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间传说的城市地标塑造
——以孟德武雕塑《曹妃回乡》为例

2021-11-26孙梦鸽宋小青

关键词:曹妃甸雕塑文化

李 延,孙梦鸽,宋小青

(1.华北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随着我国城市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人们早已开始从物质生活需求向精神生活需求过渡,城市地标作为城市特色文化表现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城市立足的根本。城市地标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引领着地方群众的精神信仰,展示着城市独特的文化依托,从核心的层面稳固着城市的建设,把握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民间传说特色文化的大众特征为城市地标的塑造更加深化了民众的认可度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从而形成城市多元文化理解层面的交流沟通。

一、民间传说题材的城市地标雕塑

民间传说是一种普遍性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相较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来说,民间传说更多的会带有一定的地域主观价值和引导意味。民间传说的产生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存环境以及精神需求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基于人类在某种需求层面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的,从而成为地域一方特有的文化符号和行为信仰。民间传说的流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民众特定时期等条件下的希望寄托,凝聚了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追求,反映客观事实也体现人们主观精神力量的智慧。民间传说题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多的设计将其中的文化思想凝练,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处理,这不仅体现在设计作品的时代性中,也体现在了地方团结精神的塑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播等方面。

在民间传说题材的艺术物象化创作过程中,城市雕塑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已然成为了地域文化传播与表达的象征载体。城市雕塑的设计以一种最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反映出了一座城市所处地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展示宣传特征。不同文化题材的选择与造型的设计表现造就了城市雕塑的独特性,围绕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与生活习惯向外界传递雕塑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历史、地域、时代等层面的思想与创意,从而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城市凝聚力。城市雕塑本身在强化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同时,通过文化设计题材的选择将其中精神内涵提炼注入到雕塑作品中,也是一种具有启发性且拉近人与城市之间距离的功能表现手法。

民间传说题材下的城市雕塑为城市空间建立了独特的地标象征,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于文化不同层面理解的可视角度。民间传说雕塑的城市标志性取决于其文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在其本土地域中具有一定的主流正面象征意义。民间传说题材雕塑的公共性和场所性也是打造城市地标的重要属性,其设计依赖于城市环境,其特色的故事性是建立在特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表现和塑造的。城市雕塑在表现民间传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在特定城市环境之下的文化表现效果,发挥其城市文化地标性的功能特点,从而在空间环境内回归文化主题本身对于受众群体“土生土长”的归属感、信念感与认同感,弱化城市文化趋同。人们通过雕塑与环境之间所呈现的可识别艺术效果对于民间传说文化进行不同方面的理解与思考,基于客观实事的广泛发挥想象空间与其特有的灵活开放属性更是大大的加深了民众对于传说故事性的联想、衔接与理解,引发共鸣。强调文化的代表特征、指引意义与精神信仰,放大作品本身的情感表现力,呼唤城市个性展现等城市文化地标的功能特征塑造也为雕塑作品赋予了表现城市精神面貌的展示功能。

二、孟德武雕塑《曹妃回乡》的创作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传说为题材,化为城市雕塑地标者,广东为先。而尤为著名的是位于广州越秀山楚庭之地的《五羊雕塑》,改革开放后,潘鹤先生为珠海特区创作的城市地标性石雕——《珠海渔女》,可以看作是继《五羊雕塑》之后最为成功的城市地标。以秉持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根植生活,寄语改革开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已然成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责任与使命。对于同为沿海城市的河北唐山来说,当地也素有“南有妈祖,北有曹妃”之言,曹妃甸作为唐山市海洋、工业等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积极对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1]对此,《曹妃回乡》城雕作品的设计不仅是孟德武先生精心为家乡树立文化名片创作的城市地标性作品,也是其作为艺术家为弘扬地域特色优秀文化做出的有力贡献。

图1 五羊雕塑(图片来源:网络) 图2 珠海渔女(图片来源:网络)

《曹妃回乡》与《珠海渔女》一样,均取材于地方性民间传说。《珠海渔女》的创作,正如珠海之名,珠江口西岸盛产蚝贝,珍珠久负盛名,不仅因为传说中的南海龙王之女,更因捕捞蚝珠也是女性参与的近海作业,最主要还因为珍珠的珠宝意象——珠光宝气与女性容颜美貌有关。潘鹤先生以渔家妇女为形象来源一一化神话之说为现实之形,为龙王之女赋予了古典美的意象——渔女之身形如水草一样婀娜多姿,高举宝珠的双手合成为一个易于辨认的“格式塔”,兼有古希腊雕塑的造型之美和佛教造像的东方神韵。1982年,刘开渠先生在《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开幕词》中提到雕塑美化城市和园林规划问题,呼吁全国各地都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把城市雕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任务来实施。[2]《曹妃回乡》城市地标型雕塑的设计是孟德武先生基于曹妃甸本土特色民间故事题材创作的,故事相传版本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千百年来的曹妃形象已然成为了曹妃甸人民心中爱与勇的保护神化身。

故事相传李世民来到渤海之滨暗访民情,在曹妃甸一带偶遇袭击,在遇险之时,曹娴出现及时相救。最终,李世民与曹娴产生情愫,由魏征做媒,将曹娴纳为皇妃。此时,曹妃想带父亲一同远走长安,但父亲因难舍家乡拒绝了曹妃的提议。无奈之下,曹娴只能暗自祈愿:父亲,我一定找时机再回来看你。来到皇宫的曹妃用自己的智慧与仁爱平息了后宫诸多争斗,虽遭人嫉妒,但最终还是用坚贞、仁义与善良取得了李世民深切的信任。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曹妃则主动请缨随军出战。武艺高强的曹妃在战场中大显身手,多次在李世民遇险之时出手相救。回程途中,路过家乡的曹妃来到故里探望父亲,看到的却只是父亲在沙岛上的一座坟冢。过度悲伤下身染风寒,曹妃病倒在这座沙岛之上,但突然听到渔民呼救,她依然忍着病痛出手相救,最终,身染重疾的曹妃病逝在岛上。

城市文化是城市雕塑的载体,城雕离不开城市文化的表现,离开了城市的文化城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孟德武先生截取曹妃民间传说中秦王李世民和曹妃(曹娴)东征高丽胜利班师,在曹妃甸海边春潮滚滚纵马驰骋回七农场老爷庙家里省亲的瞬间作为艺术创作表现形象,耗时两年,不计成本,精心设计创作而成。作品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做到了高度的融合,把“曹妃文化”和“大唐文化”注入雕塑作品之中,相辅相成,通过艺术语言的塑造表达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成为唐山曹妃甸的特有的标志性文化现象。

图3 曹妃像(图片来源:网络) 图4 《曹妃传奇》插图(图片来源:网络)

《曹妃回乡》城雕青铜像高3.69米,数字取民间吉祥之意,加上石雕底座整体高度直立距水面约7.98米,呈现效果气势磅礴,栩栩如生。作品以秦王李世民和曹妃(曹娴)东征高丽胜利班师,在曹妃甸海滩纵马驰骋回七农场老爷庙家里省亲的民间故事为创作题材,由孟德武先生耗时两年,不计成本,精心设计创作而成。该作品泥塑阶段制作采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泥点塑造法,增强体面黑白灰对比,看上去比较厚重,强调形体饱满,极具张力,综合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整体影象动感十足,叙事性的表达准确生动,寓意深远,呈现出李世民与曹妃东征高丽后凯旋而归的一种恢宏气势和大唐文化元素的艺术美感。刻画的李世民与曹妃两位人物形象线条流畅,细密精致,将二位的神态体貌等特点表现的极为鲜明,真乃人中之龙凤。据孟德武先生叙述,曹妃像的创作参照了现代演员林芳兵,李冰冰,范冰冰等演绎的唐朝皇妃形象和唐代古画《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贵妇形象并结合他自己的理解升华而成,时代背景特征通过细节的刻画体现鲜明。曹妃摆梳高发髻,头戴华贵凤簪,配饰精美花钿,眉眼间难掩喜色,面容端庄谦和,体态丰腴饱满,身姿笔挺,英姿飒爽,身穿罗裙半露酥胸,罗纱随疾驰的奔马轻盈飘逸,展现出了盛唐背景下女性的丰盈柔美体貌特征以及自信、开放、勇敢等内在品质特征,也凸显了曹妃尊贵的身份以及刚柔并济的智慧与魅力。李世民像塑造时参照了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唐太宗李世民像》,并在此基础上体态做精干化处理,去掉肥胖特征部分,正好是年轻的秦王李世民的相貌,表情气定神闲,温文儒雅,眉宇之间透露着作为君主的深谋远虑神态;其佩戴的唐刀也加强彰显了健壮勇武的王者气势,其造型就像一把宝剑头斜切出一个斜面一样,刀身直挺有力,便于破甲,轻巧锐利中也不失庄重威严,刀柄头的设计也巧妙的运用了精美奢华的盘龙造型装饰,体现李世民帝王的尊贵身份与威仪。两位人物的塑造具有唐代人物的典型特征,遵循传说故事中历史背景实事,从多处精密细节的设计中将精神维度中二位的家国情怀表达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战马膘肥体壮,突出唐马造型特征:身形饱满健壮、结实有力,孟德武先生在体态塑造上参照了一些唐代画家所绘马的造型,马上鞍具装饰、笼套装饰则提取了唐代绘画《虢国夫人游春图》里面的部分装饰细节,精美华丽,区别于皇家以外的马匹,彰显奔马尊贵的身份特征;奔马气势雄强刚劲,奋力驰骋,比例准确、结构分明,构图呈大开大合之态,表现出了奔马动态的飞速疾驰,符合力学平衡原理的同时,艺术造型处理优美得当,线条流畅滑润。孟德武先生说,秦王李世民骑的马脖子上的三组马鬃造型(三花马)只有帝王御用良驹才能使用,是尊贵的身份等级象征。“三花”饰马是唐代宫廷与贵族间流行的时尚饰马方式,也是区分马匹等级与贵族身份的的一种重要标志,“三花”为唐代良马的最高标志等级。在此基础上,这匹马还是大公马造型,扬足飞奔的动势凸显马匹的性情钢烈,桀骜不驯,只有秦王才能驯服,身上马衣图案为宝剑纹造型,马蹬则是龙头造型,处处体现着勇武和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象征。曹妃骑的马是母马造型,呈微微含蓄颔首姿态,形态、性情相对温顺些许,身上马衣装饰牡丹团花图案,雍容富贵,马蹬装饰品采用凤首造型,与秦王李世民的龙头造型马镫搭配呼应。《曹妃回乡》雕塑整体上人、马、装饰三部分相匹配,互为烘托,基调和谐统一,营造故事气氛。视觉上李世民形象以及马匹的威武雄健体貌造型与曹妃形象及奔马的柔和坚毅体貌特征刻画都展现出来了其活灵活现的动势特征,也都都体现出了战争胜利的激昂情感和归乡似箭的急迫之心,引发文化与城市和群众之间的共鸣精神情感,人物与奔马的两性特征对比鲜明,视觉效果强烈有冲击力,更加完善了人们心中曹妃形象的国家大义为先,骁勇睿智、果敢神武、热爱家乡等人物特点。

雕像底座正面镌刻的“曹妃回乡”四个大字由中央美术学院原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盛杨先生书写,盛杨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曾担任雕塑系系主任,在雕塑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创作了《民兵》《卓玛》《星星》《教育家徐特立》等多件优秀作品。盛杨先生1976年受命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百多名雕塑家集体创作纪念堂大厅内的毛主席坐像和纪念堂前后广场上四组大型纪念性群雕,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回观雕塑底座背面,依次镌刻的是李世民的《春日观海》一诗、曹妃上私塾时所作诗句以及历代诗人对曹妃怀念的诗词,这充分说明了曹妃的故事在曹妃甸渊源流长,深入人心的传承特征,也更加深了作为城市地标的文化意义。城雕下面的两层石栏板上的图案也设计的独具匠心,上面一层栏板最前面运用的图案是“天下太平”,寓意天下太平,团结一心;右边栏板装饰以明代文官阶官服图案为依据,依次是文官一品至九品的官品珍禽补子纹样,象征机敏聪巧,以示文明;左边栏板图案依次是明代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官品瑞兽补子纹样,象征力量与威严,左右两边的装饰设计正好符合百官上朝文东武西的规制,装饰布局严谨,唐代官阶在官服装饰的体现上没有明显和丰富的造型区分,颜色区分为主要体现方式,而以明代官阶官服装装饰纹样为造型依托的设计细节中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见证以及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在空间时间的维度中表达了过去、现代和未来的历史跨度设计观念,代表曹妃文化是从唐代走到现当代的漫长过程中历经不同时代的城市坐标文化;下面一层栏板最前边的栏板图案为“四海升平”,寓意安宁和平、丰收富余,最后将其余栏板图案进行无次序地排列,装饰以“五谷丰登”、“渔业丰收”等地方特色的民间吉祥图案,表达了黎民百姓的心声以及美好的精神信仰与祈愿。综合来看,雕塑作品与环境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上达到了视觉观赏的绝佳节点,构思巧妙,迎着优美的天际线与环境相得益彰,尽显策马奔腾的宏伟壮丽气势,却也不失温度亲和之感。雕塑各部分的装饰设计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整体意识:最上面李世民和曹妃的服饰图案以龙(或蟒)、凤为主,突出皇帝(或秦王)、妃子的身份特征,象征最高阶层;上面一圈石栏板上面的珍禽瑞兽图案代表文武百官,为治理阶层;下面一圈石栏板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则代表了黎民百姓,代表着国家真正的基石底层,三个层面的和谐相处,上下同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天下太平。该设计注入了孟德武先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渊博学识以及大家之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曹妃回乡》这一城市地标雕塑承载的是文化的传播、精神的信仰以及历史的见证等责任,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唐山曹妃甸这座城市的土地上感受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下的风土人情,才能理解对于艺术创作表现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走进城市居民们的心之所向,使得雕塑作品的内隐信息和外显结构都能形成一种精神文化思想与艺术空间环境上的高度和谐,使作品承担起作为传播媒介、展示窗口、精神文明象征载体以及历史见证者的重要职责,孟德武先生运用艺术手法为作品本身赋予了地域特色性、历史时间性、传播展示性等一系列的厚重文化价值意义。

图5 盛杨先生为《曹妃回乡》雕塑题字

图6 《曹妃回乡》创作细节

图7 《曹妃回乡》雕塑尺寸草图

图8 《曹妃回乡》曹妃人物创作细节

孟德武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雕塑家,画家,曾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雕塑景观大赛国际巡回展金奖和中国曲阳国际石雕大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德、祖国和家乡文化等作为创作题材,这体现出了孟德武先生热爱祖国家乡文化,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己任的高尚品质。艺术共同的本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应,都是感性形象来反应世界”[4]《曹妃回乡》雕塑的构思到完成再到最后的呈现,都是孟德武先生运用其敏锐的感知力将文化内容艺术化表现的过程,从造型具象化的塑造到探寻表现文化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了孟德武先生对于家乡文化的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以及整个文化故事背后的多元意义。

图9 《曹妃回乡》创作过程

图10 《曹妃回乡》雕塑

图11 《曹妃回乡》雕塑矗立在城市之中

三、《曹妃回乡》雕塑的文化现实意义

艺术的本质离不开精神与文化,精神与文化的塑造表现又决定了艺术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就像潘鹤先生的《珠海渔女》在珠江口的海岸线衬托之下成为了这座城市中极具标志性的城市名片,如同从海中浮现,贮立于礁石之上,成为新兴特区城市的守护神。经得起历史、文化和群众考验的优秀城市地标雕塑,也许取材各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视觉特征——造型独特、易于记忆、文化代表性强。人们依托于文化,根植于乡土,精神思想的引领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地标的重要因素。《曹妃回乡》雕塑作品中浓缩着这片海滨沃土的风土人情,以蓝天、大海、城市建筑为衬托,反映曹妃甸的海滨城市风貌,和谐共生,既是神圣的,也是亲切的。对于当地百姓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也是一种增加人们对于家乡本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正能量的具有指引意味的精神信仰。曹妃智慧忠诚、匡扶正义、睿智勇武、仁义善良的积极形象深入每一位曹妃甸人的心中,成为当地特色的文化之根,具有强烈的代表意义和传承精神,以雕塑之形将精神之魂永远的萦绕在城市上空。

《曹妃回乡》城市地标性雕塑的落成,凝结着历史的意味,展望着整座城市的发展。文化载体的价值体现是时间不断沉淀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在不断变化、前进和丰富,而城市文化地标雕塑则承载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精神信仰,是时间的“见证者”,在空间与时间的环境关系中具有可持续性、人文价值和重要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有迹可循的文化传播、记载和研究的论据。公共艺术作品逐渐被大众近距离接触,成为城市视觉文化认知的名片,并逐步成为把握城市生态脉搏的主导因素。[5]《曹妃回乡》城市地标雕塑已然跨越了时间的框限,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提高着人们的审美鉴赏力,为城市的审美文化增添了一处代表性景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审美氛围。在时间空间下,它在静态中发展,也在发展中沉淀,它是历史永恒的,也是时代当下的。该雕塑的落成对于曹妃甸这座城市来说,增添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和独特性。不仅赋予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厚度,也吸引了更多想要学习、了解和研究曹妃文化的人们来探索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文化符号,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发展。《曹妃回乡》这一雕塑不仅凝结了地区人民的信仰与文化之精髓,还注入了艺术家对于家乡文化的情感、理解与期许,整座城市因此而更加团结、有温度,为曹妃甸特色文化代表树立了的鲜明的旗帜,引领和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展示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图12 《曹妃回乡》雕塑落成

四、结语

“唐王何日再回眸,苍海横流几度秋。羽化成仙遗韵在,佑民济世未曾休。”曹妃甸独特的曹妃文化为整座城市增添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曹妃回乡》的落成也为曹妃甸创建了更加特色鲜明的文化交流名片,孟德武先生力求打造精品城市地标雕塑,连接过去大唐文化与现代唐山曹妃甸之间的文脉传承,增强现代社会背景下城市中人们的认同归属感。民间传说题材的设计表现打破了常规仅限于历史纪念意义和审美诉求下的艺术作品选题,更加注重故事情节中特有的灵活性和传唱性,运用城市地标型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根植于城市发展的文化表达和人文需求,不断地去探索和传承,促进城市发展,达到一种具有标榜性、凝聚性、象征性以及传播性的正能量教化意义。

猜你喜欢

曹妃甸雕塑文化
巨型雕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谁远谁近?
自贸区概念能否“拯救”曹妃甸
文化之间的摇摆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