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十大育人”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

2021-11-26何伟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工作教育

何伟民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三全育人”的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

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工作保障

1.高度重视,全面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把“三全育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纳入“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学科建设、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创建、行业领域拔尖人才培养等各项任务中去。把“四个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动员各种力量,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定期分析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学校、院系按期召开党委常委会(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专题研究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等工作。

2.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秉承“四坚持四结合”的工作理念,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扎实推进行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尖兵的培养。学校、院系分别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院领导)任副组长,职能部门(科室)负责人等任组员,建立“周碰头、月汇报、季总结”的工作落实机制,确保“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能够稳步推进。

3.保障有力,实现政策人员经费三到位

通过召开“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题研讨会暨学生培养工作创新论坛”等形式,落实“六个下功夫”“九个坚持”的会议要求,全面达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政策要求和刚性指标。设有分管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按照1∶200的师生比要求,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按照师生规模设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院系)经费预算。积极探索建立学生社区党工委,开辟社区党工委的办公物理空间,辅导员进入学生社区办公,做到“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实现辅导员与学生“零距离”,着力打造一体化育人格局。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十大育人”工作体系

1.沉浸式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位列“十大育人”体系之首,对育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出了详细阐述,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总依据。课程思政作为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要环节,要明确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过程,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当中,纳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要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建设。每年定期审核教师教案内容,强化工程伦理和学术道德课程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选派教学名师作为教学督导不定期随堂听课,把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高度重视和立项支持课程思政和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并将建设成效作为年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奖项评选的重要参考内容。课程育人的主要载体即为课堂教学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如通过组建卓越工程师班、学术英才班、国际班、智能班,探索性开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综合运用行业领域内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成员高校、国有特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资源,建立政校企等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精英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融入式科研育人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实现高等教育两个一流协调并进,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规划学科领域专题,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结构调整,设置学科前沿课程,以问题为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提高科研质量。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优秀学子参与海外实习的覆盖面,通过课堂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创新提升,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引导学生聚焦国际科学前沿、产生支撑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引领性技术。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举办资深教授与青年教师座谈会,推行“讲好专业口述史、说好学科建设事”主题党日活动,以“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为契机,深入发掘学校榜样老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动,使广大青年在记述和传播老同志的故事中受到生动鲜活的党史国史教育,接受老一代前辈专家的精神洗礼,从而促使青年教师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每学期举办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专题讲座,明确项目负责人或科研团队负责人对师生开展诚信教育,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优秀研究生导师。

3.贯通式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军事训练作为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实践教育,要上升到加强国防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抓实、抓细、抓好。要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贯通,依托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中来,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创新性实施“金地、金杯、金坛、金师、金生”五金工程,整合社会实践、研究生实训等各类实践基地资源,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精心规划实践内容,强化现场教学环节。为了有效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定期组织师生奔赴各地开展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组织科研服务于解决基层问题,在寒暑假集中组织以“优秀学子母校行”为主题的活动实践,利用在校学生返乡机会回到户籍所在地中学,介绍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并通过集中答辩、集中评审、集中表彰的方式选树优秀实践团队典型,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高质量组织“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构建“X+Y+Z+N”的社会实践体系(X个国家专项社会实践项目、Y个省级项目、Z个校级重点项目、N个院级重点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技下乡、教育扶贫,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精心培育出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结合学院实际和学院特色工作,成功打造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4.浸润式文化育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育人始终既要指向当下,又要面向未来,更要回首过去。通过凝练办学文化和精神,使其成为在校学生的精神文化标识,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要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以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集中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桂香街》《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举办“我和祖国同框,真情告白祖国”等主题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举行知名校友塑像落成典礼、发行校友人物传记、制作退休老教师专题访谈录,定期开展优秀校友讲坛、毕业生专题党课等活动,实施学校、院系办学精神的凝练工程、展示工程、传承工程、教育工程;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引导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不畏艰难险阻,在艰苦奋斗中矢志拼搏奋斗,砥砺意志品质,勇担时代使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项目,强化校园精神的培育,构建以项目驱动为引领的文化创新和传承体系,凝聚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发展,充实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5.情境式网络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构建校院两级网络管理、运营阵地,指定专人负责院系网络阵地,不断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网络引路人、教师网络观察员、党员骨干网络信息员、运营主体网络管理员四支力量,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出台网络育人考核评价标准,把网络育人工作纳入考核,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记入院系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的网络育人,加强“融媒体+思政”建设,高质高效运营学校、院系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优化整合各类在线教育平台、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各类新媒体、中英文网站等门户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短视频APP、微信视频号、学习强国在网络文化育人中时空开放性强、对象参与性高、资源丰富性足等优势,加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开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网络课程。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智慧校园”,开发校园信息平台的服务、咨询功能,着力提升信息和数据共享度,实现与学生事务相关的核心网络共融、共通、共享,建立融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一体的综合平台。高质量开展网络文化节,凸显网络文化节的品牌效应,优质作品助力网络空间建设,力争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提高学生参与率,引领校园风尚。

6.和风式心理育人

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职能中枢作用,牢牢把握二级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前移至学生宿舍区,构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和心理辅导工作室,选派专职辅导员担任负责教师,配备有心理专业背景的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担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开展心理状况筛查,积极构建心理预警系统,对重点关注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联系准,实现对心理危机事件的积极预防、主动预警和及时干预。[4]要加强院系心理自助中心的学生组织建设,从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挑选一批人际沟通能力强、个性活泼开朗、善于交流,并且爱好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常识、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相关心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和班级心理委员一道成为心理健康学生干部队伍,常态化开展心理异常行为关注、情感压力疏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等工作。打造新生团辅、“魅声达人”配音大赛、“心语馨愿”演说家、“爱在身边、温馨家园”主题班会等一批品牌活动,定期开展“跑起来喊出来”“5·25”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7.清单式管理育人

管理作为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促使高校各单位、部门如齿轮啮合一般有序运行,为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明晰管理人员、科研平台研究人员、专任教师的责任清单,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持、鼓励专任教师投入金课建设、教材编撰、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更好地按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做好学生学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各项工作[5];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及培训,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工作能力,选聘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教师担任学科平台带头人,提升学科影响力;在多种场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案例警示,对涉及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一经查实,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注重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导师对师德师风相关文件的学习,明晰导师职责范围。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既是研究生学业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对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及对研究生言语不当的导师进行个别谈话。

8.体验式服务育人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体现在高校中。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时,更要把岗位思政作为服务育人的着力点,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各个服务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深入挖潜各个岗位承载的育人元素,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温馨服务中教育人、引导人,打通服务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举办“我与后勤面对面”加强在校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餐饮人员的交流沟通,使学生感受到后勤人员的不易,激励学生树立“爱国家、爱学校、爱他人、助他人”的情怀。举办“我在图书馆的一天”实地体验工作人员的艰险,让学生从服务中体会到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的敬业和付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达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踏实工作的目的。组织学生骨干在学生宿舍公共区域消毒,为学校学生的安全护航,以学生自治服务平台为依托,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志愿者实地体验学校安保人员的工作不易,通过岗位服务让学生懂得学校安保人员在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邀请校医院人员为在校学生做健康知识和应急救援讲座,不仅使得在校学生和学校医护人员有了近距离的沟通,还进一步帮助在校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7]通过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来实现育人功能,不仅可以使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得以有机结合,更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

9.精准式资助育人

充分发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筹作用,院系建有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完善的资助工作管理体系,选派专职辅导员担任院系资助工作主管,制定一系列学生资助工作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形成与院系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资助工作文件和资助政策。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认定规范条例和评价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示透明度高,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数据库和动态情况管理数据库,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实时调档,按照上级规定精准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每年开展“溪水行动”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发放寒衣补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温暖和关怀,开展“一人一本”“点亮微心愿”等师生结对子共建活动,专门经费用于设立学生助管和助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除国家奖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外,通过校企合作、校友捐助、专业特设奖学金等形式拓宽企业奖助学金设立渠道,提升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注重优秀学子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大力宣传“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获得者的事迹。对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特殊类别学生减免学费,对身患大病重病或者遭受意外伤害、家庭出现突然变故以及遇到其他突发性、特殊性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补贴、交通补贴和意外伤害补贴,对经“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发放临时补助。面向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建立服务小分队,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形成若干义务服务活动性质的特色品牌活动。

10.促进式组织育人

组织育人是以党委思政系统组织类群为主导,其他组织类群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织育人职能,把育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注重强化班子成员的身份意识、公平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和一线意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探索按照学科领域设置教工党支部,按照本科、硕士、博士以专业和课题组为基础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以此实现教工党支部党务和业务双促进、双提升,保证支部工作战斗力的延续性和党员培养的连贯性。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建立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学生支部书记“领头雁”培育制度,选派具有人才称号或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担任教工支部书记,选派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实现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全覆盖。举办党支部委员培训班,提升党支部委员的党建业务能力,增强支部的组织力,严抓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和定期督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落实情况,压实支部工作责任。发挥工会和教代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工会、教代会成为教职工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渠道,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育人成效。[8]注重团学组织作用发挥,改革学生会和社团,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深入贯彻“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工作制度,注重打造有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的团学干部队伍,把准青年学生思想脉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结合重大事件和历史纪念日,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升国旗仪式、“与信仰对话”“三走”“我和国旗合影”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论学习类社团建设,增强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新时代做好育人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时代新人的培养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就必然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诉求,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作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必要条件,我们就必须全面准确地认知“十大育人”的功能优势,改良“十大育人”体系现有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来育人,积极整合和利用有效因素。引导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培育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育人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