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笛声里的红色记忆——兼评作曲家李崇望先生的三首竹笛独奏作品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刘胡兰竹笛笛子

蒋 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首这百年间我们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笔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艺术工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更是想起了那些用笛声记录下的光辉岁月。

中国竹笛,自1951年冯子存先生以一曲《喜相逢》搬上独奏舞台开始,在建国后的30年间(1949-1979),乐曲在创作与演奏方面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一段时期。演奏家们以手中的一管竹笛,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讴歌时代精神的昂扬斗志,并创作出一大批竹笛独奏作品。在这些新时代的竹笛独奏曲中,不乏“红色”题材艺术精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久演不衰。在这些独奏曲作品中有些业已成为竹笛曲库中的经典佳作;有些成为专业院校竹笛演奏专业的必修曲目;还有些成为海内外考级曲目中的必考乐曲。例如,我们熟悉并常常演奏的有:

1、《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这首乐曲由笛子演奏家陈大可先生创作并演奏,作者运用了东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乐曲通过“战场概况”、“机智的小八路”、“马蹄声碎、枪林弹雨”、“英勇负伤”、“重上战马”、“冲出封锁线”,几个段落的生动描写,歌颂了抗战时期,英勇的小八路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情报的英雄事迹;

2、《我是一个兵》,由笛子演奏家、作曲家胡结续先生根据岳伦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创作而成。乐曲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多次变奏,表现出人民子弟兵威武、雄壮、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

3、《草原巡逻兵》,由笛子演奏家曾永清、马光陆作曲。乐曲创作于1972年,采用了内蒙古民歌音乐素材,表现了守卫在祖国边防骑兵的豪情壮志和激情昂扬的英雄形象;

4、《塞上铁骑》,由作曲家杨会林创作,乐曲具有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征,描写了驻防将士们英勇顽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5、《山村迎亲人》,由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创作并演奏,以山西“二人台”音乐为素材,并在旋律中出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音调。这首作品地方风格浓郁、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6、《枣园春色》,由著名笛子演奏家高明作曲并演奏。作品以毛主席当年工作和居住过的延安枣园为题材。以浓郁的陕北音乐为素材,并在乐曲高潮部分出现了《东方红》的主题音调,表达了作者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刻怀念之情;

7、《延河畔上迎亲人》,是笛子教育家、作曲家梁欣先生创作于1972年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运用了陕北民歌《打黄羊调》的主题音调(曾以歌曲《拥军秧歌》广为大众所熟知),扩展变化而来。乐曲欢快且富于歌唱性,表现了军民深情的欢腾场面;

8、《红领巾列车奔向北京》,由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曲祥先生创作。以生动、形象的音型节奏,模拟出火车车轮飞转的画面。并在乐曲中段出现了一段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主题,生动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乘坐火车上北京的欢乐场景;

9、《火车向着韶山跑》由浙派竹笛泰斗赵松庭先生创作并演奏。乐曲运用了竹笛演奏的“吐”、“跺”、“花”、“滑”等表现手法,模拟出火车开动的场景,刻画了人民群众心系韶山的激动心情;

10、《打靶归来》,由军旅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创作并演奏。乐曲题材来源于同名歌曲。通过音乐主题的几次变奏,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画面;

11、《喜报》,是南派竹笛泰斗陆春龄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本人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作者将南北派演奏技巧融为一曲,歌颂了祖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

12、《歌儿献给解放军》,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先生改编创作于常留柱作曲的同名歌曲。作品以藏族风格的音调与音型特征,深情的旋律,赞美了藏族同胞与解放军的军民深情;

13、《军民闹春耕》,是笛子教育家许国屏创作的一首军民同心,战胜天灾,勇夺丰收的小型作品。该曲在70年代时曾作为出访朝鲜等国的表演曲目;

14、笛子协奏曲《雷锋》,是笛子教育家、作曲家许国屏先生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完成的。分为“前奏”、“唱支山歌给党听”、“苦难的童年”、“翻身不忘共产党”、“人民给我一支枪”五个段落,以生动形象的音乐语汇,刻画出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以及在雷锋精神鼓舞下的新中国青年之精神风貌。

盘点这些“红色”笛曲,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一类为塑造解放军英勇威武艺术形象之作,如《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草原巡逻兵》等;一类为赞颂军民鱼水情的作品,如《山村迎亲人》、《延河畔上迎亲人》等;还有一类是以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某个具体事件、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如《小八路勇闯封锁线》、协奏曲《雷锋》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感鲜明,积极向上、斗志昂扬。这些乐曲的产生年代,集中在上个世纪50、60、70年代,正值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火红的热潮,自然在音乐的创作方面也是昂扬的、向上的;

2、作曲者大部分为演奏家自己本人。这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曝光率,而且在长期的舞台表演中,方便了乐曲的推广与流行;

3、作品的素材大多来源于传唱度极高的声乐作品,音乐语汇则来源于民族民间音调,非常有利于于人民大众所接受;

4、演奏技巧难度不大,方便爱好者们的广泛学习;

5、基于以上特点,这些作品几乎曲曲都成为笛子演奏的经典曲目。

在如此众多的“红色”笛子作品中,本文要特别介绍山西籍著名作曲家李崇望先生的三首“红色”笛子独奏作品,《高原风光》、《毛主席的光辉》和《刘胡兰之歌》(协奏曲)。这三首作品均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曾经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也曾经走进中南海、吹响在国际舞台、亦或通过电波飘荡在祖国的上空。

山西籍著名作曲家李崇望先生,是国家一级作曲、指挥,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不朽的盛誉。他的音乐作品兼有民族管弦音乐与交响乐两大体系。李崇望先生是有着60多年的党龄的老党员。他用一生的音乐创作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爱与和平。60多年来。他的音乐创作共有千余部。曾在海内外举办过11场交响音乐会、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其中,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海河风情音韵》、民族交响乐《长城黄河》、交响音画《圣境》、献给新世纪《狮城的光辉》、民族交响组曲《华夏之根》、交响音诗《雁门关随想》、交响乐作品《在我的记忆里》、纪念中日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鉴真颂》,以及他80岁交响作品,音乐会《难忘的记忆》等等,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曲库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瑰宝。而由他于上世纪50年代就创作而成的竹笛独奏曲《塔塔尔族舞曲》,不仅是他本人的成名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早已成为笛界的经典作品。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影响之大,可以说只要会吹笛子的人,就都会吹《塔塔尔族舞曲》,没有第二首作品能够与之相比肩。

一、《高原风光》

《高原风光》创作于1956年,是李崇望先生跟随天津歌舞团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进行慰问演出时的所见、所感、所想。他们当时深入到藏区,翻山越岭走了不少的地方。观看了藏族同胞在欢腾的节日里唱歌、跳舞、赛马等种种丰富场景。李崇望先生深深感受到百万农奴在翻身做主人后的幸福美满的生活。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受到在藏族地区听到的民歌、山歌、藏戏、民间乐曲、宗教音乐等素材后所启发,创作而成的。乐曲采用了中国作品传统的曲式结构,即散——中——快——中——散的结构谱写而成。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三度颤音、三度叠音等,整首乐曲具有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

音乐运用了清新、柔润的羽调式,这是藏族音乐常用的调式。引子部分,是散板,悠扬洒脱,山歌风浓郁,犹如高原雪域,雄鹰在翱翔。中板部分旋律优美,如歌声般悠扬。宜演奏的活泼、跳跃。快板部分,激烈而奔腾,是乐曲的第一次高潮。作曲家运用了吐奏的演奏技巧,仿佛牧民们骑在马背上,驰骋于千里草原。马蹄声中不时传来人欢马叫的喜悦。当旋律再一次进入新的中板时,藏族同胞翻身得解放的激动之情,伴随着笛声飘荡在高原之巅。此时的演奏者要以发自内心的激情来演绎,才能充分打动人心。尾声的山歌风散板,呼应了引子。这在演奏技术上,宜采用大气颤音加波音,力求表现出无比赞颂之情。乐曲最后回归主音并以渐弱的方式结束全曲。一个长音犹如高原上洁白的哈达远远飘去……

《高原风光》最早由北派笛子大师刘管乐先生演奏,1956年曾在中南海为周总理演出,演出结束后受到总理的高度赞誉。

二、《毛主席的光辉》

笛子独奏曲《毛主席的光辉》改编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同名歌曲。这首藏族风格浓郁的独唱作品,在那个红色激情的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66年,由于出国演出的需要,李崇望先生将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为笛子独奏并搬上舞台。结果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华人的热烈追捧。

作品沿用了原独唱歌曲,也是藏族音乐常用的羽调式。自由辽阔的引子响起,伴随着主题音型元素铺展开来,在我们的眼前展开的是一幅雪域风光的优美画卷。喜悦且富于歌颂性的音乐主题,分别以歌唱连贯性音型与舞蹈跳跃性音型两次呈现。抒发了藏族儿女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爱之情。一段激动人心的散板是乐曲的华彩段,宜演奏的激动而富有深情,仿佛将心中对党和对毛主席的感恩之情都要通过唇边的笛子倾诉出来。在演奏上,要以气震音贯穿乐句始终。在力度处理上,要有层层递进之感。激情的华彩乐段后,迎来的又是一段热烈而欢快的快板段落。作曲家通过主题再现,继而引出一段拓展性的乐段,犹如藏族同胞在节日里跳起欢快的舞蹈。乐曲最后,在一片欢腾中结束全曲。

笛子独奏曲《毛主席的光辉》主题鲜,明短小精干。在演奏技术上没有特殊难度的技巧,有的只是朴素与精彩。不失为一首难得的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红色主题作品。作曲家李崇望先生曾说:“这首毛主席的光辉在乐曲中段,激情的演奏后转到音乐主题,用双吐快速地进行,(效果非常好)台下(会)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直到乐曲结束……”

三、协奏曲《刘胡兰之歌》

1974年,山西歌舞团为芭蕾舞剧创作,组织创作班子到文水县云周西村采风。经过一个多月的收集、采访、查阅资料等,回到太原后的李崇望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萌生了创作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的想法。经过半年的创作与磨合,终于完成了这首鸿篇巨著。由当时山西歌舞团交响乐队协奏,山西籍笛子演奏家邬满栋先生首演,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由于这首笛子协奏曲在当时是山西音乐界的第一部大型协奏曲作品,首演后即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7月1日,《刘胡兰之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再次奏响,由著名指挥家秦鹏章先生指挥,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铁锤先生独奏,中央民族乐团协奏。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演出后,该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制并经常在节目中向全国播放。此后,《刘胡兰之歌》多次在海内外的音乐会舞台上奏响,成为中国笛子协奏曲的一部经典之作。

乐曲以叙事性的手法创作而成。史诗般的开篇,拉开了乐曲的序幕。第一段为呈示部,进行曲般的快板。作曲家运用了歌剧《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的歌曲主题,通过笛子两遍主题呈现,继而过渡到主题拓展变奏、转调再回归主音。第二段描写的是,刘胡兰不幸被捕,面对敌人临危不惧的光辉形象。作曲家通过散板的节奏设计,松紧交织,营造出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同时又通过颤音、历音、重音以及保持音等演奏手法,使我们感受到刘胡兰怒视强敌的生动形象。在交响化的第三段过度之后,协奏曲进入到第四段,这是刘胡兰的一段独白。作曲家在这里也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歌剧《刘胡兰》中《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歌曲主题,将刘胡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用一种温婉、抒情的音乐刻画了出来。在演奏中宜讲究将乐句娓娓道来,在技法上,要注意气震音贯穿始终。第五段小快板,是刘胡兰怒斥顽敌的生动刻画。作曲家在本段,多处运用了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连续双吐演奏,来营造出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共产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外在形象。这个段落宜演奏的坚定而清晰,表现出刘胡兰临危不惧的光辉形象。第六段,乐队全奏,将英雄英勇就义的真实场景,庄严而有力地表现了出来。第七段,音乐从A调转为D调。作曲家特意设计,用小A调短笛来演奏,从调性上有一种明亮之感,从音色上也是一种全新的听觉。在技法安排上,依然是切分音型和吐音技巧。表达了继承先烈遗志,革命永远向前的昂扬斗志。第八段尾声,紧接第七段,是对英雄刘胡兰的一曲颂歌。2/2拍的节奏型将“数九寒天下大雪”的音乐主题最后一次奏响。随后在连续五个小节三连音音型中将音乐推向最高潮,最后回归主音,辉煌的结束全曲。

笛子协奏曲《刘胡兰之歌》是李崇望先生早中期作品中,也是令他最为满意的一部交响协奏曲。由于其鲜明的革命性主题形象,这首作品在几十年来久演不衰,并享誉海内外华人乐坛。

纵观作曲家李崇望先生的三首红色经典笛子独奏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鲜明的时代烙印;朗朗上口的音乐主题;易学习、易掌握的演奏技术;接地气的音乐语汇。这些特点都成为作品能够流传广泛且久演不衰的优势所在。当然,这些特点,也源于作曲家本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腔热诚。今年已年逾九旬的李崇望先生依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着。祝愿老先生身体健康!艺术之花常开!艺术之树常青!■

猜你喜欢

刘胡兰竹笛笛子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My Mother
乐谱:刘胡兰颂
我的坚守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笛子演奏家
在刘胡兰像前
笛子演奏家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