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审美特征与时代表达

2021-11-26丁雯婧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山歌精神情感

丁雯婧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合目的性与合规性在实践上统一。《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创词,60年代初创曲,至今已于60多年的历史,人们仍然深情传唱着,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从学校到军营,从田野到工厂,从农村到城市,从日常到节庆。为什么快炙人口,为什么能历久弥新,因为,这是人民普遍的审美判断,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经常影响审美经验。正是人民群众这一审美主体在以往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审美活动中,内在心理与这首歌的歌词旋律表面形态及深刻内涵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唱支山歌给党听》虽然歌词与旋律并未发生变化,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所表达的心声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是人民群众对党赞美的时代表达。

一、《唱支山歌给党听》初创是人民群众身心解放当家作主的审美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判断,往往是基于审美客体是否满足审美主体的某种需要为条件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之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以诞生及唱响祖国大地,就是人民群众作为审美主体在生活实践中的一种审美判断,是对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正像《乐记》所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得到证实。

(一)《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审美判断

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三秦都市报》报道,这首歌最初的词作者,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在其回忆中,这样写到:“当时我随手记录下身边矿工兄弟们编的许多顺口溜和歌谣,比如‘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矿工们都是‘口头文艺家’,故事、戏曲、顺口溜又多又精彩,我自己便陆续记录了一大本。”“姚筱舟至今还记得,有个不识字的矿工多次请他代写家信,信的末尾总要写上‘听党的话,交好公粮’。”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当时矿工们如此朴实的话语,不仅诗意地反映出群众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由衷的爱戴之情,而且是基于新旧社会对比之后的一种审美判断和情感表达。也正是耳闻目染和同样的切身体验构成了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驱动力。姚筱舟在回忆创作过程时说“就这样,看多了,听多了,记多了,就产生了写作的冲动,诗歌散文随之陆续发表。”其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于1958年的一个夏夜,创作出来的。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①诗歌当年发表在《陕西文艺》杂志的《总路线诗传单》专栏。从诗歌的写作手法看,作者与矿工们同样采用了新旧社会对比的方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表达,其合目的性在于对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得到解放,当家作主人审美感受基础上的情感抒发,其合规律性在于按诗歌的规律性,即节奏韵律与生动形象的词语编排。让人们感受到旧社会穷人的苦难,同时也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一种普遍的审美经验,是来自于生活的一种直接的由衷的情感感受与表达。

(二)《唱支山歌给党听》其作曲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党之深情

《唱支山歌给党听》谱曲者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曾是1945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的文艺军人。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姚筱舟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小诗,并对比发现,雷锋将原作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②。具有同样审美感受和经验的朱践耳,将前两段随即谱曲。

从歌曲的整体来看,三段体曲式结构,亲切、深情、如诉。

首段四句旋律“抑扬顿挫”、富有层次,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上扬曲调,表达对党的崇敬之情,回落后级进而上的旋律,抒发了内心对党深沉的情感,特别是八分休止符的运用,更以画龙点睛的手法点亮了“党的光辉照我心”这一主题。真挚的表达了旧社会遭受苦难的劳苦大众得以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乐段,短暂的间奏将音乐的情绪转换至低沉的中低音区。“叙事性”下行的快速写作把人们带回到过去的苦难岁月,“鞭子”二字使用八分音符的休止饱含了对黑暗旧社会的无尽痛斥。而后再接以坚定有力的进行曲写作手法,表达了人民跟党走的决心,而重复后至伸展的旋律与向上模进音型的急切感,将歌曲推向高潮,八分休止符后强拍出现的“揍敌人”,痛斥性情感得到充分释放。

歌曲的第三乐段完整的再现了第一乐段的词曲,但情感表达有所升华,从翻身的喜悦、到对旧社会的痛恨,再到更为抒情壮丽的音乐形象,深刻描绘了对党无限的感恩之情。重复最后一句歌词,结束于开放的终止式中,以宽广嘹亮、无限憧憬的音乐形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将无比坚定的跟着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决心。

乐曲从形式到内涵无不彰显出创作者对党和人民关系的深度理解,同样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审美表达。

(三)演唱者唱出了千万翻身劳苦大众内心情感的审美趣味

朱践耳的谱曲成歌,深深感染了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当时正值其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歌词与旋律道出的不仅是这位农奴女儿的心声,也是西藏获得解放无数农奴的心声,也是全国劳苦大众的心声及普遍的审美感受。因此,这首歌一经演唱,在全国各地迅速传唱开来。

掩卷而思,这支经典歌曲的诞生,不仅仅是被誉为矿工诗人姚筱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国家建设时期矿工兄弟爱党爱国心声的真实表达,也不仅仅得益于雷锋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在日记里的真情修改与人民音乐家朱践耳的谱曲,以及翻身农奴女儿才旦卓玛诉诸以形的演唱,更得益于千千万万从旧社会走到新中国的普天下劳苦大众审美经验,是这一代“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的集体情感记忆。也是这时期诗词歌赋创作普遍的审美特征。

二、《唱支山歌给党听》改革开放时期的传唱是人民对党更深层次的爱与情

审美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处在不同的情绪下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判断。依此,如果说《唱支山歌给党听》初创时是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集体审美记忆与表达的话,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艰苦探索与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这一审美主体,必然产生新的审美情绪,对《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一审美客体不断地传唱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判断。那么,这种审美判断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初期《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传唱是人民对党的拥戴之情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不同阶段,所取得成就是令人鼓舞的。特别是在1957年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到改革开放前,虽然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也遭遇来自外在势力干扰和破坏,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大公无私的精神,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期间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寨精神、好八连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都集中反映出在党带领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意志。而这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又普遍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影响着人民大众的审美经验。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无论是物质成就,还是精神成果,无疑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然地使人民大众这一审美主体对党产生由衷的拥戴之情,并在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中呈现出来。这就是前文所述“处在不同的情绪下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判断”。

(二)改革开放富起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人民对党的敬仰之情

回望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功探索出一条改革创新的富民强国之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党带领人民制定了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上世纪80年代,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进入21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过上了殷实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而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更加深刻体验和认识到,不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且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富起来的新中国。对党的这种认识必然在情感意志上产生更加坚定信仰,那么,在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中,虽然歌词与曲调这一审美对象没有改变,但所抒发的情感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感受到翻身闹革命当家作主人的愉悦,而且体会到闹革命之后过上富裕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愉悦。这是更高层次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愉悦。因为闹革命做主人是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条件,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目的。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富起来《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人民对党的敬仰之情。

三、新时代《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出人民对党深沉情感与坚定的政党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一阶段人民大众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看得见的初心使命、用得好的民主制度、信得过的党群关系、能管用的监督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致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信任度高达95%。这一高度是人民大众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抗疫斗争、北斗组网等等历史实践中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形成的审美经验,必然按照心理的逻辑转化为审美情感、审美态度与审美价值。

(一)新时代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必然反映出人民大众新意的主人公审美意识

“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意志,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史观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这一理念确立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党和党员干部避免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而且使人民群众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具有当家作主的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是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纽带,也是每一位劳动者产生热爱劳动审美情感意志的条件。而这样的审美情感,再具体的艺术审美活动中,就会悠然而又新意地表现出来。也必然地会在不同节日和环境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活动中由衷地呈现出来。

(二)脱贫攻坚与抗疫斗争必将使人民大众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增强爱党之心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与突如其来的疫情进行殊死较量中,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期间当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的关头,生在新中国,长在新时代年轻一代,听从党的号召,以赴死而生的精神,与全国人民一道打赢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同样深入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担当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磨炼年轻一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而且传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这期间的审美感受,必然汇聚成一种审美经验,并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展示出来。也会在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得以表现。

(三)新时代北斗组网的壮举必将使人民大众传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增强爱党情结

北斗组网的伟大壮举,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克服来自外在势力重重阻挠、限制,独立自主研发的伟大工程。期间创立的科学家精神、北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自觉接过革命先辈的“接力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追梦不止的精神。他们的审美体验,都会在不同的审美表达活动中得到展示。而诸如北斗人的这种精神,在全国各条战线,各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于祖国大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外在形式美,更在于内涵意蕴美,在于历史与现实在审美经验上的统一,失去了这种统一,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声乐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之所以历久弥新,其根本在于人民大众在生活审美实践活动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褔兴,感受到当家作主人的幸福与审美意志。■

注释:

① http://www.iyouth.com.cn/article/1461.html

②《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背后的故事

https://www.360kuai.com/pc/904ee67 f0f3ad8abd?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猜你喜欢

山歌精神情感
山歌还要妹起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苗山歌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拿出精神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