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
2021-11-26李聪聪
滕 欢,李聪聪
(1.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河北省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河北 保定 071001)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总一保障”,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体现了党对乡村振兴规律认识的深化[1]。而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建设发展都需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做支撑。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体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交流方式。在农业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方式上,也亟需作出创新变革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下沉”乡村、数字赋能乡村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家相继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2019—2025 年)》,要求加快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农村数字经济、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3]。2020 年,浙江、河北、江苏等 22 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和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有益经验,整体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4]。由此可见,研究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策略及实施途径,对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发展,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乡村振兴中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入手,剖析“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场景,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持。
一、数字乡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意义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已转移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五大振兴”是有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纵观《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部署的重点内容,数字乡村建设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五大振兴”相呼应,涉及到发展产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组织等诸多方面。
数字农业推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即以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主线,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赋能则是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的新途径,数字乡村建设首先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提升,并结合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种养殖作业智能化及种养殖技术和设备广泛推广、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测、生产数据的存储和智能分析与利用。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乡村产业生产质量,还将赋能乡村的加工、物流、销售和服务等体系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派生出各种基于大数据智能算法的电商平台、智能冷链物流、网络直播、微商、社群等诸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产品营销的快速迭代,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乡村带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人才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开展,技术、管理和服务也随之“下沉”乡村,这就需要大批数字化人才作支撑。为此,第一,通过政策机制,引进人才,使高学历、高水平人才随之“下沉”。第二,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培训农民,提高其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在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协同建设中,可以通过具体项目为乡村培养造就一批数字乡村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数字心智”水平、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加快实现人才振兴。
数字乡村促使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但是,长期以来乡村文化资源匮乏、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文化自信缺失,制约了乡村发展。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文化及乡风文明的数字化是文化振兴的出发点,数字文化可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使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有机融合,走出乡村文化资源匮乏的困境。农民可利用数字化平台接触更多域外信息、数字化技术,提升数字化素养,改变生产生活、消费、就业观念等,也就可以传播优秀乡村文化,实现文化迭代发展,重塑文化自信,改变乡村文化落后面貌,促进乡村文化观念现代化。可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乡风文明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驱动生态振兴。生态振兴是支撑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数字乡村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就是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乡村生态振兴进行深度融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器作用,建设智慧绿色乡村。通过建立乡村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对乡村生活生产废弃物、污染物、污染源进行全时全程监测,防止环境的破坏;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借助于智能技术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建立生态资源大数据,实施科学规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预警,助力资源利用合理化、环境治理高效化、绿色生产智能化等,改善和维持生态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发展与智慧发展双轮驱动,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数字乡村创新组织振兴。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乡村组织振兴主体主要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等。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数字乡村的组织者和践行者,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建设数字乡村的效率和效果受组织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因此,乡村振兴必须突显乡村组织作用,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组织振兴带动和保障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数字乡村建设内容之一。数字治理理论与实践逐渐由单纯的作用于政府管理创新向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渗透,“智治”是组织振兴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乡村治理正在向“智治”引领的“五治融合”协同治理转变,形成“五治”乡村治理新格局,即智治供支撑、共治聚合力、自治强基础、法治作保障、德治来引领,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强大驱动力。以“智治”为支撑,拓展农村“网格化”管理,推进治理“智能化”建设,全方位强化基层组织向数字化转型,真正把基层组织数字化转型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催生“互联网+乡村治理”等高质量的乡村治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精准地提供乡村服务,这将有效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缺一不可,每一项振兴都需要有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机制。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大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组织、管理、决策等过程中,实现以数据流带动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技术流,激活了乡村各种要素,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二、 数字乡村实践场景与建设模式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服务“三农”的战略选择,中国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诸多领域已从跟跑进入并跑阶段,并逐步迈向领跑阶段。美国农业部提出的《2018—2022年战略规划》把运用智慧农业技术之间的网络来推进数据驱动型农业作为目标之一,推进通信环境的整备,通过基于事实的、数据驱动的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决策,在农业、食品、自然资源、农村基础设施、营养和相关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为了共享和利用企业之间的数据,提高农民的便利性,美国农机制造企业合作提出了名为“Data Connect”的新框架。欧盟提出地平线2020(Horizon2020)科研规划中长期战略,其中将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物经济等作为重要的社会课题。未来欧洲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农机装备应用为特征的农业4.0——智慧农业。日本提出农林水产研究创新战略2020,开展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智慧农业实证研究,建立智慧农业新服务创造平台,确立新服务商业模式,推进农机全自动化、无人驾驶系统以及智能数据驱动型农业。我国提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实施重大工程设施建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纵观国内外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其共同特点在于,一是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公共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政府数字转型促使服务质量和水平得以提高;三是IT企业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积极主动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
(一)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场景
1.制定数字乡村建设规划。据统计,中国现有60.2万个行政村、238.5万个组(自然村),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各异,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不可能一样。这就需要根据地方具体情况,科学编制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此,我国许多省、市或县编制了相应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到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现代新技术与当地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对乡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塑等。规划编制一般都需要由相关技术单位来协助,如著名的咨询机构、科研院所或著名IT企业等,河北省《宁晋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就得到了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支持。
2.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巩固拓展网络扶贫成果的重要举措,目的是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2020 年 10 月,国家确定 117 个县(市、区) 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大多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规划编制或者试点组长,2020年12月,河北省公布了石家庄市栾城区、唐山市玉田县和保定市望都县等15个县(市、区)为河北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在规划设计、信息基础设施、新业态、新模式、信息服务体系、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3.培育乡村电商和直播带货。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依托优势产业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依靠当地特色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通过开网店、做微商等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农户或企业通过直播带货,展示其产品优势,促进销售。疫情期间出现的市长、县长和干部直播带货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关键是要坚持推进。县乡政府也鼓励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培育本地农村电商或引进著名电商落地,为农村电商发展建立服务体系。比如,陕西柞水县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合作的模式,培育出“小木耳,大产业”;河北省肃宁县依托当地鱼竿渔具、民族乐器和针纺服装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2019年全县有4个淘宝镇、15个淘宝村,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2020年,肃宁县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称号。
4.创新乡村数字化治理。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乡村的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医疗卫生等各方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建立数据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借助于遥感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等构建乡村三维实景图,实时关注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变化。浙江德清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数字乡村“一张图”模式,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技术构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整合归集涉农数据, 实时监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情况,为实现乡村精准化自治、德治、法治提供数字化引擎。“互联网+政务服务”“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多地建设了数字化“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农村宅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县乡村多级联动,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办理”的工作机制,对村庄规划、宅基地用地计划、村民建房全程监管。农村“互联网+党建”全面铺开,部分地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电子村务”平台,并注册开通了村务微信公众号,如长三角地区的政务“一网通办”,广东省的“粤政易”政务服务平台向乡村延伸推广,通过“一张审批网”,政府工作流程大大减少,乡镇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办理事务,如湖北省宜城市创新乡村医疗、社保、养老助残等线上办理机制,实现线上证件办理、服务咨询、资格审批等功能,推动基层服务的便利化、普惠化。农村党员群众通过手机 APP 就能便捷查阅政务村务,做到村务监督“掌上盯”“一键通”,实现村务监督全覆盖、无盲区,有效破解村务监督难点问题,智慧乡村信息平台、手机APP为乡村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助推乡村产业振兴[2,5,6]。
5.建设数字乡村人才队伍。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各地注重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比如,重庆大足区将村委两委干部、村民致富带头人、农村乡贤、农村科技特派员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主力军,将数字乡村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效考核和干部培训,引入 30 余人农业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河北省组织基层干部轮训,培训内容包含农业信息化技术、智慧农业,有力地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
6.发展数字化农业。农业农村部统一的全国农情信息调度平台有效支撑种植业全程精准管控。“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试点省已达到11个,实现了奶牛的饲喂、产奶、配种、健康状况等信息实时采集,同步传输,显著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国内首个作物育种云平台(金种子云平台) 建设完成,种业大数据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引导农业企业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种植、养植和加工精细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化。“智慧农机”“智能灌溉”“智慧牧场”“智能温室”等智慧化种养殖示范应用不断出现。如广东省将“互联网+农业”“5G智慧农业”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纳入省政府工作,与中国联通联合建立了水稻精准种植5G实验基地。还积极引导涉农龙头企业通过“云养殖”平台,输出养殖行业解决方案。河北省建立了“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助力农机作业智能调度、智能监管和智能化服务。云南省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了花卉的种植、加工、物流和营销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企业与政府部门等相关信息的数据聚集,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花卉产业生态圈[6-7]。
(二)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及其建设模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8]。由此可见,数字乡村建设更为迫切,其作用和意义更加突显。为此,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6种数字乡村建设模式,第一种是“文化理念型”,当前许多干部和村民仍有“观望”或者“弃之不用”的思维惯性及行为逻辑,现在需要转变为积极主动尝试、接受或者执行的行动。数字乡村建设首先是用信息平台和工具实现文化数字化,更新人们的理念。第二种是“绿色发展型”,长期以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要投入,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投入应转变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文化资本和技术资本。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实现绿色发展。第三种是“政策机制型”,过去城市农村分别规划建设,长期主要对普通基础设施投入,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则注重城乡同步规划,保持普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大对乡村“新基建”的投入。第四种是“战略转移型”,数字乡村建设市场巨大,离不开企业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由过去的业务重点在城市和工业,新时代则要转移到乡村和数字乡村建设上,技术及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及应用要重点面向“三农”。企业发展战略转移得越快、参与得越早越深入,其市场效益就会越大。第五种是“主体变换型”,当前大部分乡村生产经营主体还是传统的小农户、管理型政府,新时代的乡村生产主体将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型政府。数字乡村建设时要考虑角色的变换,必须能够适应数字化农业生产生活、管理与服务方式。第六种是“多元参与型”,传统的建设方式是政府或者企业或者农户单独建设,现在要转变为多方参与的协同共建、合作共治的建设方式。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方很难达到理想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农户协同合作建设。特别是乡村社会综合治理需要数字化技术支撑,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合作共治,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这6种模式可以分为资本与组织2个层面。资本指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技术资本可以通过一般资本获取,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本转换而来,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必须的,数字乡村建设依赖于高科技成果,对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有较高要求,必须通过创新机制,撬动和拓宽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投资渠道,加大培养数字农民的投入,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资本和数字资本。组织是指政府和市场,数字乡村建设必须二者并用。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下沉”的趋势下,基层组织的作用越发重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同时,逐步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向市场要资金、要人才、要效益。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创新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共建的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7]。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为适应数字乡村建设,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边界需要明确,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为依据。为此提出了适合于“1+3+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供数字乡村建设参考。这里“1”,即建设1个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全县涉农部门一盘棋、一个标准、一个平台,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和平台支撑;“3”,即面向“三农”的农业产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惠民服务数字化;“N”,即搭建N个数字化应用,如农村生产经营、流通营销、公共服务和政务管理等数字化应用系统。通过落实具体任务与工程,实现乡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精准化治理、高效化管理和便利化服务的新局面。基于上述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和建设体系,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实施路径。
(一)强化宣传教育,厚实乡村数字文化
建设数字乡村,必须加强信息化宣传和教育培训,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学习强国平台,培训干部群众,提高对数字乡村的认识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重点扶持种植和养殖大户、骨干农业合作社、重点龙头农业企业,打造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样板、数字化宣传窗口,将数字化、智能化逐渐向乡村辐射和传播,提高整个乡村的感性认识和信息化水平。把握好线上、线下培训节奏,协同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让乡村居民亲自触摸到“数字文化”,亲身感受数字的魅力,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达到转变理念,主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之目的。
(二)科学制定规划,确定建设实施方案
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应该制定规划在先。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结合乡村各自战略需求,围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明确数字化与产业化相融合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实施方案。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种-养-加-储-运-销等各环节和过程的产业链金融渗透,实现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产、购、销”与“调、存、加”;在农业产品主产区,加速数字技术向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推进智慧农业,达到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效率,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在乡村生活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乡村居民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出行等服务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可及性。而在乡村治理方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加大建设投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结合新基建,加快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加速偏远地区乡村和不发达地区乡村的基础建设。开拓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积极扩大与通讯运营商的合作,协同推进乡村网络工程建设,提高乡村通信网络覆盖率。
建立以本地特色产业和主要农产品为主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本地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库,对接国家、省、市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共建共享。通过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研究,还能为农户和合作社在生产、营销方面提供决策服务,以及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四) 引进培育并重,保障信息技术人才
当前,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缺少专业能力强的数字化人才。这就要求政府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制度优势和产业优势及区域优势,吸引大学生和信息化人才回乡工作。围绕数字乡村建设系统梳理人才需求,开展面向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包括农民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基于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人才培养等相衔接的培育体系。
(五)保障建设投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创新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数字乡村建设体制机制,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保障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要坚持市场驱动,以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开展区域化布局,引导实力雄厚的大型科技企业或多家不同企业在生产、物流运输、营销等全产业链或不同环节投资建设,整体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六)健全合作机制,多方参与合作共建
健全多方参与、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在技术上,积极与当地专业技术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手工业技术专家等以不同方式进行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项目建设上,要鼓励政府牵线,企业、个人或组织及社会资本参与的共建方式。
(七)推动乡村智治,保障乡村持续发展
推动乡村的数字化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运用乡村“智慧党建”“互联网+村务”等新形式和新手段,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推进村委会建设规范化。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让政务服务惠及乡村基层群众,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乡村在农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使乡村数字治理的内容更加精准化、公开化、透明化,鼓励农村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乡村共治、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智治体系,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