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音乐研究综述(2010-2020年)

2021-11-26曹嘉欣

黄河之声 2021年2期
关键词:萨满满族音乐

曹嘉欣

满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过程。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是满族音乐萌芽产生的时期,女真是满族音乐的发展阶段,清代是满族音乐的交融、繁盛时期。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历史较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满族音乐。由于满族音乐形成与发展受不同时期满族文化和满族共同体历史变迁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整体化研究,也有利于了解其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概况。作为一个人口较少却能统治众多汉族的民族,不断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为自己所用是满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因。所以对于满族音乐进行研究不仅有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CNKI 文献资料库中根据“满族音乐”、“满族音乐文化”进行了主题检索。找到相关期刊论文250 篇,学位论文22 篇,其中研究1997 年出现一个研究小高潮,其后一直研究不多。直到2009 年后呈波浪式增长。其中研究音乐舞蹈本身的文献占总数的83.77%。文献来源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进一步检索发现硕士论文9 篇,博士论文3 篇。除了关于满族音乐整体的概述其中更多的针对满族民歌和萨满音乐展开相关研究。现就我国学者对满族音乐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有关满族音乐的概述以及音乐本体相关研究

总体来说,对于满族音乐研究相对丰富,主要集中于满族民间音乐研究、区域满族音乐现状研究以及仪式音乐研究。

研究满族民间音乐的学者,例如曹杨,颜铁军针对嫩江流域三家子满族民歌进行了田野考察,试图证实满族民歌是否还有所遗存。笔者根据满族老人们的叙述与表达动机,揣摩他们的心态,结合对他们行为的理解,分析三家子满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本状况。分别是民歌演唱碎片化、民歌传承逐步断裂。这种满族语言之危机、民俗之变迁、民歌之遗忘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但通过笔者的田野考察得知,在黑龙江三家子等地仍有满族语言、民俗、民歌的遗存,这给满族音乐文化再生以希望。①张丙娜则是针对明清时期这个特定时期的满族说唱音乐进行研究,其中说唱音乐形式主要有:八角鼓、子弟书、牌子曲、岔曲、热河五音大鼓、神不闲等传统音乐形式。

区域研究中,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王琳从乌拉满族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三个方面研究乌拉满族音乐的人文环境;通过“萌芽期”“鼎盛期”“浩劫期”“拯救期”四个阶段,结合乌拉满族人聚居地的变迁,介绍了目前乌拉满族音乐流布的基本概况;研究乌拉满族的唱秧歌表演等乌拉满族音乐形式及风格,挖掘散落民间不为人知的乌拉满族音乐形式及其独特的演唱风格;通过乌拉满族音乐与吉剧、东北二人转等音乐形式的比较,揭示乌拉满族音乐对东北地方音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最后结合当前乌拉满族音乐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乌拉满族音乐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林代鑫对于吉林省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形态;萨满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萨满音乐文化的现状与传承进行研究。陈吉风更是对于吉林省满族音乐的分布概况和近年来的研究发展状况以及保护与传承状况进行研究。曹宏伟、韩立民则是针对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满族音乐的特征以及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进行研究。

对于仪式音乐的研究,则是地域性突出。其中张春博、吕晓东、刘天怡等研究者都分析了满族萨满仪式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乐器、唱词和音乐结构,以及萨满仪式音乐的社会价值。王晓东也对于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乐基本特征包括乐器、节奏、音列类型、唱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田小书则针对吉林的习俗及仪式音乐包括婚俗、育儿、祭祀三大类进行总结,尤其是九台满族罗关氏家族祭祖仪式音乐,从它的起源、祭祀仪式乐器的功能、节奏特征、音列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九台满族罗关氏家祭活动保留了众多原生态的祭祖仪式音乐,在其家祭过程中的跳饽饽神、跳肉神、背灯、祭天、换索等仪式,都有丰富多彩的歌舞内容,是研究原生态的满族民间音乐、舞蹈的珍贵素材。并且在祭祀活动中,神歌、对话均用满语,是研究满族语言尤其是满语口语的珍贵活态资料。②

二、有关满族音乐在学校应用的研究

结合相关文献,关于在学校应用研究,学者们主要从现状和对策和实践理论方面研究为主。现状和对策研究中孙作东、徐敦广指出,由于音乐在高校中地位一直不高。生源的增加导致教师负担不断增加,对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校已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必修课出现,但没有作为核心课程存在。近年来兴起的活动社团等也少有涉猎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杨巍还分析由于学校采用的是统一的人音版教材,与一些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难以将满族民间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专业具体的教学当中。并且很少有学校会将音乐教育与地域音乐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并给予较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从而导致对满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无从谈起。③在对策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设想首先需要从学校方面,树立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开发和编纂特色地域音乐教材设置特色课程。在课堂外开设社团和实践活动供学生巩固和增加兴趣。另外教师人才的培养是实现高校音乐文化与满族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发酵剂,提升东北地区小学音乐教师对满族音乐传承的意识刻不容缓。

实践研究中,王琳、王松论述了满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意义,不仅推动了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还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重点探索了如何在高校有条件、队伍和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将满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开展音乐创作实践并在舞台上推广和宣传。栾兰在<高等音乐专业开展满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文中还对满族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和文化价值进行总结。其中根据史料反映出满族音乐以反映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旋律质朴,节奏棱角分明,音乐性格坚定有力,这些艺术特征在当代音乐工作者所收集整理的满族音乐中都得以映证。在满族音乐发展的全历程可以看出,它既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又具有自身民族的特殊性。其萨满祭祀音乐也是满族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世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他研究中,褚晓东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乐器种类的充实、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以及如何增强高校音乐教育的民族特色四方面分析了满族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姜勇、崔殿钧、罗曼分析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是满族民间音乐在校园传承的基本途径;构建多元体系是满族民间歌曲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建立满族音乐资料库、强化师资力量是满族民间音乐在校园传承的必要途径。

三、有关满族音乐如何保护传承创新的研究

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题词,学者们对如何保护与传承濒临灭绝的满族传统音乐研究相对丰富,并呈现地域性特点。其中总体论述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满族音乐的研究较多。

孟璐、高玉侠、程丁等一众学者针对在全球多元化的音乐格局中,满族音乐在传承与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汉族音乐文化特质,以至逐渐失去自身的色彩的现状。给出了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充分发挥风景文化旅游区等的作用。韩雪还提出开发满族音乐产品,发行满族乐曲加大满族文化的宣传力度,推动满族音乐的发展。并通过与高科技结合,结合民族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满族音乐文化的品牌优势。田军建议要掌握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内容才能实现满族音乐的有效传承。并鼓励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传承人多做贡献,通过政府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传承人对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调动积极性。④葛丹认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立法的保障,法制的建设会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有制度化。⑤还应该对于满族音乐传承人加以保护和支持,并且发挥公共艺术设施的功能建立满族音乐、文献、视频的资源库。

同时学者们还对一些满族人民聚集地的音乐如何传承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其中王晓东2012 年对吉林九台满族萨满仪式音乐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除依赖于萨满的“口传心授”传承之外。另一途径,是依靠《神本子》的留存状况决定萨满祭祀仪式的传承情形。其《神本子》的传承方式分为乐器演奏方面:通过萨满对弟子的“言传身教”;神歌演唱方面:通过萨满对弟子的“口授”传承。2019 年又对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乐的传承和流变进行了考察。发现萨满祭祀仪式音乐已发生了相应的流变。表现为由于乐器来源的原因导致的萨满乐器神圣性的消逝;由于满语濒临失传记录的歌词又无法认全导致萨满神歌的唱词流变以及歌曲出现抒情性、娱乐性转化的情形;以及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现出仪式音乐功能为家族与市场共同服务的双重性。而在“非遗”主题下的传承也从神选到族选最后到人选传承人,使得萨满人数由一人变至多人。而对于黑龙江地区的满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怎样进行保护与传承,例如孟璐、张沛威、隋心分析可以由满族音乐文化这一种产业带动多种产业共同发展。韩利民和杜鹃则认为政府应该大力推动景区或者民俗村附近建立相关的文化博物馆以及音乐作品展览,让游客意识到此种文化正在渐渐濒临消失的状态;并大力的进行萨满音乐文化的宣传,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来进行宣传。⑥

四、有关满族音乐的其他方面研究

从研究文献看,关于满族音乐的研究除上述的三大方面外,还有少数研究者对满族音乐与其他民族或艺术类型融合的进行了探究。综合相关文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融合。李超总结了民间音乐满汉互为融合的形态主要有分为:(1)音调融合比如说:萨满歌曲、儿歌、“那空齐”(小调)三种;(2)曲调变化,比如隐现于另一个音区(移位),或将原来的演唱曲调,变化为纯器乐伴奏的“过门”音乐⑦;(3)整体结合,将完整的曲调完全吸纳进来。蒋诗和王晓东都分别分析了满族音乐对于东北地区的东北大鼓和二人转都具有的深远影响,首先东北秧歌的行当分工与满族萨满跳神紧密相联。根据《黑龙江志稿》记载,满族萨满祭祀仪式最初由男、女二人主持,而满族萨满音乐又是东北地区的原生性乐种。显然东北秧歌的男、女行当分工正是来源于此。⑧同样满族的萨满说唱对东北大鼓在创作、表现形式、体彩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东北大鼓的形成中一部分延续了子弟书的表演风格,在唱腔特点上继承和发展了子弟书原有的特点,并在一段时间内加以丰富。另一部吸收了东北民间音乐的精华,将东北的一些民歌小曲与子弟书及东北地区的民间曲艺相结合。既体现了东北地区热情豪放的民间乡土气息,又有子弟书曲调及唱词的儒雅精辟。⑨高秀竹就吉林地区从众多满族音乐中选取组成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满韵清风》演出,乌拉街满族发祥地等旅游资源为例。分析吉林地区满族音乐与旅游产业是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满族音乐的各类研究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实践研究大多属于田野调查,缺乏理论知道的实践活动。理论研究则是模式化情况较为严重,对于满族音乐的应用研究缺乏指导意义。总体概述研究内容大量重复,相互借鉴较多,缺乏创新性。第二,对于满族音乐在学校的应用以及保护与传承研究大多较为片面,属于从宏观角度自上而下的给出的策略缺乏实践性,脱离现实缺少深度。第三,研究内容方面,满族音乐研究涉及总体论述、在学校应用研究、保护与传承研究、其他方面研究,更多倾向于吉林与黑龙江聚居地的研究,而缺乏对于其他地域的研究。上方面希望能引起专家和学者更多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满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与发展。

六、研究的展望

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发〔2019〕166 号)中,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带动作用和参与积极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参与深度研培及交流、展示、传播等各项活动,提高保护传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扶贫部门要按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遴选程序和标准,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学员中,遴选培育一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扶持力度,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可见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们民族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意识与民族的兴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有文化自信。作为时代继承者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对满族音乐的研究,给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丰富研究的视角。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对满族音乐在学校应用研究、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及聚集地萨满音乐研究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方面来。

注释:

① 曹杨,颜铁军.嫩江流域三家子满族民歌田野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4):147.

② 田小书.九台满族罗关氏家族祭祖仪式音乐述略[J].满族研究,2014,(01):87.

③ 杨巍.学校音乐教育中满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9,(30):176.

④ 田军.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化路径[J].文艺评论,2015,(09):154.

⑤ 葛丹.浅谈满族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发展[J].北方音乐,2015,(18):196.

⑥ 韩立民,杜鹃.满族自治县背景下萨满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6,(11):145.

⑦ 李超.满汉音乐艺术的交融[J].艺海,2014, (05):93.

⑧ 王晓东.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亲缘关系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6,(07):108.

⑨ 蒋诗.满族音乐文化对东北大鼓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4,(18):91.

猜你喜欢

萨满满族音乐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何为萨满:人类文明史的眼光
浅谈满族装饰纹样中的萨满文化元素
音乐
狩猎社会与熊崇拜的出现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萨满咒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