术课程体系。其实初中欣赏课的开设让带有较重学习压力的学生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让学生在作品观察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汲取,在汲取中去升华,才能让初中欣赏课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注重主观引导,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主动地学习意识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初中的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在美术欣赏课上引导学生构建自身的思维体系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去表达情感的第一感受。欣赏课中对于作品的美的感受并不会因为它出名而美,事实上美是一种抽象感受。例如我们在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系统训练中:在校园中通过对教学楼、围墙建筑的透视学分析,来强化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在观察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或在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物,例如一片落叶、一只昆虫、一碗清水、一轮朝阳等,给学生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把这种美切实的内化为一种情感表达,促进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革新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情景教学时通过特定的教学工具与媒介在课堂上呈现出某种场景,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对此产生对相应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思维认知能力。因此,美术欣赏课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创设各种情景,如音乐情境、故事情境、影像情境等,以激活审美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例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驱动下,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得以具象化的展现,学生再依附于想象力、感知力来作为参与到美术欣赏课程中的必要条件,新媒体技术驱动欣赏课产生新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和AI技术在艺术领域逐渐地成熟,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可以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交互式的视觉感知,让接收者轻松愉悦地沉浸于其中,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化解学生在没有丰富的审美经验的情况下,以图像参观代替文字体验,用新颖的教学情境对学生造成成一性的渲染,形成交互性体验的审美,其为艺术欣赏课相关教育功能的实现带来了全新教学思路。

(三)营造审美环境,开展多种审美活动

学生在校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校园的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能为学生提供的审美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在美术欣赏课堂上不但要做到,更应该将这种欣赏课带到校园的角落和各项活动中去。罗丹曾说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就要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并且在各种审美教育活动中构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一般都会限制学生的艺术鉴赏方向,“洗耳恭听”的讲解式授课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美术欣赏课的标准模式,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会限制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美术作品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阐述个人思想和观点,有利于散发个人艺术思维,可以在这种自主轻松的情景下体验到艺术性的思想自由,形成良好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工作,审美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生处在一个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持续优化审美教育,无论是从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上、还是在学校美育创新改革上、以至于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欣赏课课程内容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美育视角下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建构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