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猪生产如何实现无抗养殖

2021-11-26万遂如

养猪 2021年3期
关键词:猪只无害化养猪场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目前,养猪生产在饲料禁抗、养殖减抗、食品无抗的行动中,如何实现无抗养殖,以确保养猪生产安全,提供无抗的优质动物性食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的健康,这是广大养猪场(户)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抗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技术体系,在种源净化、做好疫苗接种、饲料营养、生物安全、良好饲养环境、科学防控疾病与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条件下,养殖过程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作为促生长保健剂的一种健康生态的饲养方式。养猪场(户)真正能做到无抗养殖,不仅可以有力促进养猪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转型升级,而且能有效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就养猪场(户)如何实现无抗养殖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户)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 养猪场的种源要优质

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国家制定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管理办法,以及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培育出202个畜禽新品种,其中猪品种就有40个。同时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许多新的畜禽品种,进行畜禽改良,畜禽良种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对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引进国外的良种后没有很好地进行选育提高,结果造成品种退化,出现了“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问题。种猪品种要多元化,不但要养“洋三元”猪种,还要养地方猪种,养地方猪与外源种猪杂交的“土二元”和“土三元”猪。对种猪的要求是生产性能好、产仔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抗病力与抗应激能力强等。因为,只有种猪群品种优质,才能繁殖健康优质的仔猪,这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要努力培育中国的优良品种的种猪,做到外来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国际化。猪场引进种猪一定要从国家级种猪场引种,并注意种猪的系谱。种猪一定要符合本品种的特征,无明显缺陷。尽可能不要从多家猪场引种,避免增加带入多种病原的风险。从国外引种一定要在现地考察猪群,并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和口岸检疫,不合格者不准引入。种猪选好后要用彻底消毒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场后放入全进全出经彻底消毒的隔离区猪舍饲养,并检疫1个月。除进行临床检查与相关的病理学检查之外,还应采血及其它分泌物进行实验室检查,比如应用荧光抗体技术、RT-PCR、核酸探针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病原体,阳性者一律淘汰处理。健康者补注1次疫苗、驱虫1次,然后转入后备种猪舍饲养管理。

2 饲料营养的配制技术

无抗养殖对饲料营养配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准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还要求饲料有一定的促动物生长和防控疾病的功能。饲料是保障猪只生命活动、健康生长、提高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饲料费用占据养猪生产总成本的60%~70%。猪的营养需要是科学配置猪饲料的基础,猪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科学搭配、尽可能使用低氮饲粮和氨基酸平衡饲粮,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用量,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在目前饲料中禁抗的前提下,要大力提倡使用生态营养饲料,因为生态营养饲料是为解决畜产品公害和减轻畜禽粪污对环境造成污染问题而设计的,它具有消化率高、改善饲料品质、营养变异小、易于吸收、效价高、无有害残留、毒副作用小、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在生态营养饲料调制中,适当减少猪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使用合成氨基酸,可使氮的排放量减少40%。同时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在猪饲料中可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饲用酶制剂、饲料酸化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制剂、功能性蛋白小肽、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这些饲料添加剂使用可稳定猪的肠道菌群,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减少氮、氨、磷等元素的排放量,增强猪只免疫力、替代抗生素防控疾病的发生、保护猪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作用。

生态营养饲料要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原料,使用含有较多可溶性纤维的原料,易消化的脂肪和淀粉,减少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原料。按照饲料营养物质成分进行合理科学的配比,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物质缺失或者过剩。对饲料原料要进行科学的膨化和颗粒化加工,尽可能保存原料营养成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卫生,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增强猪只的消化能力。目前饲料制粒延时灭菌技术在饲料生产中被大力推广使用,已取得可喜的效果。美国有关研究报告认为,把饲料中的微生物降到最低数量级是无抗养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养猪场应实行分段式饲养,根据猪只不同的生长阶段与生产环节对饲料营养物质的需要和营养标准选择生态营养饲料,可有效提升养猪生产效率与社会效益。

猪场的饮用水要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提倡饮用中性或者弱碱性水,可选择富含矿物质及无重金属物质、寄生虫与病原体污染的地下水,并增加净水过滤环节。水箱、饮水管线与饮水器等每季度用二氯异氰尿酸粉、二氧化氯、有机酸、碘制剂等消毒剂进行浸泡6个小时后,再选用高压冲洗或超声波冲洗或高浓度酸制剂冲洗,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3 全方位维护好猪的胃肠道健康

全方位维护好是指胃肠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菌群、免疫抗炎功能平衡以及破坏胃肠道的毒素等胃肠道健康相关要素。猪的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健康胃肠道涉及许多生理功能成分,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宿主代谢、能量产生,平衡肠道微生物群、黏膜层、屏障功能和黏膜免疫等。因此,胃肠道的健康和免疫功能强健是猪只健康的基石。在养猪生产中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对胃肠道的侵害,可引发猪只发生胃肠炎、腹泻、胃溃疡、消化不良等;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与饮用不合格的饮水,引发霉菌毒素中毒;饲料营养不全、品质低劣、造成猪体营养缺失,影响肠道黏膜系统的发育、功能低下;滥用各种药物与抗生素,导致猪只肠道内菌群严重失调;饲养环境污染、气温突变、高热、寒冷以及饲养管理不良,造成各种应激的发生等,都会严重影响到猪只胃肠道的健康和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的低下。因此,养猪生产中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粪污无害化处理,防寒保温,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与不合格的饮水,禁止滥用各类抗生素等药物,全方位维护好猪只胃肠道健康。目前,在养猪生产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应结合猪场生产实际和猪群的健康状况,可选用能抑制肠道致病菌及有害菌的特异性、功能性强的益生菌,比如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CGMCC NO.2994、产细菌素的枯草芽孢杆菌LFB112、免疫抗炎肽、抗菌抗病毒肽、免疫解毒肽、灵芝免疫多糖、微生物发酵饲料以及中草药或植物提取物、毒素吸附消除剂等。通过拌料饲喂或饮水口服,具有维护猪只肠道菌群平衡,助力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肠道形态驱动与增强肠道黏膜系统的免疫功能。只要保护好猪只胃肠道生理状态的平衡与稳定,猪只的胃肠道就一定是健康的。

4 建立完整的生物安全体系

在无抗养殖生猪的条件下,一定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动物生产中防控疾病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猪场既要防止猪场外的病原体侵入猪群与病原体在猪群中传播,又要防止猪场内的病原体向场外传出扩散疫情。关键是要彻底消灭疫病的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净化种源、保护好易感猪群、提升其免疫力与抗病力。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要做到:①首先要结合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猪的动物福利与环境保护,按照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的规定与要求认真选好猪场的场址,并进行科学的建设设计与合理布局,安装设备。按照生产区、隔离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无害化处理区等根据相互隔离的原则,独立建筑场区;②生产区应采取多点式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③加强猪场内外环境的管控,特别要科学控制好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卫生、光照与噪音等对猪只健康与生产产生的影响。应采用电能驱动空气能设备进行温度调节(空气能设备具有加热水、取暖、除湿、降温、空气滤净等功能);还可使用空气能设备、加湿器、喷雾等进行空气湿度的调节;采用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化光照设备,调节光照强度和时间;采用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化通风设备,进风口采用过滤系统,对空气进行净化;使用生物除臭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对猪舍进行空气除臭和净化等;④猪舍外环境要进行绿化,设置隔离林与防风林带,净道与污道分开,道路两旁种草或植树;⑤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保持清洁,干燥卫生。目前有不少养猪场利用高效防御物质益生菌喷洒猪场,优化养殖场空间的微生物生态,这种新型的生物防控新技术比单一使用化学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效果要好;⑥养猪场要定期进行杀虫、灭鼠与驱虫;⑦驱赶猪场的鸟类,禁止在猪场内饲养其他动物;⑧粪污无害化处理,污水达标排放,资源化利用;⑨饲喂生态营养饲料与生物饲料添加剂,饮用符合国家饮用水质量标准的饮水;⑩非生产人员严禁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与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之前要经淋浴室彻底淋浴后,更换消毒工作服、鞋、帽等方可进入生产区工作,不准串舍流动。

5 科学防控猪的疾病

在无抗养猪生产中要高度重视猪场疾病的科学防控,重点应做到以下几项工作,以确保养猪生产的安全。

5.1 认真做好猪群疾病的检疫与监测工作

猪群的检疫是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猪只进行疫病检查,以发现病猪及隐性感染猪只,这是防控动物疫病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养猪场引进猪只时一定要认真做好产地检疫或口岸检疫,防止由引种而带入病原体。引进猪只到场后要在隔离舍饲养并检疫30天,全面做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猪群的健康。平时生产中猪场要坚持有计划地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与疫病监测,以便系统科学掌握猪场疫病发生与流行动态和危害程度,为猪场制定和调整相应的疫病预防与防控技术,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做到疫病防控心中有数。猪场每半年或每季度进行1次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每年进行1次抗原监测。对检测与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疫苗免疫抗体水平处于保护线以下,应及时补注疫苗;如监测检出隐性感染的阳性猪只,坚决淘汰处理,并进一步净化猪群,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确保猪群的健康。

5.2 科学地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提高其特异性免疫力

科学地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场发生疫病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措施,也是防控猪群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养猪场一定要根据当地猪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结合猪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猪场疫病免疫抗体检测与疫病监测评估结果,以及疫苗的性质和作用,制定科学合理又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免疫接种。接种疫苗的种类与免疫的次数不要过多,不要过度依赖疫苗。同一种疫苗不要使用多种不同毒株的疫苗反复实施免疫接种,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也不要反复多次接种疫苗。这样不仅会导致不同的疫苗毒株之间或者与野毒之间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型的强毒株,还会导致猪场疫病的发生与防控更加复杂化。不要盲目滥用疫苗实施免疫接种。实践已证实,接种疫苗的种类过多、接种次数频繁、注射疫苗剂量过大或任意减少疫苗使用剂量等,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降低猪只的免疫应答,导致猪体产生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甚至产生副作用,最终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养猪场重点要做好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乙型脑炎、病毒性腹泻、喘气病、链球菌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蓝耳病疫苗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最好是使用灭活疫苗,细菌性疫苗尽可能少用,通过抗生素替代品保健预防可达到防控目的。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比如目前养猪场使用较好的制剂有猪用转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4等。免疫增强剂使用剂量为仔猪每头每次0.5毫升、大猪每头每次1毫升。免疫增强剂可与弱毒活疫苗混合肌注,与灭活疫苗(死疫苗)则分别肌注,不能混合使用。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可有效快速提呈抗原,激活免疫细胞的应答,使动物产生抗体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保护时间延长,降低免疫接种应激反应,减少免疫抑制与免疫麻痹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5.3 重视保健预防,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对猪群实施保健预防,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力,这也是防控动物疾病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养猪场要根据当地猪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季节,结合猪群的健康状况、不同的日龄、不同的生产阶段和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制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保健预防。其目的是要提高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提高猪只的生产性能,防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养猪场的猪群实施保健预防可以不使用抗生素类与激素类药物,应用中兽药制剂和抗生素替代品即可达到预防效果。目前养猪场实施保健预防使用的制剂有:①中兽药制剂,比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柴胡多糖、鱼腥草多糖、穿心莲多糖、甘草多糖、板蓝根多糖、清开灵等制剂;②细胞因子制剂,如基因工程干扰素、动物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MHC-Ⅱ类分子、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等;③生物抗菌药物,如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植物内生菌等;④生物饲料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制剂、酸制剂、酶制剂、功能性蛋白小肽等;⑤营养类制剂,如功能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葡萄糖、维生素等。以上这些制剂均具有抗病原体、抗应激、抗氧化、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功能,不产生耐药性,无药物残留,不污染环境,安全性高,使用效果确切等特点,可替代抗生素使用,具有保健与营养功能。

6 猪场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养猪场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病死猪只、污物、污水、医疗废弃物、厨余垃圾及其它生活垃圾等。猪场不准从场外购买猪肉食用,厨余垃圾禁止饲喂猪只。医疗废弃物、厨余垃圾及生活垃圾等除可回收的(消毒后再用)之外,其它的一律焚烧或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只、死胎及胎衣等严禁随意丢弃或出售,并按照《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采用深埋法、焚烧法、高温高压化制法和堆肥发酵法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粪污无害化处理,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中规定的技术标准与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做到资源化利用。粪污干湿分离清出后运送至位于猪场下风方向的贮粪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常用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有:粪污全量还田模式、粪污堆肥利用模式、粪污能源化利用模式、粪便饲料化利用模式等。这些技术模式的运用要从养猪场生产实际出发,结合猪场养猪数量、生产规模、环境条件等因地制宜选用。目前,有的养猪场将粪污集中于贮存粪池中自然发酵,然后作有机肥直接还田,多为种养结合;有的通过沼气工程进行处理,沼气作能源用于照明、发电,沼渣与沼液直接还田利用;有的用粪污生产有机肥料还田利用等。猪场的污水经过固液分离机干湿分离后酸化调节池,然后进入红泥塑料反应器进行厌氧处理,厌氧出水经调整池调整生化性进行好氧处理,再经生物滤池达标排放。

7 要全面提高管理能力与经营水平

畜禽的无抗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技术体系,是由科学技术与科学的饲养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它不仅要靠现在的科学技术和替抗产品,而且要有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的。因此,养猪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努力学习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掌握现代生态养殖养猪技术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与经营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好养猪场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与标准的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定期检查,落实奖惩。工作重点是管理好员工、管理好养猪生产、管理好饲养环境。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生活与福利,尊重科技人才,并定期对员工组织技术培训、学习现代化生态养猪技术,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用科学技术培育人,用规章制度管理人,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工作、施展才能、快乐生活的平台。通过参加生产的员工去管理好生产、管理好猪群、管理好饲养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无抗养殖、健康养殖,进而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8 结束语

无抗养殖与生态养殖,这是当前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定要坚定的向前走下去。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应用微生物发酵饲料、酸化制剂、酶制剂、益生菌制剂及抗生素替代品饲喂猪只,配合科学的饲养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防控疾病技术,做到了无抗养殖。我国从2020年开始在饲料中禁抗、养殖过程中减抗,并积极开展研发绿色安全无抗饲料饲养技术,包括研发饲料加工新工艺、抗病防病用的抗生素替代品、饲养饲喂新技术等。构建畜禽无抗饲料饲养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的全程无抗饲养,生产安全、绿色的优质畜禽产品,以保障养殖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只要广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养殖企业共同努力,在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定能实现无抗养殖,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的“无抗食品”。

猜你喜欢

猪只无害化养猪场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汉源山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2020.2.18 农民日报)
提升猪肉供应保障能力
猪的疫病监测与养猪场疫病防控建议探寻
“二氧化碳荒”愁坏英国养猪场
治污关停养猪场这可不是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