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经验与展望
2021-11-26李美芳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
李美芳/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
2021年6月出台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统筹馆(室)藏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1]微视频[2]又称“短视频”,特点是“微”“形象”“深入”“有趣”[3],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碎片化时间观看习惯和移动终端特色,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利用的生态需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和下属事业单位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以下统称“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拥有拍摄、剪辑、配音等专业人才和设备,充分发挥音像制作优势,独立自主制作多部原创微视频,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服务抗疫、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其中微视频《兰台战“疫”记》,生动讲述广州档案部门服务抗疫大局的担当和作为,2021年从全国21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组织评审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档案系统百部优秀微视频作品,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作品。
以“微视频+档案”在知网进行主题、篇关摘、关键词、篇名中检索,剔除新闻报道文章,发现截至2021年7月底,从档案视角对微视频研究的论文仅6篇,主要对微视频视觉传播[4]、短视频平台建设[5]、微视频服务内容[6]、微视频档案数字化建设[7]等方面开展研究。与理论领域研究稀缺不同,各级各类档案馆工作基本都涉及微视频创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征集活动,国家电网微电影《阿体拉巴》获国际档案理事会最高奖[8];《中国档案》杂志评出的2019年十大新闻中微视频占了三项[9];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档案局组织多项微视频征集活动。总之,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实践研究较少,且缺乏微视频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研究,缺乏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提升研究,与档案实践工作中的重要程度不相称。本文抛砖引玉,试图做些探索以推动更多实践创新。
1 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的策略分析
借助SWOT分析框架,对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工作的优劣势、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综合档案馆有馆藏资源优势。馆藏是微视频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部分馆藏声像档案资料经剪辑可直接成为微视频的构成内容。馆藏资源往往是区别于其他创作者的优势和特色。此外,综合档案馆有一定的微视频传播渠道优势。综合档案馆常年举办展览、活动,对外场地、渠道为微视频提供播放平台。大部分馆缺乏视频制作专业人才、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服务大局的反应不迅速等是微视频创作的短板。全面深入挖掘相关馆藏,整合碎片化馆藏信息,持续进行高质量内容创作等是难点。微视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国内已有多个较成熟的微视频平台、微视频生态渐趋成熟等,这些构成良好的外部条件。大众对综合档案馆根深蒂固的封闭“机关大院”刻板印象、知名度不高、档案的机密性限制了档案微视频的素材来源、档案材料相对分散与档案微视频实际利用相对集中的矛盾导致微视频素材收集任务重等,给综合档案馆微视频创作带来一定挑战。档案馆与纪念馆、博物馆、地方志馆等文化和历史记忆机构存在一定竞争关系。部分历史人文类非官方自媒体的微视频制作精良、叙事多元、受众基础好。综合档案馆如何输出有竞争力的微视频,是很现实的挑战。综上,优势多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综合档案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参与到微视频传播大潮中。部分综合档案馆缺乏微视频制作人才和设备,可通过合作创作或委托创作开展。化挑战为机遇,加强与其他文化和历史记忆机构合作,加强与其他竞争主体合作,在素材收集、制作、传播渠道等方面互通有无,在合作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优势。
2 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充分运用SWOT分析,扬长避短,化挑战为机遇,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普适性的经验。
2.1 坚持“内容为王”,高度浓缩精华。综合档案馆切切实实服务大局的工作实践和丰富的档案工作声像资料为微视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但微视频必须高度提炼最精华内容,集中展现“干货”,才能充分发挥传播价值。长期以来,档案馆较缺乏对档案工作与档案人自身的记录。入选全国档案系统百部优秀微视频的《兰台战“疫”记》,创作初衷是记录并传播档案人服务抗疫大局的工作事迹。该微视频提炼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服务抗疫的两大亮点:一是整合资源,全方位留存抗疫记忆。第一时间编制抗疫资政参考为决策服务;迅速大量拍摄疫情下的城市面貌变化;收集2000多份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手印(含1号钟南山院士手印);设立“口述历史——抗疫战士”项目,采访抗疫医护人员等131位“抗疫战士”,采访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为华南之首。二是协同联动,提升湾区档案工作效能。以点带线,以口述项目带动档案征集,促进1.5万余件疫情档案征集;以线促面,发挥对粤港澳大湾区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带动完成深圳、珠海、中山等城市30名“抗疫战士”口述档案录制,助推湾区档案工作提质增效。提炼而成的两大亮点高度浓缩在4分22秒的微视频中。2020年底,该微视频推出后,得到市民高度认可和同行好评,成为日常接待参观的必看片,有效宣传了档案部门服务大局的成效。
2.2 突出“档案特色”,讲述档案故事。具有档案特色,既是档案微视频与其他微视频之最大区别,也是档案微视频生命力所在。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应考虑场合、观众和时空限制等因素,尽可能用上档案元素,如画面素材上多用原始真实记录,语言文字上引用档案中的原文进行叙述表达,体现“档案味”。突出档案特色,不仅可达到宣传档案工作的目的,更可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充分运用“四史”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制作微视频《英雄儿女向秀丽》,运用馆藏向秀丽入党志愿书等档案,讲述广州何济公药厂女工向秀丽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画面细节上运用档案盒、档案原文等突出“档案味”。创作微视频《档案话百年 广州再出发》,运用大量馆藏广州历史档案资料精要回顾广州百年来的历史成就,激励羊城儿女奋进新征程。部分珍藏拓宽人们的认知边界或颠覆人们的认知,产生非档案部门难以企及的社会影响力,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中央档案馆推出12分钟完整版的开国大典彩色微视频,央视微博“中央档案馆发布开国大典彩色影像视频”一文一度位居微博热搜榜第2位,24小时浏览量达到3.2亿[10]。
2.3 积极“协同互通”,拓宽更多可能。创作中“协同互通”,以微视频为支点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协同合作,不断探索档案开发利用新边界。在微视频创作的所有环节都可“打开大门”,尤其在微视频素材收集上常需“四方寻访”。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创作《英雄儿女向秀丽》时,向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收集了不少向秀丽的珍贵素材。也与有关单位在拍摄环节合作,制作“广州红色档案”系列40集微视频。又如浙江省嘉兴市档案馆联合浙江日报社嘉兴分社、嘉兴银行等单位拍摄“百年百忆”系列微视频[11]。中央档案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传播渠道上互促,制作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12]。
多措并举把微视频推向公众,让社会检验创作的质量和成效。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短视频征集评比活动。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多次参与全国性微视频征集评比,包括参与国家档案局“凝百年之辉,筑兰台之梦”主题微视频征集活动、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和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等联合开展的“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网上征集展示活动等。通过全国性比拼、同行评议等检验微视频质量,提升微视频影响力。另一方面,主动面向广大市民展播。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在一百多部馆藏红色声像档案资料基础上剪辑出多部党史学习教育微视频,整合成《党史学习教育声像档案》系列,供广大市民免费观看,让微视频创作在观众反馈中不断完善提升。
综合档案馆将档案事业与社会潮流紧密相连,微视频在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同时也存在微视频数量和质量待提升、档案特色不够强、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3 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展望
一是围绕中心大局,提升服务创新力。综合档案馆创作微视频服务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既是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档案回应能力等档案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业务拓展和服务创新的机遇。未来,综合档案馆应紧抓微视频风口,加大重视力度,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创造更多微视频精品。
二是立足馆藏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档案馆是档案信息的“集散地”,各类档案馆在历史、地域、规模和性质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13]。立足馆藏特色,通过档案的“稀”体现档案微视频内容的“贵”。让微视频为档案馆宣传“担当”,把微视频作品打造为业务品牌,凸显核心竞争力。
三是丰富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微视频只有经过良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价值。目前微视频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除在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自营平台充分展播外,还可尝试与学习强国、著名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秒拍等)、视频网站(优酷、腾讯、搜狐等)合作,扩大微视频传播影响,让档案部门创作的微视频“出圈”,切实把档案信息传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