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方法
2021-11-26刘力畅
刘力畅
一、贝多芬生平及《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OP.81)创作背景分析
贝多芬,出生于波恩,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四岁便开始学习音乐,分别向车尔尼、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大师拜师学艺,1810年贝多芬出现了耳聋的症状,大约在1819年开始,听力完全丧失,贝多芬的创作也进入了晚期。1827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贝多芬的一生中创作题材种类广泛,主要作品有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等。贝多芬的一生大都在不幸和孤单中度过,情感方面经历了几次后,最终都无疾而终。生活的环境上,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具有那个时代特色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在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有包含着贝多芬个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并且丰富了奏鸣曲式内部的结构对比。尤其贝多芬中期向晚期发展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从音乐上情感表达打磨的更加细腻,结构形式也更加的变化多样,内在的动机和不同的织体对比更加的鲜明,超越了以往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更加富有戏剧性,同时也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就是贝多芬中晚期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内容上看,有开始“浪漫派音乐”的影子。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和法国之间爆发了战争,鲁道夫大公为了躲避战火,在1809年5月4日离开了维也纳。鲁道夫大公作为贝多芬的学生兼挚友,在贝多芬的精神和生活上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对于挚友的离去,贝多芬很是心痛。在战火连绵的日子里,贝多芬也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情感,同时也传达出对当时战争的痛恨和日益增长的爱国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借此表达对鲁道夫公爵的不舍和思念之情。这也是在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由贝多芬亲自填写标题的作品。《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第一乐章“告别”(Das Lebewohl),第二乐章“人去楼空”(Abwesenheit),第三乐章“重逢”(Wiedersehen)。《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接近于贝多芬晚期时候的作品,在作品中有出现往浪漫派发展的趋势,又开始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抒情性。
二、《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标题音乐特征分析
标题音乐是只指用文字、标题等手段表现故事性内容的乐曲,一般由作者本人添加标题,而且标题与作品本身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标题音乐最早可追溯到16-17世纪。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们开始意识到器乐演奏可以最大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意识。最早出现标题音乐的具体作品是巴赫的《离别随想趣》这首古钢琴乐曲。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就具有标题音乐的特征,是贝多芬本人亲自填写了“告别”,这一标题,也是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里独有的一首,和其他耳熟能详带有标题的钢琴奏鸣曲,例如:《热情》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虽然都是带有标题的,但却不是标题音乐,这些标题都是有后来出版商和一些乐评家后期加上的,而并非作曲家本人的意愿填写的,那些标题主要是针对听众,想给听众营造一种氛围感和作品内容的引导指向作用。整部作品以“告别”为中心主题展开。其中有运用大量的动机写法来帮助音乐主题的展开。音乐内容与标题有着严谨的一致性,标题及主题,贯穿整部作品,使其乐曲之间紧密联系。突出表现的意图,运用个性化的处理方式,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贝多芬用音乐传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分析
第一乐章“告别”是由引子和奏鸣曲式写成。引子部分,是1-16小节,为降E大调,平行乐段。乐曲开始的三个和弦,就像是鲁道夫大公在说“我走了。”奠定了告别分离情感基调。起始的三音动机是第一乐章的核心主导动机(即“告别”动机),动机之后,由一个旋律细胞引出的是一个旋律乐句。平行的后乐句交换到降e小调,句末派生出一连串短小的问号动机,并最终归结到主部开始的一个大问号(注意引子的结束与主部的开始,是由相同的下属和弦联系起来的,这样引子与主部就不再是一种结构分离的关系)。表现的画面就是贝多芬和鲁道夫大公告别,鲁道夫大公坐着马车,慢慢的离开这座城市。整个引子部分充斥着不舍和淡淡的思念气息。到17-34小节,分为三个乐句乐段。第一个乐句的材料,来自“告别”动机的扩大形式,和声是连续的下滑线条,表露出该乐句一种忐忑和疑虑的特征。紧接着后两个乐句相互平行,在和声解决后,有一种解惑的自信,第三句形成更加激动的结构扩充,最终开放结束主部。到了连接部,35-49小节,从降b小调转至降B大调。副部是第50-58小节,为降B大调的平行乐段。将引子部分的动机分为两截,在结构中强调的调性主音,传达出副部的意思。结束部则是在58-69小节,一连串附点节奏后,结束在“告别”的动机上。展开部是70-109小节,转至c小调,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一种矛盾,依旧没有离开引子的“告别”动机。到了再现部,110-161小节,回到了降E大调上,从主部到结束部,几乎是完整的再现部。最后尾声162-255小节,尾声的开始似乎是第二次主部的再现,但只剩下“告别”动机的告别心情了。表明了去留的内心矛盾已经解开,体现鲁道夫大公去意已决,终将难以挽留。
这首奏鸣曲带有标题“告别”,因为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慢速引子的开头三个和弦的上方加上了“Le-bewhol”的字样,贝多芬并未蓄意去描绘事件,而是着力去创造音乐,通过音乐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在这里要表现的是,对于一位友人离去的感受。整个第一乐章都像通常在尾声中那样,让主与属和声模糊不清。整首曲子在对节奏上的运用也很富有弹性。又出现全音符、休止符。在呈示部开始的时候,多以紧凑的旋律线展开,在放宽后又开始紧缩,紧缩后又开始放宽。没有过多的突然弱或是突然强,主要是在渐强和渐弱中。在乐曲快接近尾声时,拉长的时值,笔者认为像是贝多芬给自己空出来的思考。乐曲中会出现一些复调音乐的对位,像是一种情感得到交织,尤其是在乐曲快到尾声时,出现的一些全音符,时值拉长,像是鲁道夫大公和贝多芬在进行离别前最后的交谈,依依惜别。那些休止符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就像中晚期的贝多芬,不仅要承担着身体疾病的肉体之苦,还要忍受着战争、穷困和挚友离开身边带来精神层面的痛苦。面对摇摇晃晃、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常常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四、《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引子部分,主旋律是G-F-降E,突出主旋律,并将三个音有联系的弹出来,表现出一种和友人告别的留念不舍之情,有种类似于模仿仪仗队中管乐的声音,所以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要有重量但柔和的触键,弹奏过程中,为了要体现旋律线条的横向发展,要将手指吸住琴键,主旋律和伴奏声部要合理搭配,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紧接着,连接前一个和弦的情绪层层递进,注意附点节奏,强弱渐进自然,要有着相同的质量,逐步上扬,整体旋律要细腻且富有表现力,达到那种融融的情感状态,表现出贝多芬和挚友无奈分别的心境。
但当到奏鸣曲式部分时,整体的情绪不再是和引子部分一样是情绪低沉的叹息,而是到另外一种情绪状态,第16小节开始转至急速地,G-F-降E的主题动机再次出现,像是贝多芬的另外一种情绪状态,三个音的音量要清晰且清楚,注意要弹整齐,处理好伴奏和主旋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渐强渐弱之间的连接,层次感要分明,要拿捏仔细,注意踏板的把控,最好在和弦多的地方使用切分踏板,以防止声音效果过于模糊。从28小节开始,出现八度下行,到29小节间注意情绪的链接,右手旋律高声部相对应的突出,尤其31和31小节有大量和弦出现,要弹清楚,突出主要旋律线。从35小节开始,主要旋律是降E-F-降G,其余伴奏音色质量要一致,避免出现一大一小的音色,突出冠音声部,注重戏剧化和情绪化,强弱比例要协调。要富有情感弹出主题旋律G-F-降E,突出并加重“告别”中潜在的含义。
注意乐曲中附点节奏左右手的对照,不间断,自然且如歌,好似两者遥相呼应,左手旋律是右手旋律的影子。在第180小节开始,出现四分音符、全音符和休止符,相互对应,笔者认为,就像是贝多芬和鲁道夫大公在最后不舍的对白,要表现出浓浓的不舍之情,表达最后的思念,不知什么时候能再次相见。第197小节,主题动机再次出现,左右手交替主题旋律,八分音符连绵的跑动,就好似马车的跑动,开始越跑越远,情绪也更加强烈。
到第223小节,单音“告别”动机出现。演奏的过程中,既要大胆且要细腻,体会贝多芬一个人对挚友远去的背影,只留下淡淡的思念和感慨,像是又回到了最初乐曲开头的情感状态。左右手,相互呼应着对方,相似再说:“真的要走了,珍重。”注意乐谱上表情记号。第一乐章左后结束在两个和弦上,是响亮的。
第一乐章中,主题旋律有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停围绕着“告别”主题动机发展和变化。虽然主题是以“告别”,但乐曲也表现出了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先是引子部分的不舍、忧伤、惆怅。到呈示部开始,从2/4拍转向2/2拍。表情记号变成活泼的快板,速度开始转换,旋律积极向上,一种对美好向往的情感,具有歌唱性,有种层层递进的感觉。所以演奏者应该抓住这种情感的切换,左右手要在演奏时流畅,掌握相关的技巧,熟练的表现出来,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乐曲到处都有暗藏着贝多芬音乐哲学的思考,像是反应了贝多芬内心情绪的一些变化,不是完全一种情绪到底,而是表达了一些中期接近晚期时期的一些人生思考和面对生活再次变化的感悟。再练习和演奏过程当中,应该挑出那些细节部分,左右手好好的去练习,体会整个第一乐章中,贝多芬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结 语
《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挚友兼学生鲁道夫大公的一部作品,具有贝多芬中晚期创作作品的风格,是非常具有一定练习价值的作品。单从《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告别”分析来看,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调式调性的伸缩转换,复调音乐的运用等等。整体上音乐具有一定的歌唱性、逻辑性和戏剧性。很故事性的描绘出了战争来领之际,与挚友作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乐曲结构紧凑,也将标题音乐与作品内容巧妙地结合,上下呼应、前后贯通,旋律线条清晰明朗,多边的节奏形态,和声复杂多变,曲式结构紧密,具有浪漫色彩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作品。通过多方面了解分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贝多芬中晚期作品的理解。通过第一乐章的分析,能隐约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下贝多芬的内心情感,也感受到了贝多芬作品的穿透力。不愧是开创了浪漫派时期音乐先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