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的体现
2021-11-26徐一方冯晓婧
徐一方/冯晓婧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主要以古典诗词为歌词,再被谱写成曲子,同时伴有钢琴、乐队等,不仅文化内涵深厚,而且艺术价值极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看,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儒家代表人物所倡导的“和”的思想,也就是该形式的民乐弹唱强调“谐和与统一”。不难发现,只坚持“和”的思想,才能充分表达出古诗词艺术的真正内涵,与之相对应的民乐弹唱也形象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意境。如此一来,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和”的带动下达到了“用古又变古”的思想境界,也大大增强了民乐弹唱的艺术效果,使其在新时代的审美领域内更上一层楼。正因为如此,“和”不愧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所以本文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着重研究“和”在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的体现,以便从根本上提升民乐艺术爱好者的弹唱水平。
一、儒家倡导的“和”思想概述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的句子“礼之用,和为贵……”,其原意主要指周朝的礼仪所能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的一种“和谐”。在这里,“和”描述了“先王道”,即在奴隶制的社会中,无论是统治阶段,还是奴隶主贵族,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拼命争夺土地与粮食,并且实施了以“共田”的形式为主的“公社制”,共同治理,共同奴役劳动者。至此以后,他们的内心就产生了“公”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和谐”的理念。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学生名叫“有子”,是一个极其能够迅速领会“周礼要素”的人,但是传本《论语》中的“和”并非为孔子所强调;相反,孔子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意思是不符合周朝礼仪思想的人,就不能彼此成朋友,也就不可能在一起共同商议事情,其道理最终也是要讲究“和”的思想。在当下社会,“和”的思想对人的行为约束依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儒家思想文化历史千年而永不衰竭的重要原因。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及其“和”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
纵观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但蕴含着丰富的韵律美,还有一定的对仗美,让人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耐人寻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词格律”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形式强调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工整性,以及诗句与诗名之间的韵律性,呈现出了朗诵的“抑扬顿挫”,比如:“摇头诗”就是为了把字说得更加清楚,以至于每个字读的时值都得摇头一圈,从而塑造出了浓郁的古典韵味。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古诗词在朗诵时会呈现出一些吟唱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常采用一字一音与句末尾字的拖腔处理方法。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对仗和押韵构成了形式之美,更方便吟诵。也增加了诗词的“和谐”之美。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和”的要求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人讲究“和”的理念,要求一切事物的组合都要和谐与统一。明代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指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况”,也就是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其中就包括“和”,且“和”也是这些审美范畴中的核心理论。例如:在《溪山琴况》中,徐上瀛言:“意与意合,而合至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求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人员熟悉作品内容,精通演奏技巧,以达到在歌曲演唱中能够“运用自如”、“轻松驾驭琴曲伴奏”的效果,并且要能使演奏变得更加富有韵味、更加符合艺术歌曲的演奏章法,这样才有助于达到令人满意的“音乐表现效果”与富有感染力的“诗词意境”。
三、民乐弹唱合奏思维的以“和”为美
中国审美意识的“和”对民乐弹唱中的合奏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以“和”为美的合奏思维,而中国审美意识中的“和”也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而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及其人文精神,民乐合奏的“和”也容纳了民乐器的各种特点。在组成这个“和”里面,每一个“个体”都表现为对立因素的“相济”,要求每一个民乐器互相调整、相互沟通和均衡,既要保留个性,又要寓于共性之中;既是个体,又在集体之中。不管怎么讲,民乐弹唱合奏思维的以“和”为美,必须遵循中国审美意识的结构化节奏训练是多样性的统一,也是对立因素的“相济”。此外,“合奏”是每一个多样性的组合,是每一个“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组合,合奏中的个体是结构化的,个体组成的集体也是结构化的,而结构化的节奏训练,正是在训练合奏的节奏过程中培养着民乐弹唱者在合奏中以“和”为美的结构化思维。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民乐弹唱的关系
中国古诗词其本身就是音乐的结合,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现代音乐中将中国古诗词以民乐的形式进行谱曲,能够使之在演唱时表现出音韵美,赋予听众更加“美”的感受。当然,要想在演唱中将古诗词与民乐弹唱充分融合,还需演唱者处理好古诗词艺术与民乐弹唱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听众从乐曲中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一)二者交融,不可分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传统文化的珍品,从古至今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而民乐弹唱之功不可没。大体上讲,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民乐弹唱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二者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可以用“词曲交融,诗乐合一”来概括。在“词曲交融,诗乐合一”中,“乐”不仅涉及到“人声”表演中重要的旋律部分,还涉及到民乐弹唱中“伴奏”的“旋律”和“音响”。从这方面来分析,民乐弹唱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地位不可取代,二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为古诗词送上了极具特色的伴奏。例如:民乐弹唱人员奏出的音响效果可以让人产生某种联想,仿佛看到了某种景象,以这样的方式来展现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特定意境。
(二)配合人声,挖掘诗意
众所周知,任何一首乐曲表演都要避免枯燥乏味之感,而要尽可能地充满诗情画意,才能吸引观众,这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民乐弹唱相结合的关键契合点。换句话讲,在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演唱人员需要形象地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营造艺术歌曲所需的情绪气氛,最终达到表现某种情境的独特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民乐弹唱人员不只是单纯的演唱者,而是成了特定场景中的部分主角,这样的角色转换就是要更好地配合人声,挖掘诗意。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民乐弹唱的关系十分紧密,只有丰富的诗词含义才能丰富民乐弹唱中的“人声”,也只有丰富的“人声”相伴,才能扩充、强化诗词情境的表现力,不断提升整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渗透力。
五、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和”的体现途径
(一)演技与音响之“和”
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和”为呈现特点,首先体现为演奏技巧与音响效果之间的“和”。在弹唱过程中,伴奏需要技术,而且需要熟练的民乐弹唱技巧,才有能力驾驭伴奏的音响效果,从而达到古诗词意境与音响效果的相和谐。例如:在《枫桥夜泊》的弹唱伴奏过程中,表演者的应当运用右手指多肉部位紧紧地贴住琴键,手指面必须从外向里弹奏旋律,以便达到软化琴锤与琴弦的击弦硬度,让声音变得更加柔和、更加流畅。再比如:《枫桥夜泊》中的弹奏人员右手指面要轻微地触摸琴键,从而弹奏出“柔和”、“清晰”等的拨弦音响效果,这也就体现出了“和”。
(二)人声与琴声之“和”
不管是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是民乐弹唱,都需要人声与琴声的配合,达到“声琴并茂”,这也是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的显著亮点。换句话说,人声与琴声之“和”,集中体现了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的“和”,因为前奏贯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起始部分,不存在“人声”,唯有琴声单独弹出的情感,这里就需要通过琴声来导入人声,弹唱出民乐的情调和韵味,从而最大限度地烘托出古诗词艺术作品应有的意境。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实现人声与琴声的结合,突出二者的和谐之美,也是为民乐弹唱者创设条件,进而扩展整首诗词意境,给人带来一种弦外之音的美感,实现完美的古诗词歌曲演绎效果。
(三)激情与理性之“和”
由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强调意境的打造,而意境的表现必须对歌曲进行理性分析,做到理性认识,才能有效的控制意境的表现力度,从而使表演者的民乐弹唱变得更加精彩。所谓“理性”的分析,就是指伴奏人员的弹唱一定要符合弹唱的特点,不可盲目伴奏,尤其是要深层次地分析古诗词的韵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将“激情”贯穿于整个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的整个过程中,让演唱者的情感与弹唱融为一体,赋予音符以鲜活的生命力,真正达到激情与理性之“和”。当然,在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演唱人员要体现的是原作品的诗意、韵律、节奏、思想情感等,同时要结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演奏特点,才能更加完善地完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伴奏使命。
(四)歌曲与氛围之“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范围内流行了一种具有抒情韵味且由单个人独唱的歌曲——艺术歌曲。对于艺术歌曲而言,它的大多部歌词都以著名的“诗歌”为主,非常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不仅具有极强的曲调表现力,而且呈现出了复杂多变的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民乐弹唱中,歌曲对伴奏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这里的“伴奏”由作曲创作家来制定,并非表演人员自身的“即兴发挥”,更不能凭空捏造,需要注重歌曲与氛围之“和”,甚至在乐曲表演的音乐表现能力方面都别具一格。可见,在旋律、人声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民乐弹唱要倾向于“优美”的歌声;在乐曲伴奏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民乐弹唱要强调“典雅”的表演氛围的营造,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同时也重视能够补充、延伸诗词的意境创设,这样才能体现出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的“和”。
结 语
总之,新时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稳定发展与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凝聚民心之需,也是社会团结的必然要求。古诗词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需要代代相传,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既能向现代传递古代的经典思想,又能向现代人传递新时代元素,让人们真正学习到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这是“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当“和”在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中运用中,就使得整个民乐弹唱变得更富有内涵,不但融入了儒家的“和”思想理念,又坚持了“和而不同”的观点,由诗词意境精心编配民乐弹唱的伴奏,使得整个古诗词艺术民乐的语言变得更加凝练、更加诗化,也表现出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所以,“和”在某种程度上升华了古诗词艺术民乐弹唱效果,让欣赏者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也再现了传统民乐弹唱艺术的“华美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