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BC课堂观察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改革尝试

2021-11-26王冬阳

黄河之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测验同伴钢琴

王冬阳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结合钢琴演奏技术、和声编配技术以及织体发展手法于一身的综合表现艺术,这就要求伴奏者在具备良好的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上再配合以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完整地呈现所要表达的音乐。纵观国内钢琴伴奏教学普遍还是以教师讲授理论以及示范演奏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固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教师通过自身的钢琴伴奏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该技能会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伴奏当中的和声编配以及织体发展手法是极具开放性的,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以及降低了音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所以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显然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以及引导其形成自我的对艺术评价的独特角度与对音乐表现时的丰富多彩的处理手法。

笔者于2019年曾参加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留学项目去往加拿大UBC(全称为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中文名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又称卑诗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访问学习,而在这六个月中,有相当部分时间是沉浸在UBC的课堂中去观察他们的老师是如何在上课。UBC教育学院在2019世界大学QS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3位,不管是从教学声誉还是研究声誉抑或是论文的产出量与被引用率都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作为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UBC的课堂教学,它所体现出来的与国内高校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堂气氛的不同、课程结构的设计不同、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的不同。基于上述这些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点,反观自己所讲授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在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个反思和梳理,同样也希望为更多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师与学习者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以求更好地促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发展。对于即兴伴奏课程的改革尝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Beautiful Noise”——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

“Beautiful Noise”《美丽的噪音》本是尼尔·戴蒙德(Neil Diamond)于1976年发行的一张专辑,但是在UBC的课堂中却被教授们指代为热烈的讨论声。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所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小组进行。而实际上在UBC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被十分的重视并在学校范围内被广泛的采用。众所周知,小组讨论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何将小组讨论有效的引入到即兴伴奏教学当中就是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在当他们获得一首新的旋律或音乐时必须立即知道如何正确并快速地为他们配出合适的伴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对和声理论和钢琴演奏基础有所了解。通常,教师会向学生展示一些音乐作品,并使用这些作品来告诉学生相应的和弦功能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然后让他们尝试自己演奏这些作品。但是,由于学生对和声理论和钢琴演奏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些学生甚至不清楚老师在讲些什么。想要让学生明白音乐中和弦的使用方法单纯靠讲收效甚微,因为老师讲的内容可能在一个班里只有少数人可以真正的听懂或者掌握,剩下的大部分人可能还在慢慢的反应甚至是一头雾水。但是小组讨论却可以将这些问题轻易的化解掉,美国历史学教授彼得·法林在他的著作《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中提到,课堂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学习,且每种类型都具有明显的特征。第一种学习类型是“重述式”(recitation)。教师提出封闭性问题,学生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回答。第二种学习类型是“对话式”(conversation)。与前一种相反,在“对话式”中,教师没有不变的讨论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逐渐将当天课程的主题推导出来。第三种学习类型介于这两种学习类型之间。这种讨论方式,称之为“研讨式”(seminar)。对当天的话题,“研讨式”讨论的内容比“对话式”更丰富,对问题的探讨比“对话式”更深入。但与“重述式”不同,教师不必期待回答的确定性[1]。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当中,有许多问题是没有确定答案的,比如对同一段旋律配伴奏,不同学生所配出的和声不尽相同,我们并不能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哪种情况更为合理,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独自去做,那么他的思维很可能就限制在了某一种情况之中,而经过讨论后的和声编配会明显更为完善。“重述式”提问方式可以体现在讲授和声理论的环节当中,这样可以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并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知识点,而“对话式”和“研讨式”的讨论方式可以穿插在对音乐分析的环节中,这部分环节主要由教师给出一个大致方向,经由学生的讨论使其确定自己所认定的音乐内容并给出相应的音乐处理意见,最后这样的讨论过程则会发现学生得出来的答案会有许多种,而且在这多种多样的答案之中他们会选择综合所有人的意见之后得出一个最为合理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没有了教师自上而下的单方面传授,一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热烈,二是学生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他们对和声使用方法的思考。

二、“3+1”模式——增加测验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

考试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常来讲,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验证学生对已完成学习的掌握情况。但是记忆心理学研究发现,测试不仅是评价先前学习效果的手段,他还可以改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简单重复学习相比,学习过程中进行一次或几次不给予任何反馈的测试能显著促进学习内容的长时保持[2]。加拿大实验心理学家与神经认知学家安道尔·图威(Endel Tulving)在1967年也提出了“Testing Effect”(测验效应),即及时的考试能够增强学生对其已学习的内容的记忆水平[3]。并且福建师范大学李宏英等人对24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基于反复测验的学习的一项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存在“测验效应”。学习阶段有测验的学习过程比仅仅重复学习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回忆正确率,即测验能够增强学习效果,有测验的学习效果优于无测验的学习[4]。而在UBC的课堂上,多次测验是被大量运用在教学当中的。根据心理学系教授Dr. Catherine Rawn为该系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学研究方法》(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与《行为数据分析》(Analysis of Behavioral Data)制定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在一学期内的授课时间总共有13周,每周2次课。除了课程大纲里要求的实验课程环节之外,分别在第4、7、11周设置了测试环节,加上最后的期末考试,总共为四次考试。而对于这些考试为何如此设置,Rawn教授的回答同样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记忆。

而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当中,关于和声编配的理论非常抽象,且对旋律配伴奏时用何种织体,如何熟练的进行和弦连接都需要建立在多听多练的基础之上。举个例子来讲,当老师为学生讲完一个和声概念与用法,当时或许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或者通过学生的讨论之后已经明白该和声的使用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迅速的反馈与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就会快速地被遗忘,然而寄希望于学生在课下多练习则又非常的不现实。就算课堂上的即时问答或者是当场演示也只是加深了学生的短时记忆,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是有可能被遗忘。

国内高校的授课时数一般大多都为16周32课时,而课程授课模式大多为讲授为主。而3+1的教学模式(3次课堂讲授+1次随堂测验)则可以使学生随时都处于学习——回顾——再学习——再回顾的过程。如果能够把3+1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之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并且增加平时成绩与随堂测验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降低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其实是与现在提倡的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过程性评价不谋而合的。而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必将对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的学习更加有益。

三、Peer assessment——给予他人评价的同时收获知识

Peer assessment是教育学中的概念,被称作“同伴互评”,它是现代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同伴互评在国内高校中常被用于英语教学的场景中,同时由于线上教学的逐渐兴起也被探索应用于网上慕课当中。同伴互评是认知要求较高的活动,有助于巩固、加强和加深评价者的理解[5]。在UBC的课堂学期测验当中,其中专门设计有开放式的考试,即一场考试当中有必须独立完成的考试,同时还有跟同伴协作完成的考试内容,而在协作考试内容当中就有同伴互评这一环节。它要求学生对与其协作的同伴进行概念理解、创新度以及参与度等等综合的方面进行评价,而这个评价的结果将计入学生最后的成绩当中。这种考试形式有助于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度以及在解决问题时与他人的配合度等等方面,对促进学生有效地主动地学习有很大影响。然而有学者对同伴评价的效度提出质疑,比如有的学者提出同伴之间的评分与教师之间的评分并不十分一致。然而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当中,答案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任何人不能对任何一首音乐的伴奏编配方法一言以蔽之,因此在实践当中,对于同伴互评的效度的担忧便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将同伴互评的机制引入到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当中来是具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在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为一首音乐编配伴奏的同时与他人进行合作实践,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便可以成为参与者互相为其评价的依据。评价可以从对音乐的理解、和声编配、织体的安排以及配合过程中的反应等方面进行。由此学生在为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对比自己与合作者的评价可以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伴奏编配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与此同时,教师则可以将同伴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学生的考核成绩当中,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增加学生成绩的效度以及更好地督促学生参与到与他人协作的活动中与练习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即兴伴奏技术。

结 语

即兴伴奏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教师不懈在追寻的目标。在即兴伴奏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比重,不再一味地自上而下的传授,改由老师抛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发学生主动讨论并思考而得出答案。不仅可以一改沉闷的教学气氛,增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更主动的获得知识与更深刻的掌握知识。而“3+1”模式这种多次测验的引入也是同时在督促学生不停的回顾和复习所获得的知识,在不断反复的强化与刺激当中保持记忆曲线的持续与不衰退,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以及钢琴演奏技术的熟练度一直保持如新。同伴互评机制的引入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去观察他人的表现,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独有的艺术处理风格。

当然,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课堂教学方法自然也多种多样,并不是加入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就足以让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质的改变。尝试之所以为尝试,就是要建立在对课程安排的合理规划以及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能动性上进行思考,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引导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以及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测验同伴钢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纸钢琴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落地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