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和启示

2021-11-2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支部党员政治

黄 建

(河南开放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基层细胞,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就高度重视支部建设,把支部建设作为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项任务、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稳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法宝,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对推动新时代党支部建设产生有益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发展阶段

支部建设可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组建共产主义同盟时制定的章程,该章程专列“支部”一章,规定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支部,支部组成区部、区部组成总区部,再组成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1]列宁把共产主义同盟的支部建设思想运用到俄国实际,以支部为基础单位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支部建设的思想,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实践探索,推动支部建设不断走向成熟。

(一)制度确立时期

1921年到1949年是我们党支部建设的制度确立时期。这一时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党的一大到三大期间。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党代表是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或马克思主义小组的身份参加会议,会议没有对党的基层组织做出规定。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对“组”做出说明,规定凡有党员3到5人的均得成立一组,这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初类型。党的三大把“组”改为“小组”,党员人数增加到5到10人。把基层组织往下延伸到“小组”,为支部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党的四大明确把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2]。第二个阶段是党的四大前后。在三大对“小组”规定的基础上,四大提出,有3名以上党员的即可成立支部,并对支部的组织设立、职责任务、活动方式等做出规定。大会明确了支部的组织制度和领导机构,“每支部公推书记一人或推二人组织干事会,隶属于地方执行委员会”[2],支部干事会和书记任期为3个月。大会还规定了支部的工作制度,要求“各支部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记召集之”[2],支部全体会议,每个月至少要开一次,对于分成小组的支部,要求小组每星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组组长负责召集。1926年1月,中央局发布《中央组织部通告第二号》,对支部内部分工做了更加具体严密的规定,要求组织、宣传、会计、统计尽可能做到专人负责,支部要有工作计划,支部会议召开前干事会要做充分准备,这些规定标志着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党员大会初步形成。第三个阶段是党的五大到七大期间。党的五大时,党员的数量已经增长到57967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尤为迫切,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的支部重要性凸显,五大制定的党章第一次把“党的支部”单列一章,对支部的设置原则和任务做出了新的规定。党的七大时,全国党员已经达120多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到重要议程。七大制定的党章把支部一章改为“党的基础组织”,在第一条明确指出,“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对支部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论述。至此,支部建设制度基本确立。

(二)探索发展时期

1949年到1978年是我们党支部建设的探索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党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支部建设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当时的总体情况是,一方面,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地域和行业分布不平衡,党内投机分子、破坏分子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支部建设如何在既有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探索前行,以紧跟社会发展要求、适应当下需要,成为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整顿和巩固的工作指导方针。1951年3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全党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整党运动。三年左右的整党净化了党支部的党员队伍,支部战斗力得到巩固,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能力大大提升,全国掀起了投身建设和发展的新高潮。党的八大是这一阶段支部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其通过的党章把七大党章的“党的基础组织”一章改为“党的基层组织”,并沿用至今。党章还在过去的基础上,把党支部的4项任务扩展到8项任务,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建设对党支部的新要求。

(三)调整加强时期

1978年到2012年是我们党支部建设的调整加强时期。党的八大对支部建设的正确认识和规定,由于后来形势的发展变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更是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支部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调整过去的错误路线,迅速恢复并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调整和加强支部建设主要结合社会发展新情况新任务开展。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和经济形式发展,加强非公企业党支部建设提上重要日程。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企业党支部工作职责、工作方法进行规范。1994年2月,中组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党的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合资企业建立党组织。二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的定位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党支部建设势在必行。1986年2月,中组部颁布《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立农村党支部,由过去按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三是社会组织的日益增多,在社会组织内建立党支部日益重要。1998年2月和2000年7月,中组部先后颁布《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支部建设做了具体规定。

(四)全面提升时期

2012年以来是我们党支部建设的全面提升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支部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形象地把支部比喻为党的组织体系的“最后一公里”,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形容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只有支部强起来,党的组织体系经脉气血才能畅通起来。支部建设要抓两头带中间,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落后支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支部的职责任务做了明确表述:“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论述这个问题,突出了党支部职责任务指向的两个群体:党员和群众。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第一部以支部建设为主题的党内法规,是新时代全面提升支部建设质量的根本遵循。党支部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夯实党的组织体系战斗堡垒根基。作为系统规范支部建设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3处出现“政治”这个关键词,要求支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教育。[4]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会一课”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制度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出明确要求,除了上述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都对增强“三会一课”的实效性,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做出规定。三是注重支部带头人建设。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要求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以及各行各业党支部带头人培育工程广泛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

支部建设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一条线索。在我们党百年奋进的历史中,支部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党的组织体系的坚强战斗堡垒,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等自我管理,以及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等联系群众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我们党加强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遵循。

(一)突出支部的政治功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支部建设的根本经验。在建党初期,支部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组织特性是政治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支部党员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即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和党的上级组织保持一致。1926年1月,“五卅惨案”后,上海区委根据党员迅速增加的情况,为了党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一致,对党员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其中的高级培训班就是向党员“灌以政治的常识”[5]。1926年5月,中组部印发《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在规定支部教育的标准时,第一个就是思想的政治化。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支部工作不仅仅是开会、造表册、做统计这些技术性工作,支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6]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为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突出支部的政治功能,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成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后来毛泽东评价这一原则:“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7]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强化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引领功能,通过支部强化了党对全社会的领导。

(二)注重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从党的四大把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以来,我们党开始关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1926年1月和5月,中央局分别发文《中央组织部通告第二号》《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规范党支部建设,后者从8个部分、54条对支部的组织意义、支部教育和宣传的标准、支部发动群众的原则、支部会议的内容和要求、支部书记的责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1939年3月,时任中组部部长陈云发表文章《支部》,对支部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支部核心堡垒地位,并从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群众工作和领导工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支部作用。1945年5月,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总结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标志着支部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上趋于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通过加强整顿、完善组织体系,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最大程度调动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加强支部建设,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化党员教育和管理,不断加强支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把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支部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支部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支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走向成熟。

(三)确立“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理念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支部不是分部,而是生产领域、工厂和区域的核心,并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理念,要求把党的真正基础建筑在各支部上面,党的基本工作分解到各支部完成。时任上海区委组织部部长赵世炎对这一思想进行解释时指出:“我们的主要的目的,是要使支部成为社会之核心;在支部中每一个同志所有的社会关系与工作,统统要聚焦到支部里面来,由支部指挥。”[8]同年9月,中央重申“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方针,阐述了支部的重要性:“支部若不能健全工作起来,则我们各地还不能算有党的组织,我们的基础还是动摇得很。”[9]“一切工作归支部”工作理念的确立,为革命战争时期支部动员群众投身革命运动,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的七大提出党支部“战斗的堡垒”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对“一切工作归支部”给予高度肯定:“党必须彻底改造,从支部改造起”,“党要注意党的基本组织——支部,实现‘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号召。”[10]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备,支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我们党支部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支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这是“一切工作归支部”工作理念的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党支部建设重点在于健全建强党支部,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领导向最基层延伸。这些都是“一切工作归支部”工作理念的延续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提出了“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导向,“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工作理念得到创新发展。不管是“一切工作归支部”,还是“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本质上都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弱小政党,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大党,一条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就是,始终重视支部建设、抓实支部建设,真正把党支部打造成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坚持支部建设与时俱进

我们党支部建设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从支部的中心工作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于生产单位和区域建立的党支部更多是党联系群众的枢纽,中心工作是从群众中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支部建在连上”的中心工作是打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支部的中心工作是调动最广大的群众参与新中国建设。在当时,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工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干部,前者如大寨村、红旗渠等,后者如焦裕禄、王进喜、申纪兰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支部的中心工作凸显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一时期,农村和企业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员组织观念不强等问题,党中央提出支部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政治建设从传统的思想建设中单列出来,放在支部建设首位,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得到巩固。

支部建设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党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含丰富的支部建设思想。这些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了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具体到支部建设,就是支部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实践启示

历史映照现实。支部建设发展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组成部分,而且为新时代加强支部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当前,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完成,分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开启,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带来挑战。借鉴历史经验,加强支部建设,夯实党的政治基础,显得尤其重要。

(一)支部要成为政治建设的战斗堡垒

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明确了支部的政治功能,先后把支部界定党的基本组织、基础组织、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百年支部建设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建设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发展了思想建党理论,突出政治建党的极端重要性,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与思想建设并列为党的建设内容。什么是政治建设?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政治建设主要包括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尊崇党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集中制、弘扬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等六个方面。如果用三个关键词表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政治建设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六个方面,还是三个关键词,党支部都是加强政治建设的堡垒和基础。支部是党中央和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直接沟通、对话的枢纽,是中央决策部署向下传达的最后关口。政治建设落实不到党支部,或者说党支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强,政治建设成效就要大打折扣。

党中央对党支部建设,尤其是政治建设多次做出规定,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作为加强政治建设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党支部政治建设走向深入。党支部也要意识到自身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有为,担负管理党员和服务群众的职责,像吸铁石一样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治国理政的根基。只有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党才能把支部打造成政治建设的战斗堡垒。

(二)支部要成为主题教育的坚实阵地

全党动员,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作风建设和主题教育,是我们党加强政治建设的传统和经验。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的整党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党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了党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在这些主题教育中,党支部是打通教育渠道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的组织体系“神经末梢”,主题教育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工作是不是落实到党支部了。随着主题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党支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前开展主题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和基层党委的渠道是畅通的,从党委到党总支,再到党支部的效率是依次递减的,党支部,尤其是支部内设的党小组,对主题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固然与党支部处于基层的实际现状有关,但也与对党支部的重视不够有关。如何把中央的主题教育精神贯彻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三)支部建设要有制度依托

支部建设要有活动支撑,开展支部活动要有制度保障。支部制度建设从建党之初就已经开始,从党的四大设立党支部干事会,配置支部书记和干事会其他成员,规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召开的时间,再到之后我们党不断完善党支部领导机构设置,对支部各项会议进行明确,直到现在形成了以“三会一课”制度为主体,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相配套的支部运行机制。根据党内相关法规要求,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每季度上一次党课,主题党日每月组织一次,支部组织生活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也可以根据需要召开或组织。这些制度是开展支部活动的基本遵循,是打通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制度桥梁。只有依托它们开展活动,支部建设才能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品牌经验。落实“三会一课”既要严格遵照《条例》规定,又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例如,高校科研院所的“三会一课”可以采取读书会的方式进行。党支部根据部门工作性质和业务需要,每年选择若干本工作需要的经典著作,以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的形式召开读书会,会前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相关事项,支部书记可以根据读书内容,按照上级要求、联系工作实际,定期上党课。对于没有设置党小组的支部,读书会就把“三会一课”贯穿起来,并且达到了党建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以读书会召开的党员大会,同时也是主题党日活动,实现了“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的结合。

(四)支部建设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

党支部是政治组织,但同时又是依托具有特定职能的单位设立的内设机构。党的四大强调支部的设置应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如不能以上述单位组织设置支部时,则可以地域为单位,从而保证了支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直接的联系。支部建立在生产单位、机关和地域的基础上,它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或工作单位中的基础组织,因此,支部开展活动就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以推动单位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像工厂内的党支部要服务于生产,连队的党支部要服务于打仗一样。支部建设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服务生产生活的指导原则,从建党之初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支部是政治组织,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但最终要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每个单位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形成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因此,不和单位业务工作结合,不去想办法推动单位工作发展,支部建设就是空中楼阁,难以持续。

实现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要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制度基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以及上党课都要找到党建工作和部门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开展,以党建工作推动业务工作,用业务工作检验党建工作,把支部打造成党建和业务素质双过硬的战斗堡垒。

猜你喜欢

支部党员政治
我是党员向我看
支部联建润“甘泉”
党员之家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