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霓裳羽衣曲》管窥唐代大曲的基本特征

2021-11-26李孟涵

黄河之声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曲霓裳曲子

李孟涵

唐代大曲,简称“燕乐大曲”或“大曲”。这是在唐朝民歌、曲子的发展基础上,继承了自汉代魏朝以来的清商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乐套曲。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到唐玄宗的时候皇帝李隆基能作曲,善羯鼓能吹玉笛是一位杰出的皇帝音乐家。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对比来更加浅显易懂的表现出大曲的特征,可以更加深刻了解唐代音乐特色以及中古伎乐的繁荣与昌盛。

一、大曲的形成与兴盛

(一)大曲兴盛的原因

大曲的繁荣昌盛除了与统治者的喜爱还与各方面的都有很大的原因,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①唐代时期各民族音乐的不断交流融合与壮大为大曲的繁荣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汉族民间音乐清商乐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一种名叫“曲子”的新音乐形式。唐代的大曲就其本质而言是这些“曲子”所结合而成的一种歌舞乐套曲。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也汲取了汉族音乐的营养,在艺术创作去粗取精结合自己本身特色,开元年间都已有所成就普遍突破了原有的简单造式,结合自身所长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大曲”。②唐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对大曲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与推崇。在唐朝刚刚建立之初,唐代的统治者就仿照隋朝宫廷音乐制在宫里设置了䜩乐、疏勒、清商、龟兹、西凉、安国(今中亚布哈拉)、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高丽、扶南(柬埔寨)等“九部乐”。在公元642 年也就是贞观16 年之时又增加了一个高昌乐,这就是后来音乐室中记载的唐“十部乐”,这些乐曲被用于在皇宫举办的庆典或重大宴会上进行表演。各个少数民族其本来所属的国家中的一些曲目很多是大曲。唐玄宗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根据演奏姿势的不同有站有坐,被称为“立部伎”或“坐部伎”。唐玄宗时期,为了给文武百官增加有音乐的乐趣吸引他们的兴趣还设立了“千秋节”等节日。在这个时候全国上下文武百官都有三天的假期,人们用它来招待客人或自娱自乐。③从汉朝末期以来,我国正统的孔孟儒学逐渐走向衰退,道教和一些从西域传入而来的佛教越来越受到统治者们重视。唐代的统治者借鉴于隋代的复亡的教育教训,为了在思想上统治民众开始使用三种思想教育方式并存的方式。但是在这三个教中,佛道两教比较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唐太宗这个人在他的本意上其实并不信奉佛教,但是他却大力提携僧人倡导佛教,对待僧人也很是看重,究其原因就是为了统治民众。历史中记载他曾为了当时最出名的玄奘和尚在当时的长安现在的洛阳举行了空前繁大的剃度典礼。一路上乐声震天,沿街民众达数万人。唐朝初期至中期国家政治非常稳定经济也高度发展,对外开放的文化政策,以及广泛的对外交往,在唐王朝的积极倡导与参与下,继承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这样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促进大曲这一灿烂瑰宝的繁荣与发展。

(二)代表作《霓裳羽衣曲》的产生与发展

《霓裳羽衣曲》据传是唐玄宗李隆基闲来无事在登洛阳的三乡驿,看到女儿山有感而发所写出来,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使用,气势非常浩大。但是在刚开始他只写了一半没有完全写完,机缘巧合的是恰巧西凉都督名叫杨敬述的一个人献进一个印度的《婆罗门》曲,唐玄宗李隆基便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加以创作完成了后世推崇的曲子。白居易对《霓裳羽衣曲》最喜爱其开始《散序》的部分,那是唐玄宗自己原来已经写成的前半曲的中间。历史记载《霓裳羽衣曲》曾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一直到了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一起将其中一大部分补齐,后在金陵城破之时被唐后主李煜下令烧掉。今天的《霓裳羽衣曲》是由与世长辞的上海音乐学院叶栋教授根据在敦煌藏经洞发现所留存的,在唐代敦煌曲谱残缺卷还有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加上宋代词人姜夔所发现的著名得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的乐曲组合加以编造而成。宋代一个名叫姜夔的词人曾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纸堆中发现商调《霓裳曲》十八阙,全部都是有谱无词,姜夔自己认为这些曲谱“音节闲雅不类今曲”,姜夔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自己填词取名为《霓裳中序第一》。这部作品现在被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首曲子有着浓厚的外来音乐的成分,一般认为,很有可能是唐代《霓裳羽衣曲》中序重十八阙中当中的一段。《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一共有36 段,全曲一共分为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其中散序被称为前奏曲,这一部分节奏比较自由散板构成,由磬、箫、筝、笛等吹管打击乐器独奏或者轮奏,没有歌舞;中序也被叫做拍序或歌头,在这一大段中是由一个慢板所构成抒情乐段,中间部分也有由缓转急的节奏变化,根据曲子的节奏变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曲破是一首曲子的精髓之处也被称为舞遍,是整首曲子情绪最高涨的地方,主要是以舞蹈为主,节奏较急,乐音铿锵有力,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慢慢加快到然后急拍,结束的时候再转慢,这一部分只跳舞不唱歌。

二、从《霓裳羽衣曲》看大曲的特征

(一)大曲的音乐特征

有关于《霓裳羽衣曲》的创作源泉一些史学家根据史料分析得出结论与西域《婆罗门》曲有密切的关联,这是中国的作曲家部分的吸收印度的音乐材料而写成的大型歌舞类乐曲,曲子的伴奏乐器也是种类繁多,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丝绸之路的开拓使我国与周边各边都有很多的交流,外来音乐的涌入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器乐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种类,这为我国繁荣的音乐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抹色彩。这样的多民族的融合使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在已经得到有的深厚的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到了新的养料,满足了统治者和民众新的要求,呈现浪漫神秘的气息。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杨荫浏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介绍:《霓裳羽衣曲》所使用的伴奏乐器除了箜篌、磬和筝和箫、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器之外,在唐文宗的时候又增加了琴、瑟、筑、跋膝管、竽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著名法曲所使用的乐器他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白居易诗中说道:“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腕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

(二)大曲的舞蹈特征

《霓裳羽衣曲》最为精彩的在于第三部分曲破——《霓裳羽衣舞》舞者穿着像羽毛一样的衣服。舞姿优美,相传是李隆基专为杨贵妃所作。在唐代大曲中“破”的部分是一首曲子的最高潮,它将整个音乐推向最高潮,在这一部分中舞蹈尤为重要。大体来说有两种舞蹈。动作非常快速干脆的一种舞蹈叫做“健舞”。例如《柘枝》便是健舞当中之一,这个里面有舞蹈,有歌曲还有器乐演奏。健舞选取的伴奏乐器的中间有打鼓,特别是打面鼓或者大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比较柔情和婉约的一种叫做“软舞”。例如《绿腰》(又名《六幺》)就是著名为软舞当中的一个,这里面所运用唱歌的方法在唐朝民间风俗是非常受欢迎的。舞蹈的伴奏的乐器里面琵琶是最为突出的地位最为崇高,曲子的开始就使用琵琶,散序里面用琵琶左手指法揉和吟还有推比较多,也许是因为这部分需要抒情感情比较细腻深刻,紧接着它的节拍渐渐加快,琵琶给人一种清丽明快的感觉。据说绿腰这首曲子最出名的一大它里面有一小段包含二十二个小节,名字叫做《花十八》是这首曲子精髓之处,音乐也是最为动听打动人心的部分,给人一种激烈明快的感觉。在《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中唐玄宗赋予了它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浪漫气息。这部作品的表演者舞者上衣穿绣缀着洁白的羽毛,下身穿着像云彩一样飘逸美丽的裙子,不管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充满着如梦幻仙境一般的气息给人一种非常向往的情绪。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写到:“小垂手后柳无力”就是在写《霓裳羽衣曲》中含有垂手罗这一技巧说明《霓裳羽衣曲》属于“软舞”意为“慢舞”。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大曲中的精髓舞蹈的运用技艺娴熟,根据曲子风格的变换来变,表演者技艺高超舞蹈有慢有快。除了在宫廷演出还经常在官府和富豪之家的宴会上表演。既有传统舞蹈长带广袖的飘柔,又有西域舞蹈的利落与急促,舞蹈与乐曲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三)大曲的结构特征

历史记载中的《霓裳羽衣曲》至今仍旧有所保留的一共有36 段,散序有6 段是慢板,中序一共有18 段叫歌头,曲破有12 段这一部分是舞蹈。由此可以得知:唐代的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和声乐加上舞蹈的一种大型的歌舞类节目。它大体分为三大部分,每一小部分里包含许多个乐段。它大致表演形式如下:①名为散序,在这一部分中节奏比较自由,是器乐独奏加上轮奏或者合奏的表演的形式,散板的散序在这时要弹奏好几遍,每一遍所运用的是一个不同曲调。也叫靸——意为开始慢慢到慢版的段落。②名为中序、也叫拍序或者歌头,在这部分中节奏要求严格它的比较固定,是以慢板和歌唱为主,其中稍微夹杂的器乐伴奏,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排遍很多遍,这部分的速度是慢板。③最为精彩的部分叫破或者舞遍,它的节奏比较复杂其中经历好几次的变化,由最开始的散板慢慢变化节奏,由快开始加速直到最快,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加上器乐伴奏,可以唱歌或者不唱歌。下面是大曲的一般结构形式:入破——散板;虚催——由散板开始渐渐进入节奏,也叫“破第二”;衮遍——较快的乐段;实催也叫催拍、促拍或者是簇拍——它是将节奏过渡到更快曲子渐渐进入高潮;衮遍——极快的乐段;歇拍——节奏慢下来;煞衮——结束。

三、大曲的交流影响与发展

(一)大曲的交流影响

对内交流影响:唐代大曲特殊的的结构以及他的演出方式在历史记载中与藏族古老的大型的组合歌舞例如杰谐、羌博等有类似之处。文成、金成二位公主嫁入西藏将先进的汉族文化带入西藏的同时还带去了音乐,音乐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之时将唐代大曲带入西藏大曲在当地与西藏的大歌相融合。大曲经常用于宫廷演出,松赞干布为欢迎文成公主入藏层创作十三部“谐钦”。在藏族语义中,“钦”的意思是“大”。“谐”意为“歌舞”。谐钦所指的就是大型歌舞月所组成的歌舞套曲形式。对外交流影响:自从隋高祖开皇二十年(历史记载600 年)以及到后来人唐昭宗乾宁元年之时(也就是869 年)在这将近三百年之间日本派来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的批次一共就有二十二次之多。每次来我国人数也不尽相同。唐代中期之时来华的遣唐使规模是最大的。732 年的一次就有五九四人之多,来到我国的留学生大多数以学习唐代文化知识为目的。717 年来到我国、735 年回曲本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带走《乐府要录》十卷及律管、方响等。还有805年回日本的学问僧最澄、义空把我国唐代乐器多种带了回去。我国唐代的皇甫东朝擅长演奏乐器因为海上交通不便而被留在日本做了日本的乐官。我国乐书、乐器以及乐曲的传入,还有唐代因为留学而来所造就出来的日本音乐家以及他们的后代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对日本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这是最直接的对外影响的表现。我国的音乐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大曲的发展

历经千百年的的文化积淀大曲流传至今也有了很多改变,我们今天常见的音乐形式有:西安鼓乐,被称之为长安古乐也叫西安古乐或者西安鼓乐。是我国近千百年来流传在长安还有它周边地区的我国民间大型鼓乐,它起源于隋唐时期,期间历经宋、元、明、清,到现在依旧保持着非常完美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汉族音乐文化流传至今的瑰宝,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它的演奏技巧以及作曲曲式方面都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一种是被称为南音也叫“弦管”或者“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的音乐形式,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一种音乐形式。是在两汉、魏晋、唐等时期的我国古代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流传到了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地区,然后与当地民间民俗音乐相融合,然后形成了具有华夏古乐遗韵的一种表现方式。福建南音起源于先秦,繁荣与唐,后来形成是在宋朝,是我国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比,从《霓裳羽衣曲》入手管窥唐代大曲的基本特征,得出大曲的结构复杂多变,一般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三大段,散序、中序和破三大部分。在第二段时可歌可不歌,第三段为舞蹈。乐曲整体清丽,所使用的宫调式被称燕乐二十八调,并且在这之中普遍使用移调和犯调的转调手法。舞蹈分为两大类“健舞”和“软舞”。唐代大曲作曲手法复杂多变,舞蹈技艺高超是音乐史中不容忽视的瑰宝。■

猜你喜欢

大曲霓裳曲子
基于高通量技术对比分析南洲大曲与茅台大曲的细菌多样性
特香型大曲培养条件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2021贵州大曲杯“记忆里的味道”征文终评结果(各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诗中藏,大唐之音千古传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有风吹过
吹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