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合唱教学设计
2021-11-26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徐 宁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合唱是音乐、文学、表演等多学科综合的音乐集体活动,是集体协作创作美的艺术形式。其要求学生根据严谨的音乐规则,以高度自律性、自觉性、自控力,在指挥的带领下,通过对歌曲多声部、多层次、多手段的处理,达到声音的和谐、思想感情的统一及音乐形象的生动。这个过程能够全面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高尚的情操[1]。
一、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合唱教学要求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又是一种理念,旨在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是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创新中产生并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2]。
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存在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因素。探索出教师少教,学生却可以学到更多知识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学生对学校传统教学体制的厌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生本教育理念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方式,教师应尊重教育的自然属性。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更注重给学生营造外在学习环境,建立外部学习机制,以提升教学质量。事实上,这忽视了学习者内在特征、规律和要求。生本教育理论可以说是对这种忽视的警告,是“教本教育”的转变。
(三)生本教育理念对合唱教学的要求
由于生本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发展规律和个体的发展与创造,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学生采取教学策略,既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心理和规律,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3]。因此,合唱教学必须让音乐之溪流经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灵魂与思想。教师要运用提示、启发、激励和评价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采用“灌输”的方式强迫学生学习。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合唱教学原则
(一)合唱是音乐教学的高级目标
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是判断音乐艺术美的过程。合唱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计划,科学训练,通过完成不同的合唱作品,使学生逐渐体会从最初的感受、体验、欣赏音乐作品,到演唱、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阶段。无论从艺术活动的开展来看,还是从音乐教学的目的来看,合唱都是音乐教学更高的目标[4]。
(二)情感是合唱教学的有效途径
想要深入地理解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心去听、去感受,用心听能够激发情感,这是理解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倾听是人类听觉在外界声音刺激下的一种功能反射和生理发生反应的过程,但这不代表生理反应可以直观反映各种情感。用心灵去倾听,学生的记忆、阅历、学识、经验、情感和思维会受到刺激下,从而激发大脑进行想象,进而调动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或是启发形成新的情感体验。所以,合唱活动的两个最关键要素是音乐表现力和人类思维的碰撞和融合。
(三)合唱教学需要融合相关因素
音乐欣赏是人们倾听和理解音乐的过程,聆听音乐除了听之外,也是生理和心理接受感应的过程。理解是大脑对音乐、音调、节奏和音色想象体验和思维的过程[5]。从合唱活动来看,其要求学生掌握与合唱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是音乐鉴赏的基本素养,但包括音乐专业学生在内的许多人恰恰缺乏这种综合素养。而提高这种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整合与合唱相关的学科,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文学文化修养。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合唱教学设计
(一)科学选择曲目
随着艺术朝着商业化和世俗化的趋势发展,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类型的音乐。年轻学生意识不足,鉴赏能力不强,不能自觉分辨音乐作品的美丑,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合唱教材的选择,并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选择具有正确音乐意识形态特征和一定人文主义色彩的作品;第二,选择艺术性高的音乐作品和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训材料;第三,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演唱一定数量的传统及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这是根本、是营养;第四,选取现代或者用现代手法创新编配的合唱作品;第五,为自己的合唱团量身打造新作品。
(二)通过倾听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倾听”包含三个含义:一是仔细听;二是用心听;三是反复听。学生感官上的自主获得是合唱的一种初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视听优秀合唱团的资料,让其感受合唱的魅力;其次,可以增加学生视听的数量,包含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合唱,让学生拓展了解合唱艺术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在引导和启发中,提高学生听的质量。这样,教师的出发点不再是单纯发布“讲与说”的指令,而是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倾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音乐语言的高低音调、缓慢节奏、良好音质来品味音乐的感情;第二步是通过音乐标题、描述等文本内容,表达音乐想象和内涵,增强表达音乐思维方式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培养与音乐流畅一致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辅助情境
音乐可以完全再现和表达世界,合唱亦是如此。但是合唱表达世界的方式不是音乐、语言,也不是图片、颜色,而是赋予人类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语言、文字、绘画色彩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传统的音视频播放等欣赏音乐或者合唱的方式多停留在基础阶段,多给学生以“带入式”的启发和感受。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辅助情境,并进一步配合使用专业的音乐设计与音乐制作软件进行视听分析,设计过程可以呈现出音准、节奏的对与错、音色的差异,甚至是声部之间强弱对比等不同的因素。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视听材料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情境交互中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自我辨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齐头并进,使其更好地感知合唱的魅力。
四、生本理念下的合唱美学思维
(一)以美学思维探索合唱艺术
哲学家的美学总是从思索出发,探求音乐,而音乐家的美学总是从音乐出发,力求寻找、思索。合唱教师需要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再到哲学层面进行总的思索,力求使学生认识到合唱的本质,这很重要。指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文化修养甚至是思维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加以设定,从而让学生学得明白。
(二)重视音乐符号的解析,促使学生形成美的认知
合唱的美存在于歌词、音符、音符的组合模式和各种谱面标记中,这几个因素是融合共存的关系,其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当翻开乐谱时,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音乐符号,这是凝固起来的音乐,每个符号都代表作者的意图。通过阅读符号获取作品的结构和构成元素是第一步,单纯唱出每个符号且不附加任何其他感受,是对音乐“纯形式美”的呈现和认知。教师要做的是,结合唱词引导学生用音乐语言来读懂音乐,将固态的符号变成流淌的旋律,这才能使音乐教育走向纵深。
(三)用语言产生情感,以联想产生形象
合唱是个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认识作品,学生要从外部形态入手,即上文提到的音乐符号,需要解析它的构架、运用规律并作出准确的解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仅仅指导学生解释符号,表现音乐、表达感情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以音符的排列为基础,将旋律语言、和声语言、节奏语言甚至是色彩语言,组成合唱作品的音乐语言,再结合文字语言(歌词)表述内容,催化情感,进而全面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
联想在任何艺术门类中都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没有联想或者说失去想象力,就会失去艺术性。纯音乐是抽象的艺术,绝大多数合唱作品因为歌词语言的存在,会显得具体可感。但合唱队员无论如何是无法体验人生百味的,而联想或者想象给演唱者带来了创作的可能性,无论高山大海、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的客观世界,还是狂喜悲愤、柔情蜜意、焦虑忧伤等主观感受,都可以在智慧的大脑中溶解、转化、流露。音乐是存在具体形象的,是将视觉情境与听觉抽象相互转化的过程。
结 语
总之,新时期对高校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合唱作为被世界各国推崇的最能体现人们综合素质和良好修养的音乐集体活动,不单单是培养艺术人才,还要起到催化、感化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用哲学的眼光、美学的思考看待合唱教学,同时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高校育人工作,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