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和声手法分析
2021-11-26岳芳
岳 芳
一、概述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他生于俄罗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涉及范围很广,有歌剧、舞剧、交响曲、序曲、声乐作品、钢琴曲等许多体裁的作品,他的作品中体现着浓郁的俄罗斯的民族风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是“俄罗斯音乐之魂”,同时他的旋律以优美动听之称,被称为“旋律大师”。
这部钢琴套曲《四季》是柴科夫斯基在1875年,受到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主编贝纳德的邀请,在一年中的每一个月份写一首钢琴曲,柴科夫斯基的男仆到了每个月的固定时间便会去提醒他做这个事情。四季的背景是以诗歌为题材来写的,柴科夫斯基在这十二首钢琴曲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和声技法,同时也将自己的爱国情和民族情深深融入其中,所以柴科夫斯基不仅是一位古典兼浪漫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主义作曲家。
《四季》这首钢琴套曲作品的曲式结构基本都是带再现的单三部和复三部曲式,遵循着三部性原则,旋律多具有抒情性,这也符合柴科夫斯基的性格特点,他借用这十二首曲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乐曲的速度以行板和快板居多,他还为这十二首作品都加上了标题,这也是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中“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品。同时,这十二首钢琴曲描绘的是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作品中也多处运用俄罗斯的民间舞曲旋律,《四季》是柴科夫斯基的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
二、《四季》中的和声特征分析
(一)二度、三度和弦关系在离调模进、转调模进的运用
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有许多二度、三度的离调模进、转调模进,这种创作方式给音乐带来强烈的推动力,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发展乐思的方法,也体现了柴科夫斯基所独有的创作方式。
1、二度和弦关系的连接
在《二月——狂欢节》首部呈示段的9-26小节就有出现上二度和弦关系离调。此处的调性为主调D大调,和声从第9小节开始进行了一个上二度的离调,以各级和弦或者变和弦的副属和弦到副和弦的进行为模板,但是旋律在其中却没有进行严格的模进,和声走向为bAbB-c-C-d-e-#f-G,此处从bA,也就是从D大调的bD和弦开始,以一个小节为单位,进行离调,中间还进行了个别和声的强调,比如进行到第9小节的时候,离调和声进行到主调的D-T,为了强调调性,在此的D-t的进行了四个小节的重复。
同样的处理手法在《八月——收获》中部中段的第84-95小节也可以看到向上二度和弦关系转调。此处的调性从A大调开始,从第84小节开始,和声进行以两个小节为模板,进行了向上二度和弦关系的转调模进,或者以四个小节为单位,进行的一个上三度和弦关系模进,以各调的属五六到主和弦的进行为模板,调性为D-E-#F-G-A-b,不过它的旋律却是以四小节为一个模板进行发展,低声部也呈一个二度的半音上行c-d-#d-e-#e-#f-g-#g-a-#a-b,给音乐增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2、三度和弦关系的连接
在《十月——秋之歌》首段第13-14小节出现了向下三度和弦关系离调。此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呈示段,调性为d小调,和声从第13小节开始,进行了向下方三度和弦关系的离调模进,这里的高声部和中声部像是在对话一般,诉说着悲秋的哀伤之情。在《一月——炉边》首部中段的第14-16小节可以看到有向上三度和弦关系的转调模进。此处的调性为E大调,从14个小节开始,运用了三次向上大三度和弦关系的转调模进,强调SⅡ56—T的一种变格功能进行,调性依次为E-bA-C。
(二)调式交替及复功能的使用
调式交替的使用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平行大小调交替,主调与上方三度关系调的交替等三个方面。它们都是音乐思维复杂化的一种表现,使音乐的明暗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在大调中加入小调,使原本明亮的大调风格增添了一丝温柔和忧郁,在小调中加入大调,使乐曲变得更加明朗,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听觉艺术。在《十月——秋之歌》中段第17-33小节可以观察到平行关系大小调交替。此处的调性从主调的平行大调F大调开始,从第17小节到第19小节在强调大调的属主关系,之后开始转向自己的平行小调d小调,同样的在强调属主关系,从第26小节开始又转向F大调,整个中段就是在F大调以及d小调上的交替,最后以d小调的D7结束,把悲秋的凄凉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中蕴含的悲剧色彩的主要展现。《二月——狂欢节》首部呈示段中也运用到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此处的调性为D大调,从首段开始,音乐就给听众带来了明快,活跃的气氛,从第9小节开始有一个连续上行二度的离调,从第14小节起进行到属主关系,但并不是进行到大调的主,而是进行到同主音小调t和弦。
《三月——云雀之歌》中段的调性为g小调,从第11小节开始,出现了“b7”的持续音,这里可以认为是g小调的平行大调bB大调的主持续音,好似加入了大调风格,造成双重调性的效果,这也是一种复合功能的体现,给中段的发展增添了一种欢快明亮之感,同时在高声部的倚音的出现,仿佛在模仿云雀的欢快叫声,展现了云雀的活泼。
(三)线性进行
在《四季》中,柴科夫斯基也运用了很多的线性进行,线性进行在整体上给旋律带来一种持续递增或者持续递减的过程,有时还会有或同向,或反向的双层级进旋律线的出现,线性旋律的出现,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逐渐使用的一种风格,它弱化了和声,更注重旋律本身的流动性,给听众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带有俄罗斯音乐的典型二度进行的风格。
例如在《五月——清净之夜》首部呈示段的1-3小节中,此处的调性为G大调,从第1小节开始,伴随着一串串甜美幽静琶音的出现,低声部旋律在级进上行,为听众营造了一个安详的静夜,整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第3小节的高声部与中声部还有一个八度模仿的应答式旋律,带给人一种亲切感。
又如《四月——松雪草》首段1-8小节,此处的调性为bB大调,从第1小节开始,在高声部和低声部都有反向级进旋律的出现,使两个外声部更具独立性,音响更加丰满而且采用了柱式和弦加旋律的1/3结构,使旋律线条更突出,前八个小节展现了在春季俄罗斯的松雪草开始破土而出的情景。
(四)持续音的使用
在《四季》中,柴科夫斯基在持续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位置,再现之前属持续音的使用,尾声中的持续音,呈示段(呈示部)的持续音,还有一种持续音是在小调上建立的三音持续音,造成双重调性的效果。由于建立在主调的主持续音或者属持续音的长时间保持,所以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稳定调性,奠定主调的地位。
在《七月——刈者之歌》呈示段的1-12小节,此处的调性为bE大调,从乐曲的开始低声部采用主持续音,以主属关系为主,结束于14小节的主和弦,巩固主调调性,之后调性转向C小调,旋律转向中声部,旋律开始变得紧凑起来,仿佛是收割者们在短暂的休憩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低声部采用主和属的交替持续,结束于第21小节。
(五)终止式的运用
在终止式的运用方面,柴科夫斯基也喜欢运用变格终止补充的创作方式,在一月、二月、四月、七月、八月、十月的乐曲最后结束或者尾声中都有体现。同时柴科夫斯基在一些乐句的结尾处,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终止方式,例如在K46和D7之间加入一些其它的和弦进行,使终止更有新意。在终止中,还会出现和弦的延迟解决,也就是浸入式终止,在六月的首部和中部衔接处和十月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使乐曲整体衔接的更加紧密。
《十月——秋之歌》50-56小节运用了变格补充终止,此处为乐曲的尾声部分,是在主调完满终止之后进行的一次变格补充,主调为d小调,在主持续音的基础上,运用t—Ⅱ7的和弦交替连接,强调变格终止的特点,力度由PP—PPPP逐渐减弱,旋律停止在主和弦三音“4”音的不完满终止做结束,旋律多级进,给听众带来淡淡的哀思。
在《六月——船歌》首部呈示段中,调性位置为g小调,从第四小节开始,和声为t6—sⅡ56—K46—b3DⅦ7/D—t--D7—t,为第一个乐句的半终止,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在K46与D7和弦之间加入了b3DⅦ7/D—t这一和弦进行,从第4小节后半拍开始,旋律便开始交替出现在高声部和次中声部,好似在对话一般,在第五小节的半终止处K46与D7之间的次中声部加入的旋律,也是在承接第4小节后半拍的旋律,柴科夫斯基在此加入的和弦进行,使终止式变的更有新意。同样的在《六月——船歌》30-32小节使用了浸入式终止,此处为首部的结束和中部开头的部分,从第30小节开始,和声进行为SⅡ7—D7—t—sⅡ6—K46—DⅦ7/D—D9---T。但是,最后主和弦出现的位置是在中部的开头,最后的主和弦延迟解决到中部,使旋律更加流畅。
(六)和弦外音的使用(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
和弦外音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和弦外音的作用有很多,使乐曲更连贯流畅,在相对安静,温和的行板,慢板乐曲当中,柴科夫斯基做和弦外音时,使用的级进旋律,音程度数小的旋律较多,在相对活泼,激昂的乐曲中,使用的跳进多一些,同时配合着像三连音,切分,附点这样的节奏,使旋律更欢快。笔者在此以《十月》当中的一小部分片段为例。
在《十月——秋之歌》首段5-8小节中,调性位置为主调d小调,从第5小节开始,有许多和弦外音的出现,构成许多线条画的进行,正是这些和弦外音的出现,才使这首乐曲听起来如歌如诉,沁人心扉。
(七)重属和弦,副属和弦,变和弦的使用
重属和弦和副属和弦的使用,使旋律更具倾向性,重属和弦是所有稳定的离调和弦中倾向性最强的和弦,在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中,副属和弦和重属和弦的运用还是相对较多的,多用在再现前或句末。变和弦也是柴科夫斯基常使用的一种和弦,它所带来的特殊音响,更具新意,变和弦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增加紧张性,使其倾向尖锐化,使对比变得更加强烈。
在《六月——船歌》中部45-51小节,此处为再现部之前的最后一个乐句,调性为G大调,第一小节从主和弦开始,可以看出,从第四小节开始,和声开始变得紧凑,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属和副属和弦琶音,使矛盾达到顶峰,期待再现。《一月——炉边》中部中段41-45小节中,此处为中部中段的第二句,这里的调性从C大调开始,这里只有两个和弦的交替,b5D34---T,增六和弦到主的进行,其中的D7和弦五音“2”由于变成“b2”,向主和弦主音“1”音解决的倾向性变强,使紧张性加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柴科夫斯基用他独到的和声技法与曲式、节奏、旋律、调性相结合,不同的月份采用不同的创作风格,例如在《八月——收获》这首曲子中,作曲家在呈示部分采用快速变幻的节奏来展现繁忙的收割之景,中部的音乐放缓,好似在表现人们在劳作过后休憩时的景象,之后的再现,作曲家带着我们重新返回到俄罗斯人民忙碌的农活收割工作中。整首曲子的在快速变幻的和声和节奏,带再现的曲式的使用上都恰到好处。同时,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能感受到浓郁的俄罗斯风味,虽然他不是一位完完全全的民族派作曲家,但是在他的音乐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俄罗斯民族的热爱,他将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派风格完美融合,在创作当中有融合一些经典的俄罗斯风味民歌。在《四季》中,作者有对风景、俄罗斯的特色植物—松雪草、以及很多的氛围来进行描写,比如“一月—炉边、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等,为我们展现了俄罗斯的四季景象以及俄罗斯人民活泼、奔放、淳朴豪迈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来看,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总是能抓住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一抹情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将自己的情感几乎全部寄托在了作品里,在他的作品中,对人、事、物的描写都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歌颂自己民族的作曲家,他让俄罗斯音乐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使俄罗斯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