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热度”“鲜度”和“温度”回应用户关切
——以衢州日报《信安时评》为例

2021-11-26郑理致

传媒评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衢州时评高温

文_郑理致

在传播生态及媒体内涵、传导机制急剧变迁的今天,作为地方性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还能不能以“好看”的评论版面做点Newspaper(新闻纸)向Viewspaper(观点纸)转化的尝试?可不可以让时评担当一些“差异化竞争”的使命,做好“观点营销”,从而更好地担当舆论引导的重任?从衢州日报的改版实践来看,这样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2020年7月,改版后的衢州日报在第三版推出了时评专版“观点”。“观点”版脱胎于原先的“百姓广场”。“广场”有点像超市,既有犀利的言论,也发一些散文和小品。改为“观点”之后,有点像专营店了——专营观点新闻。版面的定位是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国梦贡献建设性言论和洞见。要求稿件力求言之有物,不要泛泛而谈。其中头条《信安时评》专栏稿要求立足衢州,放眼天下,“衢州元素”鲜明,又有一定高度和普适性。专栏推出以来,以“热度”“鲜度”和“温度”三个鲜明特征,积极回应用户关切,产生了较强的“吸粉力”“传播力”和“共情力”,社会反响热烈,好评之声不绝。

紧贴“热度”增强“吸粉力”

时评的生命在于“因时而评,新闻性强”。时评所“评”,皆为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依托的是具有较大社会关注度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假如所评之事仅为某些小众人士或个别圈内人所关心的“杯水风波”,或是明日黄花之类的鸡毛蒜皮,那么,这样的时评哪怕操刀者具有生花之妙笔,在大众舆论场也只能是死水微澜,无法激起什么水花。这样的时评,别说“吸粉力”,能引起用户一点点阅读兴趣都如缘木求鱼。

《信安时评》推出的每篇稿件,在如何紧贴“热度”方面颇费心思。比如发轫于龙游县的青年理论宣讲活动,在衢州市委的关注培育下,形成了全市性颇具影响力的“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这批80后、90后出生的年轻人,在三衢大地刮起了一场理论宣讲的旋风,光明日报等央媒做了重头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信安时评》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热点的重大新闻价值,及时推出了《“四味汤”:理论宣讲的“衢式创新”》。时评把“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创新实践形象地概括为“四味汤”,即“年轻味”:主讲的是年轻人,听众也主要是年轻人;“新鲜味”:这些年轻主讲人很善于用百姓话说道理,用百姓身边事、新鲜事传递“好声音”,“鲜味”十足;“生活味”:市民驿站、田间地头、农家院坝、村社广场等老百姓生活中干活歇息、喝茶聊天之地,都是宣讲团成员谈初心、讲政策、说变化的好地方,年轻人喜欢的“两微一抖”,也活跃着“迷人网红”“魅力主播”型主讲人的身影;“泥土味”:主讲人不管讲的是创新理论、惠民政策,还是衢州故事,都擅长“天线”“地气”相接,领导所思与群众所盼相融,用充满乡情的故事娓娓道来。这篇时评刊出当天,报社领导和责任编辑就接到了二十多个表扬电话,打电话来的有市委领导,也有普通读者。

2020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周年纪念日。15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衢州上下的共识和行动。8月12日,《信安时评》推出了《猜猜看,最大的“红包”是什么》,从村民的切身感受出发,以常山县砚瓦山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实现景美民富、柯城区七里乡从土法造纸污染重地到省内外游客度假休闲的4A级景区、衢江区上方镇把废弃矿山变成了康养之所等身边事例,生动地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党和政府发给老百姓“最大的红包”这一时代命题。

这些紧扣时代热点、冒着“腾腾热气”的时评,使“观点”版“吸粉力”大增,影响力越来越大,网上点击量时常突破10万。今年2月10刊出的《有份新年礼物叫“安全距离”》,浏览量近24万,创下了衢报集团评论浏览量的最高纪录。

追求“鲜度”提高传播力

所谓“鲜度”,就是始终让《信安时评》专栏稿保持最佳时效。讲求时效,这是由时评兼具新闻和评论双重特点的性质决定的。这里所说的“鲜度”,首先指选题的时效性要强,要扭住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或刚冒头的热点现象,及时发声,抢占“第一发声”主动权,不能左顾右盼、一等二看三通过,从而错失引导舆论的良机;其次是指时评语言要“鲜亮”,要说新鲜话,善于把公文语言、报告语言转化为活泼生动的“大白话”。同题评论,别人论述过的道理要另辟蹊径,角度、切口不落窠臼;别人用过的论据或句子再精妙也不照搬照抄,而要换个说法、换种口气,给人以新鲜感,达到“陌生化”效果,确保“鲜度”足够。

当然,抢占“第一发声”不是仓促上阵,对一些暂时把不准、吃不透的热点新闻、社会现象和新鲜事物,应当经过认真观察、深思熟虑之后再出手。但火候一到,就要像猎豹捕捉猎物一样一击而中。2020年8月中旬,衢州市直某单位发布了一则“石破天惊”的通知,大意是说食堂就餐期间,纪委将派专人在餐具回收处进行检查,对剩饭剩菜较多的餐盘拍照,照片上传至员工微信群曝光,并对餐盘主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这可能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制止餐饮浪费现象重要指示之后,基层单位响应最为迅捷、落实最为积极、出台举措最为严厉的内部“家规”,而这样貌似严苛的“家规”,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或许最能见效。为此,《信安时评》决定发一篇有分量的时评。评论员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在食堂认真仔细地观察、采访了几天,发现这个通知果然效果奇好,一些员工就餐时主动要求食堂阿姨少打点饭菜以免剩下,两只大潲水桶里往日常见的剩菜剩饭基本不见踪影,许多员工还以在微信群晒自己的“光盘”为荣。此时评论员已成竹在胸,迅速出手推出了《为什么纪委要派专人盯牢一只餐盘》。时评从这则通知说开去,一针见血地阐述了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建章立制做得不够,治沉疴就得下猛药的观点。文章中既有世界粮食危机警讯,也有怵目惊心的我国每年餐桌上的粮食浪费数据;既有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有普通百姓的痛心疾首,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促人警醒。文章推出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知是巧合还是受到这篇时评的启发影响,衢州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效仿这一做法,相继出台了制止餐饮浪费方面的“严规峻章”。

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的评论文章一度铺天盖地之后,如何拓展制止浪费的评论题材,继续推出一些别有见地、角度新颖且有足够“鲜度”的时评?《信安时评》编辑想到了制止餐饮浪费的另一面——耕地抛荒。耕地抛荒现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曾经反复出现,我国比较大的耕地抛荒现象出现过三次,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2年前后和1997年,至今尚未杜绝。在衢州不少乡镇,至今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耕地抛荒现象。耕地抛荒加剧了农地资源的紧缺性,使得土地退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耕地抛荒,还使得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大打折扣,保证粮食安全举措难以落到实处。在制止餐饮浪费的同时,制止耕地抛荒刻不容缓。《信安时评》推出了《制止耕地抛荒同遏制餐饮浪费同样重要》一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耕地抛荒的原因、危害及应对举措,重重敲响了“对耕地失去敬畏,直接埋下了粮食危机的祸根”“少抛荒一块耕地,多一分粮食安全”的警世钟。这篇时评刊出后,有评报员认为说出了党委政府要说的话、人民群众想说的话、主流媒体必说的话,而且像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散发着“清新而香甜的味道”。这些“鲜度十足”的时评,凭借较强的思辨力和严谨的逻辑力量,不断走进越来越多用户的内心,有力地增强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保持“温度”激发共情力

“温度”是时评走心的“通行证”。时评的“温度”就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时评固然是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的“匕首”和“手术刀”;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的目的,是为了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关注国脉民瘼、国计民生,反映百姓心声,正是时评生命所在,也只有这样的时评,才能产生强烈的共情力。

具有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下笔时才不会快意恩仇式的宣泄,更不会愤青骂街式地耍泼,而是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观察、剖析和批判,促成社会的进步,为公众提供正确思考、分析、判断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角度,善意理性,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2020年“三伏期间”,衢州气温骤然升高,每天都是炙烤模式。但建设工地上还有许多师傅在挥汗如雨地劳作,企业车间还有很多工人在生产一线加班加点,滚烫的马路上还有许多“城市美容师”在辛苦清扫,大街小巷还有许多顶着高温的外卖小哥在奔忙。如何关怀这些奋战在高温一线的劳动者?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企业和社会各界作出了许多努力,比如为高温劳动者调整上下班时间,让他们错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比如金融企业设立了“劳动者港湾”,为一些高温劳动者提供免费茶水冷饮和歇脚场所;还有各级领导纷纷到一线慰问,社会各界组织的众多志愿者经常为高温劳动者送去“清凉”,等等。这些关爱举措温暖了高温一线劳动者的心,但是许多单位和企业却“选择性地遗忘”了高温津贴的发放。本报记者采访时,许多高温劳动者把高温津贴称为“两根棒冰的关怀”,因为根据浙江省2018年调整后的企业职工夏季高温津贴标准,最高的每月为300块钱,基本相当于每天买两根棒冰的钱。但就是这“两根棒冰的关怀”,许多高温劳动者却未能及时享受到,为此,不少高温劳动者有怨言。《信安时评》及时推出了《“两根棒冰的关怀”能否及时到位?》,为维护高温劳动者合法权益鼓与呼。时评既谈高温劳动者的贡献,也客观分析因受疫情影响企业遇到的暂时困难;既谈及时发放高温津贴合情、合理、合法,又分析企业扣发、迟发、少发的原因、危害和后果。时评发出后,许多一线高温劳动者对党报为他们发声表示感谢,受到批评的企业也认为党报对他们的处境很理解,是善意理性的“及时提醒”。

2020年9月初,本报记者采访中获悉,截至8月31日,衢州全市低收入农户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建档立卡实际追踪调查到的低收入农户共82011人全部实现了同城乡居民同饮同质水的目标,达标率为100%。与此同时,全市农村规模化供水率从64%提升到了86%,大部分乡村实现了城乡同质供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事关人民福祉,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联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在乡村群众眼里,从“没水喝”到“喝好水”,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缩影,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了确保农村饮水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近年来衢州上下作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为此,《信安时评》及时推出了《“一碗水端平”彰显民生情怀》,时评把城乡居民同饮同质水,用老百姓口中的一句大白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为“一碗水端平”,深刻阐述了这“一碗水端平”,彰显的是党和政府“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百姓利益无小事”的庄重承诺和为民之心,是实实在在造福百姓的民生大事。这篇时评发出后,承担城乡同质供水工程实施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表示,这是对他们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早日让城乡居民“一碗水端平”,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同质供水,这是一项可载入史册的民生福祉工程,他们将再接再厉,不辱使命。许多用户表示,《信安时评》至今推出的50多篇评论,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跳和体温,体味到了作者笔锋常含的“热泪”和感情。这些评论,让党报同用户结成了心理“共情体”,使党报评论产生了无可抗拒的共情力。

猜你喜欢

衢州时评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衢州烂柯山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衢州“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好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