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神话探究及文化价值思考

2021-11-26张素英刘建红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涉县氏族伏羲

张素英,刘建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80; 2.邯郸市委党校, 河北 邯郸 056000)

涉县一年一度的女娲公祭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女娲祭祀活动之一。涉县民间不但有多处女娲祠庙,还有众多的女娲神话传说。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从历史、社会、民俗等不同角度作了诸多有益探索。我们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众说纷纭的女娲形象进一步梳理整合,从新的角度追溯邯郸涉县女娲神话的源头,尽可能挖掘其深刻的文化价值。

一、女娲神话的历史演变

1.女娲形象的嬗变

有关女娲的记载,最早见于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楚辞· 天问》。诗中写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1]屈原其实在问:女娲究竟从哪里来?可见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女娲的神话传说就已经在楚国有所流传了。但屈原有问无答,他是否知道女娲是什么模样,我们不得而知。同一时期,据《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2]意思是:女娲身死后,如同盘古等神话传说一样,她的身体化为诸般神异。其中女娲之肠化为逶迤的道路,开辟了人类道路之先河。这是战国之前典籍对女娲的记述,但其中均未涉及这位女神的具体形象。

东汉时期,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首次提出了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传言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化。”[3]后来,王逸之子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进一步把女娲、伏羲的形象具体化、固定化了。他描绘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记述:“商代安阳西北冈殷王大墓出土的木雕中有一个交蛇的图案,似乎是东周楚墓交蛇雕像与汉武梁祠伏羲女娲交尾像的前身。”[5]这一论点和战国伏羲铜印的出现可以证明,女娲、伏羲的形象其实是个渐渐累加、演变的过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形象,很可能出自战国之前,而形象固定下来,则应该界定为汉代王逸父子之后,最显著的证据就是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上有很多女娲、伏羲呈人面蛇躯交尾状图案。

2.女娲功绩的传说

(1)创造人类。传说中女娲最大的功绩是抟土造人。这个内容最早出现在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宋代《太平御览》一书引用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6]这是目前关于女娲造人最原始的史料记载。此外,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女娲是“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由此确定了女娲始母神的身份。

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女娲和伏羲两个人的名字被放到一起,东汉高诱在《淮南子注》中说:“女娲,阴帝,佐宓戏治也。”[7]这说明伏羲与女娲有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伏羲和女娲是夫妻关系。唐朝李冗在《独异志》中第一次描述了兄妹婚姻。书中提到有女娲兄妹二人,但并没有明言兄长是不是伏羲。这说明在唐代传说中,女娲、伏羲是不是夫妻,尚不确定。而在汉代就已出现的女娲伏羲交尾图也只是表示二人的结合,并没有演绎出婚姻的含义。此外,民间传说中的兄妹婚姻,也没有确定伏羲和女娲的兄妹关系。由此可见,女娲孕育人类是一个逐渐演变、不断发展的过程,先是化生万物,然后抟土造人,进而形成兄妹婚姻,最终设置婚姻制度。在原始社会早期,婚姻的普遍面貌是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原始氏族或部落中地位最高的是女性始祖,在那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女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因此拥有领导权力。所以,那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正是女娲成为人类始母神的社会基础。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演变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不同地域之间也会有时间、快慢的差异与过渡,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兄妹婚姻的存在是不足为奇的。从女娲神话传说中可以推断,女娲与伏羲有可能是同一部族中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今天看来,在远古群婚时代,人类的血缘关系比较混乱复杂,后代病残率高,肯定不利于氏族部落的繁衍生息。所以神话中的女娲、伏羲生育了一些不正常的后代,比如肉球、蛇及磨刀石等,这些奇奇怪怪的描述,恰恰体现出远古时期群婚制度影响下血缘近亲结婚的危害,而且古人已经逐渐认识到这种危害。于是新的婚姻制度被女娲创立起来,人类实行固定的婚配,把血缘区别开来,以使种群、部落得到优化,开启了夫妻婚姻的先河。

(2)女娲补天。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8]这是女娲补天故事的最早出处。在这段话里可以推断,远古之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有地震,还降临了陨石,这两种灾害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在生产力极其落后和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无异于灭顶之灾。当时人类内心的巨大恐惧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看出,女娲补天是远古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反映。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多方面困扰,所以,女娲补天也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其中包含拯救和恢复一切人类生活秩序的一系列内容:炼石以补苍天,恢复秩序;断鳌足以撑四极,重建家园;斩黑龙以救冀州,驱逐野兽;积芦灰以止淫水,消弭水患;等等。

3.置婚姻,作笙簧,为媒神

据南宋罗泌《路史· 后纪二》记载:“女娲少佐太昊,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媒神。”[9]罗苹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道:“女娲祷告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行媒始此明矣。”[10]意思是说,女娲向神祗祷告之后,为人类设立了婚姻制度,因此被后人奉为神媒。与置婚姻密切相关的故事是女娲制笙簧。战国时期赵国通史性著作《世本· 做篇》中就有女娲造笙簧的记载。

综上可见,女娲从造人到育人直到繁衍人类,的确称得上人类的始祖,其功绩正如《淮南子》中所记述的:“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照后世,光辉熏万物。”[11]这样的历史地位可谓无与伦比,如此,女娲千百年来受到后人敬仰和祭祀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女娲神话与太行山东麓的地域渊源

1.从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来看

首先,据史料分析,女娲应该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 000 多年前,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据杨利惠《女娲溯源》以及刘雁翔《伏羲庙志》两书推断,女娲文化或者部族很有可能发祥于西北地区,而后在黄河流域从西向东拓展,其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黄河流域,乃至以后的中华民族。在同一时期,有一个比较大的磁山原始族群,生活在今天邯郸武安南洺河北岸,女娲部落作为强大的氏族部落,极有可能和磁山原始人类发生联系。

其次,新石器时代的磁山人处于母系氏族比较发达的阶段,早已形成图腾崇拜。这里与东夷族同属一个大的文化区域,而东夷族是以“凤鸟”为图腾的。另外,发源于漳河流域的商族,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而磁山人赖以生存的南洺河,古时也曾注入漳河并以漳河为名,在这样的地域文化氛围中,磁山先民很有可能也是以鸟类为图腾的。如果是这样,涉县原始人群作为磁山人的近邻,同样极有可能同女娲族群或者女娲之后的少昊氏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交集、影响和渗透。

2.从女娲诞生地及其迁徙轨迹来看

其一,关于女娲的族属,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西北说、东夷说和苗蛮说。我们倾向于东夷说。资料显示,女娲跟东夷族的联系应该是密切的。据此研究,女娲出生在山东济宁,其活动中心却在陕西平利。这样,女娲部族就形成了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的比较清晰的迁徙路线。比如由济宁到西北各地,沿途会经过淮阳、黄河南北、陕西平利、甘肃天水;反之从甘肃天水到东南各地则会路过天水、平利、风陵渡、黄河南北等。上述发展路线无论起始点如何不同,都绕不开太行山区,绕不开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涉县,从地理位置来讲,涉县是平原通往山区的必由之路,女娲部族无论向西还是向东发展,都有很大可能与邯郸这一地域的原始族群发生关系,从而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诸如女娲传说、女娲庙、女娲祭祀等女娲文化印记。

其二,在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中,包括“斩杀黑龙以拯救冀州”的内容。而女娲部族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以北,涉及古代赵国的绝大部分领土,仅辽宁西南部一带除外。和涉县相距不远的邺城,则处于冀州的中心区域。这也构成女娲氏族可能与古赵国境内某些原始部族发生联系的重要佐证。

其三,治理洪水是女娲补天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是女娲部族繁衍生息之所在,黄河维系着女娲部族的生存,也带来了大规模的洪水泛滥。具体来讲,女娲所治理的,正是黄河的洪灾;女娲所拯救的,也正是地处中原的冀州百姓。因此可以说,邯郸与女娲文化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3.从以“风”为姓及氏族图腾的传承关系来看

研究表明,女娲和伏羲(太昊)都是以“风”为姓,按照古代“五行”学说,风代表“木”,代表温暖的东方,代表万物萌发的春天,代表生长发育。归结到女娲,即女娲象征“生发”,孕育人类。另外,“风”和“凤”在甲骨文中是通用字,而女娲、伏羲所属的“风”姓也可以称为“凤”。这样就可以了解,女娲氏族为什么会以凤鸟为其图腾标志了。据史料记载,东夷族的少昊部落是与伏羲(太昊)文化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图腾恰是各种鸟类。据《左传》记载,少昊氏二十四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是以鸟来命名的。女娲氏族比少昊氏族要早很多年,但可以推断,女娲氏族的凤凰图腾与少昊氏族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因为凤凰其实是各种鸟的组合体。

另据史料分析,赵氏来自少昊氏族,《史记·秦本纪》则明确断定,秦国与赵国拥有共同的祖先——女修。从氏族渊源上讲,少昊是五帝之一黄帝之子,颛顼是黄帝之孙,女修是颛顼的后代,颛顼部落继承了女娲东夷族文化,他们不仅统治着今天的河北地区,而且把女娲文化传播到河北,而涉县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必然会受到女娲文化的影响。《史记· 秦本纪》记载:“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12]这段话足可看出赵人对祖先鸟图腾的崇拜。由此可见,秦国和赵国的祖先与女娲文化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赵氏先人造父因为成功帮助周穆王镇压了徐偃王叛乱而被赐封到赵城。赵城故址在今天山西省洪洞县霍山西麓的赵城镇,而女娲正、副两座陵墓就在赵城镇侯村,所以赵城在当地俗称“凤凰城”,凤凰恰恰是女娲氏族的标志。赵城是赵人的发祥地,在赵人心里的地位非同一般,如此看来,赵人的鸟图腾崇拜与赵城女娲墓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巧合。此外,据明朝嘉靖年《涉县志》记载:“赵简子城在县北龙山社(今井店)。世传昔赵简子走晋阳,灭智氏,还故都邢州道经于此,筑城驻兵之所。今有古城在焉。”[13]意思是赵氏先人赵简子曾经在涉县建造城邑、驻扎官兵。史载,赵简子有一位支族亲戚叫赵午,因为世居邯郸,所以又称邯郸午,在晋国列卿激烈的兼并斗争中,赵简子对驻守邯郸的邯郸午十分看重,邯郸午则与山西的赵氏关系密切,与此同时,邯郸和赵城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相应频繁密切起来。因此,女娲神话极有可能是这一时期在涉县流传开来。

关于涉县娲皇宫的始建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普遍的观点是“北齐说”。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娲皇宫始建于西汉文帝时期,北齐娲皇宫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建而成的。

三、邯郸涉县女娲神话的特色及其文化价值

1.涉县女娲神话的特色

在邯郸涉县,关于女娲化育万物、抟土造人、首创婚姻、制作笙簧、治理洪水、炼石补天的神话早已广泛流传,而且地方特色突出。

一是兄妹婚姻。天地开辟之初,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就是女娲和她的兄长,为了摆脱孤单和寂寞,兄长就跟妹妹女娲商量说,要不咱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吧。女娲内心犹豫不决,她想,同胞兄妹怎么能结婚呢?后来考虑到人类的繁衍,女娲提出一个办法——滚磨盘。她说,如果苍天同意咱俩结成夫妻,就让磨盘滚到一起,假如不赞成,就让磨盘分开。于是二人各自扛了一个磨盘,分别爬上南山和北山。虔诚祈祷后,同时把磨盘滚下山去。没想到磨盘在山底居然聚拢到一起,两人再无顾虑,遵照上天旨意,结为夫妻。结婚那天,女娲又紧张又害羞,就采来蒲草编成蒲扇,遮住了自己的脸。后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形成了一种风俗,新娘出嫁时要用扇子或手帕遮住脸,据说就是跟女娲学的。可以看到,涉县女娲神话传说和李冗《独异志》中的相关记载,有很多雷同之处。但以石磨作为占卜方式,显然更具有地方特色。更奇异的是,涉县女娲神话传说中曾说到女娲、伏羲婚后生育了磨刀石,这恰恰真实体现出女娲所处的母系氏族时代血亲结婚生育后代的危害。与此相关的是,涉县自古以来就有祈求女娲娘娘送子的习俗,并且还有为孩子“戴锁”“开锁”之说,以借助女娲娘娘的灵光来保佑自己的孩子将来聪明伶俐、健康成人。

二是制作笙簧。据涉县民间传说:女娲造出人类以后,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淡,彼此漠不关心。于是她先想办法把男女区分开来,然后让他们相亲相爱、通婚联姻、生育后代。为此,女娲在葫芦上插上四根竹管,做成乐器,名为笙簧。人们对着葫芦口轻轻一吹,就能吹出美妙的乐曲。从此以后,民间每年二、三月份都要召开吹笙簧大会,一对对青年男女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彼此相识相爱,之后缔结姻缘、生儿育女。由此看出,女娲造笙簧并不只是为人类带来娱乐,更多的是为繁衍后代。学者研究认为,所谓“笙簧”,其实是取其发生之象, 用来象征人类的繁衍。

三是炼石补天。据涉县民间传说:“女娲看见参差不齐的石头悬在天上,五色石化为满天星斗。”这段话虽然简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即女娲补天,除了与地震、洪水有关外,还有陨石从天而降等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

2.涉县女娲神话的文化价值

女娲神话并非纯粹的神话传说,而是掺杂有远古史实的神话传说,它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精神启迪。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脚踏实地的创造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上帝耶和华是人类的创造者,在伊斯兰文化中,真主阿拉是无所不能的神。在信众心中,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创世者,是难以企及的。但女娲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是一位脚踏大地创造万物和人类的始祖母,她和她所创造的子民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通、血肉相连,体现着中华民族既注重实际又勇于开拓创新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马克思由此认为,具有独创精神的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人类是万物之灵,但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生不息离不开生存环境。女娲补天、治理水灾、繁衍生息,虽然带有朴素的原始成分,却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改造自然、守护家园、顽强求生的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使得华夏儿女不惧艰难困苦,不怕坎坷挫折,历史上一次次的祸乱涂炭不仅没有让中华民族灭亡,反而使得中华民族愈挫愈勇,逐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深沉博大的慈母胸怀。传说中的女娲不仅创造人类,而且给人类以无私的关爱。她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不仅用她温暖的大手和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儿女,而且与儿女同甘共苦,不离不弃,忍辱负重,豁达包容。更可贵的是,她具有质朴的献身精神。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含辛茹苦、勤劳朴实、功高不居、无私奉献。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出千千万万中国母亲优秀的精神品质,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正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

猜你喜欢

涉县氏族伏羲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涉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展现状研究
伏羲画卦
涉县“差评被拘”是法治中国的反面典型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