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人的心理、行为和环境设计
2021-11-26朱永红武汉学院
□朱永红 武汉学院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升。这就促使环境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除了关心外观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整合,更应该关心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一、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设计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反过来又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且不可避免地再次塑造、影响人的行为。还有研究表明,人在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在环境设计中,环境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环境设计的实践工作提供积极的指导[1]。
二、环境设计的心理基础
环境对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地,人对不同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环境设计师只有抓住这种心理反应,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环境设计的心理基础包括以下几点。
(一)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人们总会根据彼此亲疏关系的不同调整交往距离。而距离感的尺度界定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个特定的室内场所都有相应的空间距离感[2]。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密距离:0~0.5米,如爱人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 米,如朋友间的距离;社交距离:1.2~3.6 米,如开会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3.6~7.5 米,如演讲者和听众间的距离。人们通常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些,但在行为上往往会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则。人际距离可作为设计不同的交往空间的依据,如在公园等外部公共空间中,用于交谈的设施应符合个人距离、亲切距离及社交距离中近距离的要求;而公共距离则可作为旁观时的最小间隔——不少人尤其是老人和妇女,偏爱从这一距离旁观他人的活动。人际距离表明,人利用空间进行交往时,具有多种需要。因此,在公园等场合,座椅布置必须采用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活动和不同人际距离的需求。而在室内空间中,设计师若能按照人们对空间距离需求的心理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二)私密性和尽端趋向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私密性在住宅空间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对住宅功能做如下安排:家庭成员及客人公共活动空间,如客厅、餐厅等,属于外向开放空间,按私密性领域层次分,它应布置在住宅的入口处,便于家人与外界人员交流;家庭成员的活动空间,如卧室、学习工作室、厨房等,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是培育和发展个性的场所,属于内向封闭的空间,按私密性领域层次分,它应布置在住宅的进深处;尽端指的是空间中人流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地方,通常表现为室内靠墙的座位、靠边的区域等。在日常生活中,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图书馆里第一个进入的人,如果能够挑选座位,他们总是愿意挑选房间尽端靠墙的位置,这样就能避免更多的干扰,这就是“尽端趋向”。在较大型的室内空间里,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能给人安全感的“尽端”。
1.依托的安全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第二层需要。斯梯里思和卡米诺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意,且不会受人干扰的地方,这会让他觉得更加安全。所以,在大型室内空间中,人们通常更愿意“依托”某些物体,这个发现对进行室内空间的布置及空间围合时的虚实界面的处理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3]。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没有护栏的平台上,即使平台面积足够大,我们往往还是觉得不安全。同样,在陌生环境中,待在小一些的空间比待在高大空旷的空间更让人有安全感。研究表明,园林空间中背后有依托的地方更受休憩人群的欢迎,墙边、拐弯处、亭廊、树木等地方滞留的人往往较多。这也恰好体现了人对安全感和依靠感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地方多布置一些座椅。
2.趋光心理
趋光性是人类本能的视觉特性。在室内环境中,人们总会先注意到相对光亮的物体。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下,语言引导会优于文字引导。这一特性提醒设计者在营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要充分分析空间照明带来的导向作用,针对环境设计的空间情况不同,选择更加适合空间照明的设计方案,在空间内部设计中要注重多种设计元素的整合,既保证空间位置的安全性,又能够满足人心理需求中对向光性的满足。另外,设计师也可利用这一特性掩饰环境中的不足部分,如依靠提高局部照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可对周围环境的某些部分产生一定的掩盖、虚化作用。在商场、展厅、娱乐场所的光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趋光性的特点,不做顶棚或局部吊顶,以节约造价成本。
3.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的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圆形空间给人的感觉比较和谐;矩形空间会让人内心感到一种稳定,长度、宽度的设计不同,组合成的空间特点也会有差异;三角形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中人的行为习惯特点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曾说:“环境设计成功的前提,必须是设计者建立为使用者的行为需要服务的思想”,而“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怎样满足这种行为需要”。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惯。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了解这种共性,来制订适宜的环境设计策略。
(一)抄近路
人们清楚地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或有目的地移动时,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空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若起点与终点之间没有足够的障碍,行人就极有可能抄近路。园林设计师若不注重人的这种行为,一旦行为发生,对园林景观的破坏会很严重。因而,园林设计师要注重引导人流,如广场硬地可以进行绿化以作为划分来引导人行线路;草地上可以有意地铺筑几条构图优美又切合实际需求的小路。
(二)识途性
人们不熟悉路径时会通过摸索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为了安全会原路返回。所以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设计师要尽量将其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
(三)左侧通行
在人群密度较大的室内或广场,人们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种习性对商场的商品陈列、展厅的展品布置、室内楼梯位置和疏散口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四)边界效应
边界会给空间划分专有区域,个人空间受到庇护的同时又有利于对外交往,同时边界是适当流通的,而不是封闭空间,还能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人际距离,所以,人们都偏爱既具有庇护性,又具有开放性的地方。根据人的这种习性,不论室内还是室外的环境设计中,设计师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边界,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人和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中,人是核心。环境设计师应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的设计应符合人类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更多地从人们的心理及行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科学把控各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营造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